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07312
本来蒋先生对“芝老夫子”的归宿是有安排的,政府已经出资二十万元在安徽黄山购得一方“风水宝地”,想让段氏叶落归根。不料,死者长子段宏业不同意此方案,执意要将父亲送回北平安葬,理由很正当:故大人平生多在北方生活,一世事业,均在京师。国府遂不再坚持原议,仍以最高规格将段氏之灵以专车送往北方。
1706207313
1706207314
段祺瑞终老在日本侵略者还未到达上海之际,晚节未受污抹,生命的句号还算圆满。
1706207315
1706207316
段氏死后,这偌大的房子顿显空荡。段公不在矣,“段公府”自然无法按既定待遇维持下去了。于是,国府又为其遗属在另处安排了新居,每月致送五千元补助,以继续保持政府对逝者的敬重。
1706207317
1706207318
蒋氏对段氏的关照,堪称完美故事。对昔日的师长的真心敬重,与对思想死敌的宽容大度,再与对退出政坛的元老的应有礼遇,搅和在了一起,让人看到了蒋氏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1706207319
1706207320
段祺瑞走了,霞飞路上的这幢收藏着北洋巨头之謦欬与足音的老房子,又归了盛家。抗战胜利后,逐年衰落的盛家把这座花园洋房卖给了蒸蒸日上的著名的荣家。直到共和国时代,此房产才不再为私人所有,成了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辖地。等到我来时,这里已是日本总领事租赁的家了。
1706207321
1706207322
上海人做事心细,在不少名宅前嵌有小铜牌,注明某某名人曾寓居此处。但淮海中路上的这座豪华的洋房,门前却未见任何标志牌。什么时候把这房子也保护起来,注明在近代中国甚是了得的盛家、段家、荣家先后寓此,让行人经过这里时能稍驻片刻,则大上海可看的风景就会更多一些。
1706207323
1706207325
合肥篇
1706207326
1706207327
与“十里洋场”的大上海相比,合肥是个小地方。清末安徽省会是安庆。合肥只是庐州府治所在的县。
1706207328
1706207329
不过,生长于小地方的人中并不一定就没有“人精”问世。在黎民匍匐的平川上,偶尔也会冒出个超凡脱俗的山头来,他们似乎把本土的前后多少代的运气都独占了。一旦风云际会,天空在他们头顶晴了一刻,他们立时就会绿意盎然,招风揽雨,成为影响半壁江山气候的巨峰。
1706207330
1706207331
北洋时代,这样的山头还真有几个——当过大总统的直系军人首领曹锟,早年是津门的布贩子;当过陆海军大元帅的奉系老大张作霖,原先是辽宁海城县的乡间兽医,后来给土匪钉马掌钉上了瘾,干脆也落草成了“胡子”;山东蓬莱的秀才吴佩孚,从军前曾是沦落北京街头的算命先生;当过国务总理的另一位山东籍军阀靳云鹏,小时候曾跟随母亲沿街叫卖煎饼……
1706207332
1706207333
数数这几座北洋时代的山头即可窥知,那个时代,看重的是个人能力而不是家庭出身。
1706207334
1706207335
与上面提到的那几位北洋大佬相比,段祺瑞的出身要光荣一些,他是正宗的将门之后,其祖父乃前清正二品的总兵。
1706207336
1706207337
《合肥段氏族谱》上说,段家系明代自江西饶州迁至安徽的。但段祺瑞的三女儿段式巽却听父亲说,段家是清道光年间才从饶州到安徽的。段女士对其父的种种回忆,是我从合肥市政协的文史专家戴健兄那儿听来的。因工作关系,戴健曾于段女士生前到上海采访过她。
1706207338
1706207339
段氏落户皖省后,世代以农耕为生。到了段祺瑞祖父段佩这儿,命运发生了改变,段家由寻常而显赫。附近大潜山好汉刘铭传,贩卖私盐兼打家劫舍,日子过得快活。段佩看得眼热,便入刘氏团伙,在保家卫乡的同时,也干过杀人越货的勾当。太平军汹汹北上荡涤皖省时,刘铭传响应国家号召大办团练,借机洗白个人及属下的历史污点,段佩随之成为一名“基干民兵”。同治元年(1862年),刘铭传的准军事部队被回省招募子弟兵的合肥籍李鸿章编入淮军,段佩也由此成为国家正规军“铭字营”里的一名中级军官,常年在外征战。
1706207340
1706207341
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段家添丁,启字辈的启瑞出生。其时,祸及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王朝在安徽人(淮军)的不懈击打下刚刚崩塌,而捻军尚在被追剿中。平乱尚未成功,段佩仍在营中。
1706207342
1706207343
因段佩曾跟刘铭传杀死过本地刘枬、刘枢两个土豪,其子段从文(段祺瑞之父)为避仇家报复,遂迁徙至邻县寿州定居,时段启瑞方四岁。翌年,已是“铭军”直属马队三营统领的段佩衣锦还乡探亲访友,段家不再惧怕刘家,便又迁回肥西县,在大东郢置地建房,并购田产百余亩。段家从老实巴交的农户一举成为靠出租耕地为业的地主。
1706207344
1706207345
段启瑞没遗传父亲的软弱性格,倒是继承了祖父的刚烈尚武的基因,自幼便向往戎马报国兼富家的生涯。七岁那年,他便被爷爷接到苏北宿迁营房,并在附近村里始读私塾。未来的结发妻子吴氏,也是那会儿爷爷看好的,是宿迁一位举人的闺女。然而,十四岁那年,已是提督衔记名总兵的祖父猝然病故。他只得中断学业,扶柩回籍。六百里路辛酸泪,少年初识愁滋味。
1706207346
1706207347
回乡后,他把名字改成了“祺瑞”。祺者,吉祥也。段氏希望吉祥罩运之意不言而喻。
1706207348
1706207349
改名却并没带来吉祥,失去将军的将军府,家道倏然中落。而段从文也够窝囊的,坐拥百余亩良田,竟使日子越过越差,后来连段祺瑞在附近村里续读私塾的“束脩”也拿不出了!于是,断了科考念想的段祺瑞只好另觅出路。十六岁那年,他怀揣一块银圆,步行了两千华里赶到山东威海,投奔在那里当管带(营长)的族叔段从德,当了一名“补营哨书”。在传统社会,从军是一个没能踏上科考之路的将门之后的唯一选择。
1706207350
1706207351
数算一下,段祺瑞在合肥前后总共才住了四年,且是童蒙时代,但却一辈子被人称作了“合肥”。其实,合肥并没给他带来太多的欢乐。
1706207352
1706207353
就在段祺瑞到山东威海当兵的第二年,父亲千里迢迢去探营。万不料,段从文带着儿子节省下来的银两返乡途中,就在离家乡只剩几十里路程的时候,夜间,两个同伴起了歹意,将他害死,把他藏在腰带里的银两洗劫一空!段祺瑞闻噩耗痛不欲生,欲请假回乡报案并料理后事,却没被上司批准(晚清的军纪显然比我们想象的严,即令有当官的叔叔也不管用)。他只好驰函合肥知县,恳请缉凶正法。母亲范氏在凶犯落案被正法后不久,便扔下十几岁的女儿启英和两个不到十岁的儿子启辅、启勋忧悒而殁,在亡夫去世半年后与之相会于黄泉之下。这一次,上司终于准假让段祺瑞回籍发丧了。半年之内,父母双双死于非命,骨肉同胞寄养人家,试想,血气方刚的段祺瑞该怎样地悲愤与苦恼!
1706207354
1706207355
假满后,十七岁的段祺瑞返回威海营中。
1706207356
1706207357
到了这会儿,就该说说“李合肥”李鸿章了。
1706207358
1706207359
近百年,中国有两位“合肥”权重一时,而且,都在生前和身后被骂为“卖国贼”。“李合肥”比“段合肥”大四十二岁,是爷爷辈的乡贤。出自同一片土地,同为一代人雄,同样风光了大半辈子,却又同在国难当头之际含恨而终,真是殊途同归。
1706207360
1706207361
若论文化素养与治国才略,段合肥面对李合肥不知要自惭多少回!因为李鸿章乃久负清誉的乡间大才子、京城名翰林,更是大清国的中兴之名臣、国家之栋梁,充满政治智慧且深谙为官之道,生前把能得到的政治待遇全得到了,如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一等肃毅侯等等,乃有清一代至尊至崇的汉臣;而段祺瑞则是个不擅言辞且不喜文墨的赳赳武夫,性情刚直意志坚定但却缺少圆通韧性,这对一个身置乱世且对手往往不按套路出牌的政治家来说,或许是致命的人格缺陷。
[
上一页 ]
[ :1.7062073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