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07144e+09
1706207144 孙中山抱病北上并逝于北京,都与他有关。民国十三年(1924年),为推翻直系政权,南方的割据政权孙中山和实力雄厚的奉天张作霖(时称“奉张”)同时找到他,推他为盟主。他则派心腹徐树铮前往桂林与孙氏会面。由是,段孙张三角同盟结成。是年秋,借江浙战争之际,奉军率先入关挑战直军,直系灵魂人物吴佩孚直接上阵指挥直军反攻奉军。战事正在山海关前线胶着之际,被三方花钱买通的直军第三方面军司令冯玉祥猝然倒戈,回师北京发动政变,直军由此大败,大总统、直系首领曹锟成了中南海里的高级囚徒,吴佩孚从天津登船南逃,三角同盟夺取了军事与政治的全面胜利。因孙中山迟迟未能北上,本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治国惯例,段氏便在冯玉祥与张作霖的联袂劝说下重返京城,以“临时执政”的名义,担任了过渡时期的国家元首。到任后,他力邀孙中山尽早到京,与“奉张”、冯玉祥共商国是。
1706207145
1706207146 岁杪,孙中山绕道上海和日本后,姗姗抵京,但已病入膏肓,而且,为“善后会议”事与老段公开反目!善后会议如期召开,其间,孙氏辞世,两个执拗的人终没再度见面——民国元年(1912年)孙应袁世凯之邀北上时,段曾陪袁见过孙中山。
1706207147
1706207148 自南京政府取代了北京政府之后,国民党人对老段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没去探望中山先生颇感愤然。其实,从礼节上讲,老段所为无可厚非。按官场规矩,客人先要拜主人,然后主人才能回拜客人;你不先来看我,我就不能给你洗尘,这叫“行客拜坐客”。更何况段氏正以“临时执政”名义行国家元首职责,对待比自己年轻的盟友,更不便破此规矩。
1706207149
1706207150 为了接待孙中山这位国内最有分量的在野政治家,老段安排得够周到了!孙氏乘船抵达天津港时,他派许世英、叶恭绰专程在码头上迎候。12月31日,孙之专列抵达北京时,他派长子段宏业为代表,与许世英等在京阁员共同在正阳门火车站热烈欢迎之,各界代表更挤满车站内外。第二天,即西方人的洋历年,他又让段宏业代表自己,和执政府秘书长梁鸿志一起到北京饭店,向下榻于斯店的基督教徒孙氏夫妇祝贺新年。原定由他为孙举行的盛大欢迎宴会,因孙的病情加重而被迫取消。孙中山到协和医院做手术之前和之后,他都派担任陆军总长的前妻弟吴光新及侍卫武官代表自己登门探望。闻孙中山已处弥留状态,他又安排全体在京阁员赶到距执政府不远的顾维钧家,一一向住在那里的孙先生握手诀别。从礼节上讲,这位临时国家最高领导人做得无可挑剔。
1706207151
1706207152 只是,功亏一篑!孙氏发丧那天,他本应出面扶柩执绋,以示尊重故者兼安慰生者。但出于某种考虑,他最终没出现在中央公园的公祭现场,且借口极其“小儿科”:脚肿得穿不上皮鞋了!这自然极大地惹恼了国民党人。
1706207153
1706207154 段、孙的真正过节,在于“善后会议”与“国民会议”之争。结果,老段力主的善后会议遭到了孙氏的抵制,国民党则自行操办了国民代表会议。因对方的抵制,谁也没达到预期的目的,诚所谓两败俱伤。
1706207155
1706207156 如此一来,老段也就始终没登门看望病中的国民党总理,并拒绝为其送葬。
1706207157
1706207158 解铃还须系铃人。抵达“党国”之都后,老段主动要谒中山陵,以借机向故人及国民党致歉。蒋氏岂不喜出望外?他向以孙总理最忠实的信徒自居,闻此请求,赶紧叫上中山先生的独子、行政院院长孙科,和军政部长何应钦上将,当然还少不了他的优雅而得体的夫人,亲自陪老段去了中山陵。
1706207159
1706207160 祭礼如常,但各人的心事谁都清楚。
1706207161
1706207162 之后,蒋介石很周到地请老师在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中任选一地定居。低调惯了的老人不爱热闹,不爱待在首都与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们应酬,便选择了上海。
1706207163
1706207164 于是,就有了我前面看到的那所豪华的花园洋房。
1706207165
1706207166 段祺瑞入住上海后,很快有《申报》记者登门采访。谈及时局,老人如是作答:
1706207167
1706207168 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
1706207169
1706207170 这就是一直被骂为“亲日派”的北洋老人交给国家的一份政治答卷。合格乎?
1706207171
1706207172 国民政府送给段祺瑞居住的这座前法租界里的花园洋楼,最早是一位德国富商的豪宅,后被晚清大官僚和大实业家盛宣怀购得,但似乎手续不完备,故给后人留下了麻烦。盛宣怀过世后,此房便因涉嫌“非法交易”而被上海当局查封,是否与盛氏在前清时的政敌、当朝大总统袁世凯有关,尚不得而知。其子无奈,只得将其转让给了一位叫陈调元的将领。这位陈将军也是当年保定的学生,后逐级升至师长,段执政时提拔他为军长兼督办(省长),后率部投降国民党,历任国民革命军的军团总指挥、安徽省长、山东省长,时任国府委员、军事参议院院长。将德高望重的芝泉老安排住在北洋旧部的房子里,想必既是国府的意思,也是陈上将的愿望。
1706207173
1706207174 在战争与政坛的枪林弹雨中冲杀了一辈子的段合肥,至晚年才有了风平浪静的锚地。
1706207175
1706207176 有回忆文章说,段祺瑞每天清晨绕房前的大草坪散步,直至身出微汗时才回屋洗濯。然后,上佛堂,面对释迦牟尼像虔诚诵经。再之后,家人把藤椅搬至草坪向阳处,他便静心读报,下午,与客人下围棋。
1706207177
1706207178 段祺瑞乃围棋高手,下围棋是早年办军校时跟日本教习学的。据说其长子段宏业的棋道更高一筹。亲历者薛观澜说:“芝老弈时,态度甚佳,向无厉色,见棋即笑逐颜开。”可见迷棋之深。正因如此,这里也就成了上海滩的一处高等级的棋馆,总有高手前来与段氏父子过招。据说,老段自诩为“七段”,可见水平着实不低。
1706207179
1706207180 在北京的日子里,即使治军治国再繁忙,他也忘不了找人下棋放松一下。当时国中的围棋高手,多到段府下过棋,并捎带着接受主人的资助。段府的棋客中,最小的一位是十岁刚出头的吴泉,人称“围棋神童”,曾在中央公园的来今雨轩让一流棋手蒙羞,故被老段的一位棋友引进段府。小小少年,聪慧绝顶,每每杀得老段愁眉苦脸。老段惜其天分,怜其清寒,知其有名无字,便亲为起字,并按月赏其大洋百元。北洋时代的一百元,按实际购买力折算,至少等于现在的一万元人民币。可以想见,这笔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对一个正在成长的天才少年有多么重要!段氏定居上海后,当年的“神童”已寓居日本学棋五年,虽不满二十岁,但国内早无敌手矣!闻段老定居沪上,年轻的大师专程到新的段公府与老人博弈,谢恩之意尽在有意输棋中矣!此人入籍日本后,几经历练,竟见谁灭谁,被日本人惊呼为“昭和棋圣”!这就是以段氏所赐的“字”而享誉世界的一代围棋巨匠吴清源。
1706207181
1706207182
1706207183
1706207184
1706207185 段祺瑞晚年与家人合影。(段君宜女士提供)
1706207186
1706207187 打了一辈子仗的段祺瑞,总把战争当棋局。谈及旧事,也爱以棋局作比喻。比如定居下来以后,有感于蒋委员长的恭谨周全,也有感于国事,就曾对人说:他和我下的那盘棋(指国民党的北伐与执政府的反赤化),他赢了,赢得有风度;我希望他和日本人下,也要赢才好。
1706207188
1706207189 段祺瑞的最后时光,就是在这个足够舒适的空间里度过的。
1706207190
1706207191 虽然远离了他曾叱咤风云的北方,但毕竟是北洋军人集团里至高无上的元老,所以,前来这里探看的新贵与故旧便一直没断过。他们叩门时,必然受到老辈门房的谦卑接待,肯定比我受礼遇。
1706207192
1706207193 哦,不,不,我说错了。鲁贵永远是鲁贵。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
[ 上一页 ]  [ :1.7062071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