1706181759
1706181760
另外,还有一些王府,是在皇子分封时,由工部负责建造的。如康熙六年裕亲王分府,十四年恭亲王分府,均按一定规制起建府第。康、雍年间,还相继建造了康亲王府(正红旗)、显亲王府(镶白旗)、庄亲王府(镶红旗)、简亲王府(镶蓝旗)、恒亲王府(镶白旗)、怡亲王府(正蓝旗)、果亲王府(正红旗)、理亲王府(镶蓝旗)、顺承郡王府(正红旗)、平郡王府(镶红旗)、信郡王府(正蓝旗)、愉郡王府(正红旗)、履郡王府(镶白旗)、淳郡王府(镶白旗)、宁郡王府(正蓝旗)、惠郡王府(镶红旗),多系自造。[240]其他贝勒以下府第繁多,不能悉载。
1706181761
1706181762
顺治九年(1652),就王府规制作了具体规定,康熙年间进一步提高了亲王府的规格。[241]其门庭殿屋,间数多少,台基高低,尺寸大小,屋瓦颜色,彩绘图画,各有一定制度,一定的名称,不许稍有僭越。王府建筑多采用“大式”做法,应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雕砖、雕木、彩画、刻石等精细工程。在北京城里,是仅次于宫殿、坛庙的建筑。
1706181763
1706181764
王府的建造形制,中路一律相同,东西两路没有一定之规,可以自由配置,下面是中路的形制:
1706181765
1706181766
亲王府门5间,郡王府门3间,又称宫门(均系坐北朝南),前有门罩(即上有起脊屋顶而下无门窗者曰罩),过道高出地基。府门东西各有角门1间,均叫阿司哈门(满语:阿司哈,“侧”的意思),供人们出入。府门外有石狮、灯柱、拴马桩和斜行(读霞杭)木(古曰行马)等设施。与府门相对的为影壁。门内俗称狮子院,因院内正中即宫门,宫门外有石狮,故名。
1706181767
1706181768
1706181769
1706181770
1706181771
图33 王府门内(青木正儿《北京风俗图谱》)
1706181772
1706181773
1706181774
1706181775
1706181776
图34 王府门前(青木正儿《北京风俗图谱》)
1706181777
1706181778
进府门,东西两厢各有楼房3间,再往里就是大殿,俗称银安殿,与皇宫正殿称金銮殿意义相合。亲王5间,郡王3间。亲王府大殿及门用绿琉璃筒子瓦,郡王府则用筒子瓦。东西两配楼。大殿非有大典礼不开,由东西夹道绕进,为二殿(3间),东西配房各若干间,为首领太监及使唤太监居住。凡皇子分府,必由宫内将向来供使役之太监常住,而以首领管理。
1706181779
1706181780
1706181781
二殿后为神殿,两旁为东西配殿。神殿西间有一铺炕,是用“”形砖砌的。但名为字炕。西墙挂着各种乐器,是供萨满太太跳神时吹拉用的。西墙北墙都设有神柜。东间为亲、郡王及其袭爵人合婚之所。其新婚制度与坤宁宫为帝后台婚之所相同,盖坤宁宫西间向为跳神吃肉处所,仍沿关外旧俗。
1706181782
1706181783
神殿北面通称后楼,有“遗念殿”等建筑。遗念殿专用于供奉先帝先后先前穿戴之衣帽等物品。清朝惯例,帝与后崩逝后,由继位的皇帝将先帝先后生前穿戴的遗物,颁赐给王公大臣,美其名曰“遗念”。此外则佛堂、祠堂皆在此院内。
1706181784
1706181785
住房在西跨院,屋内皆用尺六金砖墁地,砖门上罩桐油,砖地中空。屋外前廊(两明间)皆有炉炕,上盖朱油木板;冬令在内生火,名曰“地炕”,室内温暖适度。
1706181786
1706181787
在中路的东北角,建有家庙一幢(又称影堂)。王府西边不远,有一处吉祥所。府里的服务人员,如妇差、使女、散差太监等,病危送吉祥所,可以在此养病,但不能办丧事。府中姬妾和未成丁的“小口”,多在吉祥所发丧。
1706181788
1706181789
府第正屋外,各有花园,多在住房西,亭台堂榭、山石荷池。[242]
1706181790
1706181791
在产权上,王公府第均属皇产,统归内务府管理。其居住权是随爵的,其人已故无嗣,则过继之人不论支派远近,一经承袭,即得进府居住。若因事革爵,则本人及子孙皆不能享有居住权,府第归另行承袭之人;庄园收入,皆为袭爵者所有。
1706181792
1706181793
除宗室王公,凡公主也皆有府第,下嫁前,在京者,由内务府承旨建造。其夫封为固伦额驸或和硕额驸,与公主同居。公主出自深宫,下嫁之日,皆有护卫官,其跟随下嫁蒙古者,有从事种植农产粮食、菜蔬诸人役。公主故后,府第、妆奁、器物、银钱均应上缴。
1706181794
1706181795
清朝开国勋旧诸王和恩封诸王均赐有王府,总数繁多。[243]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爵位“世袭罔替”,府第世世经营,尤为恢宏精美。也有个别王府,地址有所变迁。兹将一些主要王府略述如下:
1706181796
1706181797
睿亲王府——旧府设在“明南宫”,即明代在南内所建的洪庆宫。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诗云:“七载金滕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244]写的就是“南内”。是指明代皇城的南部,实即位于紫禁城以东。第一代睿亲王多尔衮赐府就建于此。当时,清世祖福临(顺治帝)年幼,由叔父多尔衮任摄政王,独揽军政大权,甚至把应贮大内的“信符”贮于自己府中,王府成为百官汇集的政治中心。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死于木兰围场。不久,顺治帝以谋逆罪削夺了他的爵位,睿亲王府遂废。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为吗哈噶喇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名普度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由多尔衮五世孙淳颖世袭封爵。因为旧府已改佛寺,就把石大人胡同原来的饶余亲王府,作为睿亲王新府(今外交部街中学,北京24中所在地)。前后共有7位睿亲王。
1706181798
1706181799
英亲王府——英亲王阿济格,府第位于东华门。顺治年间议罪夺爵,王府亦废,改为光禄寺衙门。睿、英两王被废后,宗人府奏准:“皇城为皇上宸居,诸王在内居住,所属人员,往来出入,难以稽察,应迁居于外。”[245]此后皇城内不再设王府。
1706181800
1706181801
豫亲王府——豫亲王多铎府第位于东单牌楼三条胡同(即今协和医院所在地)。多铎卒于顺治六年(1649),后因多尔衮之狱,被追降郡王。
1706181802
1706181803
礼亲王府——乾隆年间吴长元《宸垣识略》卷七说:礼亲王府在西安门外东斜街酱房胡同口。昭梿《啸亭续录》卷四称府址在普恩寺东。普恩寺在酱坊胡同西北,礼王府在其东。两说吻合。至今,这座王府是清代王府保护较好的一处。王府占地百多亩。北京故老相传,清代王府之大者为礼王府和豫王府,有“礼王府房,豫王府墙”之谚。房喻其多,墙喻其高。前后共有13位礼亲王(中间一度称康王)。
1706181804
1706181805
克勤郡王府——第一代克勤郡王岳讬(代善第一子),府址在石驸马大街(今宣武门内新文化街)。府第建筑精致紧凑。先后有17位郡王(中间一度称衍禧郡王、平郡王)在府里生活。五次袭郡王爵的纳尔苏,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姑父。康熙帝指配曹寅长女为纳尔苏的嫡福晋(正夫人)。后来,纳尔苏治罪削爵,其子福彭封平郡王,即曹雪芹表兄,两人交往甚笃。
1706181806
1706181807
顺承郡王府——清朝入关设府于麻线胡同(今西城白塔寺南的太平桥大街路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所在地)。第一代顺承郡王为勒克德浑,代善孙。王府先后有15位府主。
1706181808
[
上一页 ]
[ :1.7061817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