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08061e+09
1706208061
1706208062 吴佩孚住过的“什锦花园”究竟在哪里?没有一本书告诉我答案。我甚至问过北京东城区的文物官员(清末民初的达官贵人多在东城扎堆儿),但他们只对列入本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上的老房子的具体方位及现存状况比较明白,如对辖区内的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等许多北洋大佬的故宅,他们一挥手就能为我指方向,唯对吴氏故家一无所知。于是,我只能认定:吴佩孚确实早已朽透,其所遗之迹,理所当然地被毁灭得片瓦无存。
1706208063
1706208064 吴佩孚的“过”,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开始被人数落,直到今天,国共分家半个多世纪,这边的人们犹不解恨,提到北洋时代,必啐他满面唾沫。尽管这位秀才出身的军人一生杀人无数,但遭诟病最多的还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2月7日他下令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一事。在共和国的教科书中,“二七大罢工”是个重要的章节,无论中学还是大学,历史课本上的吴佩孚总被拴在那一起血案上——在那次中共暗中领导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中,为恢复被中断的中国南北交通干线,吴派军队弹压了罢工,打死打伤罢工者近百人,并处决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江汉分会委员长林祥谦和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施洋。因林、施二位均为中共党员,故共和国的教科书和文艺作品里的吴佩孚,从来就是个凶残而狡诈的刽子手。
1706208065
1706208066 身为北洋统治集团里的重要一员,一位直系军事集团后期的首领,一个手上有共产党人血痕的统治者,人们对他的唾弃原在情理之中。我只是觉得有些纳闷:同样是“反动派”,皇帝老儿的家(紫禁城、中南海、北海、景山、颐和园)被保存得好好的,北洋政府的其他巨头的故宅总能被用文物保护的石牌标示出来(或被要人或单位占用,或沦为百姓杂院),唯性情最倔的吴氏的故宅永远消失了,这总有失“费厄泼赖”(英语fair play音译,意为公平)吧!
1706208067
1706208068 然而,在20世纪快要过到尽头的一个异常晴朗的日子,我在北京美术馆后街旁的一个胡同口怔住了——头顶上方的墙角上,一块金属牌明明白白告诉了我这是什么地方:
1706208069
1706208070 什锦花园胡同
1706208071
1706208072 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大佛寺东街,全长607米,宽7米。明属仁寿坊,西段称红庙街,东段为适景园。清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花园,民国后沿称。1965年改称什锦花园胡同。民国时北洋军阀吴佩孚曾住过适景园旧址。胡同内19号四合院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706208073
1706208074 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办公室
1706208075
1706208076 一九九三年
1706208077
1706208078 广州侨光制药厂 赞助
1706208079
1706208080 我无法不念叨“踏破铁鞋无觅处”那句俗语,禁不住咧嘴朝同伴张彤释然而笑。
1706208081
1706208082 吴佩孚并非北京人,他在北京从来没有自己的家。什锦花园不是他的私邸,而是“世侄”张学良安排给他安度晚年的地方。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他落户这座大宅院的时候,张学良正任国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委员长由蒋介石本人兼),是驻节北方的最高军政大员。
1706208083
1706208084 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在那个时兴以原籍为名人代称的时代,他没被人叫成“吴蓬莱”,真是例外。
1706208085
1706208086 民国十二年(1923年)年,正是吴佩孚如日中天的时候,蓬莱吴姓重修了《登州吴氏族谱》。族谱上关于吴佩孚,记载如下:
1706208087
1706208088 吴佩孚,父吴若天,字子玉,行二,邑庠生,武修学堂毕业生,嵩武后军营务处,尽先都司,补用游击,直隶陆军第三镇第十一标第一营营长,直隶陆军第三师第一旅旅长,第三师师长,陆军上将,勋一位,孚威将军,一等文虎章,一等嘉禾章,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七狮头军刀,直鲁豫巡阅使副使,两湖巡阅使。生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甲戌三月初七卯时。
1706208089
1706208090 娶宋氏,例封一等勋爵夫人;再李氏,例封一等勋爵夫人;侧室张氏。
1706208091
1706208092 这一版的家谱,执笔人为吴亮孚,而且,因修谱费用不足,吴亮孚专程到洛阳找过堂弟吴佩孚赞助(“佩孚捐钱四仟吊整”)。有这一层关系,新版的吴氏族谱就把吴佩孚的身世记得很清楚。
1706208093
1706208094 也还因这一层关系,族弟的一些不够光彩的履历,吴亮孚也就忽略不记了。
1706208095
1706208096 据台湾章君榖的《吴佩孚传》称,吴佩孚出生在登州府蓬莱城靠北门的县学后街上的一家杂货铺里。他出生前,其父恰好梦见了本县前朝大英豪戚继光。戚继光,字佩玉,其故宅在距吴家不远的一条巷子里。所以,粗通文墨的父亲就为“孚”字辈的儿子取名“佩孚”,字“子玉”,他把戚大人的字嵌进了儿子的名与字中,指望儿子长大后能像戚继光那样为国雪耻并光耀祖宗。后来,吴佩孚当上直鲁豫巡阅副使以后,人们便以“玉帅”称呼之,也正缘于其字“子玉”。
1706208097
1706208098 吴氏杂货铺,名为“安香店”。但传记作者却未写明何以取此雅名。显然,作者不知道安香店乃蓬莱的一处地名,现在蓬莱市区东十余公里处,仍有安香店、安香于家等村名。想必吴氏祖籍为安香店,后才“农转非”的。
1706208099
1706208100 因吴家的第一个儿子已经夭折,所以,吴子玉的出生就格外令父母高兴。在有了吴佩孚三年之后,城里的“安香店”又添了一个小子,取名吴文孚,字子斌。
1706208101
1706208102 据称,幼时的吴佩孚很顽皮,常到城北门外的蓬莱阁和登州水师营一带去野玩儿。那正是明朝世袭指挥佥事戚继光练兵的地方。本籍民族英雄的盛名与水兵们操练的队形每每诱惑着营地附近的每一个儿郎,尤其是那些生来即具有英雄情结的男孩儿。
1706208103
1706208104 六岁以后,吴佩孚始读私塾,颇知用功。六年后,读完四书五经。然而,十四岁那年,父亲一病不起,竟然“走”了!掌柜的没了,店铺维持不下去了。少年失怙的吴氏二兄弟,只能靠母亲纺线卖钱艰难度日。为补贴家用,懂事儿的吴佩孚说服了母亲,出了城北门,走入登州水师营,当上每月挣二两四钱银子的学兵。
1706208105
1706208106 几年的学兵生涯之后,他复员回家,仍没放弃“正途”,遂在攒足一笔“束脩”(学费)后,拜了登州府宿儒李丕森为师,继续执经问义。那会儿,他像历代读得起书的中国儿郎一样,打定主意要走科举改变命运之路。
1706208107
1706208108 苦读寒窗期间,至少有两件事要说。
1706208109
1706208110 一是在他十五岁时,母亲为他订下一门亲事,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女子是个小家碧玉。然而,很不幸,那位宋家的“碧玉”没等到过门儿,即染疴过世。吴氏老茔里上一年刚添了父亲吴可成的坟头,接着又多了一座属于吴佩孚妻子的新丘。未及成人,爹爹即过世;未等成家,媳妇却夭亡。吴佩孚真是命苦!但老吴又是个很重情义的丈夫,发迹后,一直以从没见过面的宋姑娘为元配,并为之申报了族谱上所说的“一等勋爵夫人”,为宋氏家人赢得了政府的固定补助。
[ 上一页 ]  [ :1.7062080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