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07394e+09
1706207394 有清一代,段氏从军整三十年。从十六岁的站岗放哨的士兵,到四十六岁的军界巨头,可谓相当不易!即使走科举之路,以三十年的历程走到封疆大吏的督抚位子上,也算走到头了。按清朝干部制度,“行伍出身”乃武将之正途,正如科举出身才是文官的正路子。像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文官,因带兵而成为军界统帅,地位虽崇,却属半路出家,来路不正;同样,没通过科考的武夫也永远得不到“大学士”的至尊称号(清朝最高一级“职称”,正一品,相当于宰相,故李鸿章便被时人称为李相国、李中堂)。像袁世凯,尽管位极人臣了,但因非科举出身而终生无法被授“学”(大学士)位。君主时代是很讲秩序的,从不因人而改变政策,不乱规矩。
1706207395
1706207396 总之,在大清国,“行伍出身”是武将引以为荣的金字招牌,况且段督办还是所有北洋军校的大校长,他因之赢得了清末民初大部分职业军人——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尊敬,那个时代的高级军官,多数都是他的学生。
1706207397
1706207398 再说回到两个“合肥”之比较的老话题吧。若比桑榆晚景,“李合肥”远不如“段合肥”云蒸霞蔚。因为李中堂最后以年近八十的老迈病躯被迫北上京城,与洋人谈判时猝死在寄身的古庙里,至死也不过是清朝江山的第一汉臣而已。而段祺瑞却在权力之途上登峰造极,并全身而退,晚年受到国家无微不至的照料,悠然颐养天年,直至寿终正寝。
1706207399
1706207400 我曾为两位“合肥”而到合肥探访,同伴是皖籍朋友范学军。
1706207401
1706207402 合肥闹市中心有一座重修的“李公府”,说是李鸿章的故居,游人很多,位于繁华的步行街上,进进出出的多是跟在旅行社小旗后的团队。陪同的安徽省文物局的朋友说,只因辟为景点之前为市百货公司和银行的宿舍,所以才保留下来这几进老房子。“不过,”朋友有些迟疑地说,“其实,有专家说,这儿是李鸿章一个弟弟的宅子,所以,叫李公府而不叫李鸿章故居。”
1706207403
1706207404 合肥总算给李鸿章的在天之灵一点安慰了,因为这些年不光重修了其家族的故宅,而且还重建了他的墓园。
1706207405
1706207406 但对另一位曾给合肥带来莫大荣耀的游子,家乡就很绝情。换言之,现在的合肥,已经毁掉了段氏的所有遗存。
1706207407
1706207408 朋友告诉我:段氏家族的宅子,早被夷为平地。省政府东边的那一带,就是原来段宅所在。
1706207409
1706207410 倒是在城南重建的李鸿章墓园里,有两幢从段氏祖墓(即段佩、段从文与范氏墓)那儿找来的残件。段氏祖墓早就夷为平地,只有两块几米高的“下马柱”劫后幸存,不过却被莫名其妙地迁进了新建的李鸿章的墓前,孤零零地分立于草坪上。石柱正面,有几个勾勒的正楷大字,细辨之,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比常见的下马石多了“文武”和“军民”几个字,让人稍感新鲜。仅此而已。
1706207411
1706207412 不过,与李合肥身后的悲惨遭际相比,段合肥没回故乡安葬还是很侥幸的——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的昏头时代,李鸿章陵墓竟被本地“人民公社”组织社员捣毁,厚实而珍贵的棺椁当成了炼钢用的燃料,棺内所有的东西——十二块金砖,死者亲笔写的一册自传,一把宝剑,当然包括死者的遗骸——都被毁墓队伍或哄抢或丢弃。那面裹着尸身的金丝陀罗经被,完好如初,是慈禧太后赏赐的,被一户最穷的公社社员拿回家洗洗干净又当被盖了;那柄精美的宝剑,被县剧团拿去当了道具,后下落不明。至于李氏与爱妾的两具遗骸,早就七零八落不知所终!
1706207413
1706207414 现在的“李鸿章陵墓”,是个完全新建的“文物”,而且,比较粗糙。墓中无棺倒是其次,地表建筑即光鲜得让人摇头——从光绪皇帝题匾的石牌坊的朝向,到墓前翁仲的雕刻,实在乏善可陈。真的原物,只有三座残损的御制巨碑,但被摆在了一起,由原先的赑屃们驮着。重黏起的碑身上,字全都漫漶难辨矣!
1706207415
1706207416
1706207417
1706207418
1706207419 放置在新修建的合肥市李鸿章墓园里的两幢下马石,是段氏墓地仅存的旧物。摄于2004年8月。
1706207420
1706207421 我突然想起在北京看过的段合肥的墓,不由得替老段暗自庆幸——幸亏没归葬故里!
1706207422
1706207423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重编版) [:1706205075]
1706207424 天津篇
1706207425
1706207426 段祺瑞南下上海前,一直住在天津日租界里。
1706207427
1706207428 他四任国务总理,一任最高执政,共五度下野。每一次下野,人在津门,情系京华,胸中依然千军万马乱蹬踏。可能与青年时代在德国留学不无关系,像德国人一样严谨的他,也像德国人一样喜欢鹰的形象,北京的段公府里,就有雄鹰展翅的雕塑立于院内的假山之上。不过,退到天津的他,已经是一只折断翅膀的鹰,虽盼有朝一日重上九霄去擒尽他眼中的兔鼠之辈,可是气力已经耗尽。上苍不让一个并不具备足够体魄的生灵在政治的天空中盘旋得太久。
1706207429
1706207430 段祺瑞等北洋军政要人们和逊清的帝王将相一样,喜欢天津,除了因这里有连片的外国租界可以保障其人身安全外,还有地利之便,即它距北京最近,可进可退——进可当日抵京,退可放洋南下。对段祺瑞他们来说,还有更深一层,就是感情上的原因,即他们这伙人都是从天津起家的。当年,跟着袁世凯在津郊的小站练兵,才有了飞黄腾达的后来。所以,北洋军人们对海河畔的这座充满洋味儿的城市有着割舍不尽的情愫。
1706207431
1706207432 段祺瑞一生最佩服的人,即袁世凯,当然除了袁氏帝制自为的最后那一年光景。与袁相识,实是段氏人生之大幸。北洋人士回忆过,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言谈举止,段氏都在有意无意地模仿老袁。
1706207433
1706207434 段祺瑞能到袁世凯手下当差,要感谢他在北洋武备学堂的总办荫昌。正因袁世凯奉诏小站练兵,请好友荫昌推荐得力之人,段祺瑞才有幸成为袁氏的部将。
1706207435
1706207436 荫昌,满族正白旗人,是清国出外学习军事的前辈,曾赴德国学习。这位两度出使德意志的钦差大臣和前贵胄学堂总办,还是赴德学习军事的五位学生的督学,他只比段祺瑞大六岁。得光杆司令袁项城的请求后,他便将自己的优秀毕业生段祺瑞与王士珍、冯国璋等一并推荐给了袁。袁司令喜得北洋学堂的“龙”、“虎”、“豹”(王士珍、段祺瑞与冯国璋的绰号,一说冯氏为“狗”),虽均无乡谊,却视若股肱,各委以重任。
1706207437
1706207438 在小站的旷野上,新军按全新的德式建置迅速崛起,数年后,成为清国最具战斗力的武装力量,进而成为清末民初最有影响力的军事政治集团,即所谓的“北洋集团”。段祺瑞为该集团主要的支柱之一,并在袁死后成为核心,最终登上了国家权力的巅峰。这个结果,是早年从安徽来山东当兵的那个艰苦跋涉的小伙子怎么也没料到的。
1706207439
1706207440 在强悍的袁氏手下,坚毅且寡言的段氏不仅改变了官运,而且也改变了“家运”——三十六岁那年,他随出任山东巡抚的老袁到济南任职时,原配吴氏在济南病故。袁大人于痛剿拳匪(义和团)的军务之余,成人之美,将一直住在自家的干女儿张佩蘅许配给段氏为继室。张姑娘的祖父是已故江西巡抚张芾,其父随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剿捻时阵亡,属大清国的烈士遗孤,被袁氏收养家中,一直未逢合适郎君,嫁给段祺瑞时,已经二十六岁,是超级剩女了。段、张结合,使段祺瑞成了袁世凯的干女婿。老袁最疼爱的女儿袁静雪回忆说,袁家的兄弟姐妹都称段为“大姐夫”。亲不亲,一家人。在外人看来,袁与段公私难分矣!
1706207441
1706207442 其实不然,段祺瑞虽感戴袁世凯,但也有自己的做人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没有被知遇之恩和赐妻之恩所融化。只看袁氏称帝时他拒不合作的种种强硬表现即可窥知,在原则问题上,段氏决不退让。
1706207443
[ 上一页 ]  [ :1.7062073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