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10634
1706210635
另外一些主人公身份比较明确的故事,这点体现得更明显:
1706210636
1706210637
陆绩六岁的时候,到九江见袁术。袁术拿橘子款待他,陆绩就把三枚放进怀里。辞行时,橘子掉了出来。袁术说:“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陆绩跪下来回答说:“这是我母亲爱吃的,所以打算带回去孝敬母亲。”袁术大为惊奇。
1706210638
1706210639
陆是吴四姓之一,陆绩他爹陆康做过好几任太守(汉末的郡守和今天类比的话,大概处于低于省长但高于地级市市长的地位)。袁术出自汝南袁氏,更是有名的“四世五公”(四代人有五位做到三公)的家族。这件事,怎么看都像是两大家族配合演出的一场戏。
1706210640
1706210641
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但王祥对继母仍很孝顺,继母想吃新鲜鱼,天寒地冻的时候,王祥就脱下衣服躺在冰上,希望用体温解冻。冰突然自动融解,双鲤跃出。
1706210642
1706210643
这个王祥不是别人,正是后来东晋时影响巨大的琅邪王氏的老祖宗。
1706210644
1706210645
那时的传播资源有限,最重要的就是大家族间的口碑。举孝廉这么玩法,当然也就只能是“家贫无孝子”了。
1706210646
1706210647
选官的另一个标准是看经学,也就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但东汉的经学,和西汉也有很大的不同。班固说过一段很中肯通透的话:
1706210648
1706210649
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
1706210650
1706210651
西汉读书比较便宜。即使是个普通农家子弟,冬天农闲的时候也可以去读书,三个冬天读下来,一部儒家经典就算学通了。所以在西汉的时候,公孙弘这样放了半辈子猪的人,也可以因为通儒学而被举贤良,并一直做到丞相的高位。
1706210652
1706210653
到了东汉,这就完全不可能。因为一代代学者已经给经典做了连篇累牍的注释,几个字可以解释出几万字来。现在光读经典没有用,这些注释你都要熟读背诵,你必须从注释中寻找正确答案。那时纸虽然已经发明,但还远未普及,几十万字注释就得搜罗许多车竹简在家囤着,这真是件烧钱的事。至于读书,得把一辈子搭进去(“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更是穷人赌不起的。
1706210654
1706210655
打比方说,西汉经学像是二十多年前的高考,上课听完,各自回家复习,然后考试去;东汉经学则像现在的高考,要给孩子报一圈辅导班,还有各种靠钱堆出来的“素质教育”。于是穷孩子吃亏,也就不可避免了。
1706210656
1706210657
于是,东汉就出现了一些世代研究某部儒家经典,从而世代能当大官的家族。比如前面已经提到袁术、袁绍家族,他家就是专攻《易经》;再如弘农杨氏(著名的聪明人杨修就来自这个家族),《尚书》研究就是他家的特长。
1706210658
1706210659
这样,官僚的行政资源虽然不能世袭,但是他可以把行政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传给下一代,然后再通过社会资源的优势,在行政资源的竞争中稳占先手。
1706210660
1706210661
这条曲线救国的路,到底是走通了。就在曹丕逼汉献帝让位的那一年,一个划时代的制度出台了,那就是九品中正制。
1706210662
1706210663
1706210664
1706210665
1706210667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九品中正制
1706210668
1706210669
九品指人的品级,可以简称“人品”。另外,当时也出现了“官品”,也分九个品级。但九品中正制的九品,是指前者。
1706210670
1706210671
九品的源头,一般是追到班固。《汉书》里有一篇《古今人表》,把古今人物分成了九个等级,选一些例子介绍如下:
1706210672
1706210673
上上圣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周公、孔子……
1706210674
1706210675
上中仁人:女娲、伯夷、管仲、颜渊、孟子、荀子……
1706210676
1706210677
上下智人:仓颉、少康、百里奚、介子推、董狐、乐毅……
1706210678
1706210679
中上类:秦穆公、程婴、老子、伍子胥、勾践、商鞅……
1706210680
1706210681
中中类:齐桓公、扁鹊、孙子、列子、孟尝君、荆轲……
1706210682
1706210683
中下类:吴起、庄子、秦始皇、李斯、陈胜、项羽……
[
上一页 ]
[ :1.7062106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