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07412
不过,与李合肥身后的悲惨遭际相比,段合肥没回故乡安葬还是很侥幸的——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的昏头时代,李鸿章陵墓竟被本地“人民公社”组织社员捣毁,厚实而珍贵的棺椁当成了炼钢用的燃料,棺内所有的东西——十二块金砖,死者亲笔写的一册自传,一把宝剑,当然包括死者的遗骸——都被毁墓队伍或哄抢或丢弃。那面裹着尸身的金丝陀罗经被,完好如初,是慈禧太后赏赐的,被一户最穷的公社社员拿回家洗洗干净又当被盖了;那柄精美的宝剑,被县剧团拿去当了道具,后下落不明。至于李氏与爱妾的两具遗骸,早就七零八落不知所终!
1706207413
1706207414
现在的“李鸿章陵墓”,是个完全新建的“文物”,而且,比较粗糙。墓中无棺倒是其次,地表建筑即光鲜得让人摇头——从光绪皇帝题匾的石牌坊的朝向,到墓前翁仲的雕刻,实在乏善可陈。真的原物,只有三座残损的御制巨碑,但被摆在了一起,由原先的赑屃们驮着。重黏起的碑身上,字全都漫漶难辨矣!
1706207415
1706207416
1706207417
1706207418
1706207419
放置在新修建的合肥市李鸿章墓园里的两幢下马石,是段氏墓地仅存的旧物。摄于2004年8月。
1706207420
1706207421
我突然想起在北京看过的段合肥的墓,不由得替老段暗自庆幸——幸亏没归葬故里!
1706207422
1706207424
天津篇
1706207425
1706207426
段祺瑞南下上海前,一直住在天津日租界里。
1706207427
1706207428
他四任国务总理,一任最高执政,共五度下野。每一次下野,人在津门,情系京华,胸中依然千军万马乱蹬踏。可能与青年时代在德国留学不无关系,像德国人一样严谨的他,也像德国人一样喜欢鹰的形象,北京的段公府里,就有雄鹰展翅的雕塑立于院内的假山之上。不过,退到天津的他,已经是一只折断翅膀的鹰,虽盼有朝一日重上九霄去擒尽他眼中的兔鼠之辈,可是气力已经耗尽。上苍不让一个并不具备足够体魄的生灵在政治的天空中盘旋得太久。
1706207429
1706207430
段祺瑞等北洋军政要人们和逊清的帝王将相一样,喜欢天津,除了因这里有连片的外国租界可以保障其人身安全外,还有地利之便,即它距北京最近,可进可退——进可当日抵京,退可放洋南下。对段祺瑞他们来说,还有更深一层,就是感情上的原因,即他们这伙人都是从天津起家的。当年,跟着袁世凯在津郊的小站练兵,才有了飞黄腾达的后来。所以,北洋军人们对海河畔的这座充满洋味儿的城市有着割舍不尽的情愫。
1706207431
1706207432
段祺瑞一生最佩服的人,即袁世凯,当然除了袁氏帝制自为的最后那一年光景。与袁相识,实是段氏人生之大幸。北洋人士回忆过,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言谈举止,段氏都在有意无意地模仿老袁。
1706207433
1706207434
段祺瑞能到袁世凯手下当差,要感谢他在北洋武备学堂的总办荫昌。正因袁世凯奉诏小站练兵,请好友荫昌推荐得力之人,段祺瑞才有幸成为袁氏的部将。
1706207435
1706207436
荫昌,满族正白旗人,是清国出外学习军事的前辈,曾赴德国学习。这位两度出使德意志的钦差大臣和前贵胄学堂总办,还是赴德学习军事的五位学生的督学,他只比段祺瑞大六岁。得光杆司令袁项城的请求后,他便将自己的优秀毕业生段祺瑞与王士珍、冯国璋等一并推荐给了袁。袁司令喜得北洋学堂的“龙”、“虎”、“豹”(王士珍、段祺瑞与冯国璋的绰号,一说冯氏为“狗”),虽均无乡谊,却视若股肱,各委以重任。
1706207437
1706207438
在小站的旷野上,新军按全新的德式建置迅速崛起,数年后,成为清国最具战斗力的武装力量,进而成为清末民初最有影响力的军事政治集团,即所谓的“北洋集团”。段祺瑞为该集团主要的支柱之一,并在袁死后成为核心,最终登上了国家权力的巅峰。这个结果,是早年从安徽来山东当兵的那个艰苦跋涉的小伙子怎么也没料到的。
1706207439
1706207440
在强悍的袁氏手下,坚毅且寡言的段氏不仅改变了官运,而且也改变了“家运”——三十六岁那年,他随出任山东巡抚的老袁到济南任职时,原配吴氏在济南病故。袁大人于痛剿拳匪(义和团)的军务之余,成人之美,将一直住在自家的干女儿张佩蘅许配给段氏为继室。张姑娘的祖父是已故江西巡抚张芾,其父随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剿捻时阵亡,属大清国的烈士遗孤,被袁氏收养家中,一直未逢合适郎君,嫁给段祺瑞时,已经二十六岁,是超级剩女了。段、张结合,使段祺瑞成了袁世凯的干女婿。老袁最疼爱的女儿袁静雪回忆说,袁家的兄弟姐妹都称段为“大姐夫”。亲不亲,一家人。在外人看来,袁与段公私难分矣!
1706207441
1706207442
其实不然,段祺瑞虽感戴袁世凯,但也有自己的做人底线。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没有被知遇之恩和赐妻之恩所融化。只看袁氏称帝时他拒不合作的种种强硬表现即可窥知,在原则问题上,段氏决不退让。
1706207443
1706207444
段祺瑞注定是个末路英雄。他怎么也想不通,他豁出身家性命来“三造共和”,但“共和”总是难以实现。老袁死后,南方割据政权没了反对中央的口实,但就是不肯服膺政府的领导,反倒动员军队开始“北伐”。南方国民党的反抗倒也不意外,意外的是,为了统一国家,他和北洋兄弟冯国璋、曹锟总也说不到一块儿,到头来竟会稀里糊涂地被徐树铮等追随者推戴成所谓“皖系”的首领,最终竟与弟兄们兵戎相见!
1706207445
1706207446
1706207447
1706207448
170620744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段祺瑞任职督办参战事务处时致陈箓手札。
1706207450
1706207451
在北洋时代的三大势力中,先是皖系不可一世,再是直系问鼎中原,最后是奉系把持中央。
1706207452
1706207453
所谓皖系、直系与奉系,都是政客、文人们给当国军人巨头们生造出的名分,是对各从政、从军者的“政治成分划分法”——无论你籍贯是哪,只要跟着某籍的巨头干事儿,就成了某系的人。倾力维护安徽人段祺瑞的,便被划归皖系;冯国璋与曹锟都是直隶人,那他们的部将和政友就属直系,哪怕后期的直系首领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也不得另立“鲁系”;到了奉天张作霖那儿的,管你是不是奉天籍的人,统统都是奉系(沈鸿烈是湖北天门人,于学忠是山东蓬莱人)。这系那系的整天叫着,就成了真事儿。
1706207454
1706207455
民国初年军人巨头们轮番主政时,没像南方的革命党一样,以严密的组织、无情的纪律和崇高的奋斗目标来召集、规范和驱使团队。传统士大夫阶级固有的治国理念和既定的国家法律,即足以管理国家。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老袁的政治智慧和容人雅量,所以,一遇纷争,即想到了嫡系军队,一动用军队,政治格局就彻底失衡,就出现了《红灯记》里李奶奶所念白的“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时代。无论你认不认账,都得戴着舆论颁发给你的“系”的黑帽子,且终身不得脱帽,就像佛祖强加给孙猴子脑袋上的那道箍儿,想摘下来?呵呵,门儿都没有!所以,尽管段祺瑞从来没自认过“皖系”,但却不得不以“系主”的身份治军与治国。
1706207456
1706207457
袁世凯过世后,因段祺瑞的地位使然,其所谓皖系曾势力最大,但是,垮得也最早。民国九年(1920年)7月,直系曹锟以反对段之心腹、西北筹边使徐树铮为由,悍然起兵犯上,段总理不得不动员军队迎战,是为直皖战争。然而,政府军只四天就被吴佩孚指挥的叛军打得落花流水。老段绝没想到,自己乃北洋军人的祖师爷,居然打不过犯上作乱的学生兼部下——曹锟的灵魂吴佩孚是保定武备学堂学测绘的学生,现任的陆军第三师师长也是他老段提拔的。为让京畿免遭战火,他下令双方停火,并辞职回到天津,恨恨地嘟哝:“吴佩孚学问不错,兵练得也不错,学会打老师了!”
1706207458
1706207459
许多人都想,像段祺瑞这样个性刚烈的人,哪能忍气吞声地当什么寓公?他领军与为政时间均长,旧属、学生甚多,哪能闲得下来?来客频繁问计,一旦时机成熟,只消他一挥手,说声:“走!”一行人就为重新出山的段大帅忙碌起来。待那两扇厚重的大红门开启后,几辆小轿车便鸣着笛一溜烟消失在拐角处——对了,车两侧的踏板上,一定站着几个威风凛凛的佩短枪的卫士,那可是北洋时代大军阀出门时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于是,乱纷纷闹哄哄的北京政坛因这个人的复出而暂时清净了一会儿,不过,未久,便更加混乱起来——事实一再证明,老段出山总不逢时,总也赶不上命运的步点儿。
1706207460
1706207461
2000年6月7日一大早,我和朋友在北京站买了最近一班经天津的特快车票,赶往津门。
[
上一页 ]
[ :1.7062074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