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10658
1706210659
这样,官僚的行政资源虽然不能世袭,但是他可以把行政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传给下一代,然后再通过社会资源的优势,在行政资源的竞争中稳占先手。
1706210660
1706210661
这条曲线救国的路,到底是走通了。就在曹丕逼汉献帝让位的那一年,一个划时代的制度出台了,那就是九品中正制。
1706210662
1706210663
1706210664
1706210665
1706210667
两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九品中正制
1706210668
1706210669
九品指人的品级,可以简称“人品”。另外,当时也出现了“官品”,也分九个品级。但九品中正制的九品,是指前者。
1706210670
1706210671
九品的源头,一般是追到班固。《汉书》里有一篇《古今人表》,把古今人物分成了九个等级,选一些例子介绍如下:
1706210672
1706210673
上上圣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周公、孔子……
1706210674
1706210675
上中仁人:女娲、伯夷、管仲、颜渊、孟子、荀子……
1706210676
1706210677
上下智人:仓颉、少康、百里奚、介子推、董狐、乐毅……
1706210678
1706210679
中上类:秦穆公、程婴、老子、伍子胥、勾践、商鞅……
1706210680
1706210681
中中类:齐桓公、扁鹊、孙子、列子、孟尝君、荆轲……
1706210682
1706210683
中下类:吴起、庄子、秦始皇、李斯、陈胜、项羽……
1706210684
1706210685
下上类:宋襄公、专诸、智伯、庞涓……
1706210686
1706210687
下中类:丹朱、夏桀、太康、赵括、秦二世……
1706210688
1706210689
下下愚人:蚩尤、共工、后羿、商纣、妲己、夫差、赵高……
1706210690
1706210691
也有学者指出,还可以上溯得更早一些。这不奇怪,喜欢给人分等级,本是人的天性。选择“九”这个最大的个位数,也是很自然的反应。欧洲中世纪最后的大诗人但丁写《神曲》,把西方的古今人物各归其位,也是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了九层,可说是不谋而合。
1706210692
1706210693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国家新设了一种官职,叫作“中正”。选拔人才的时候,就由中正官把人按照上上(一品)、上中(二品)、上下(三品)、中上(四品)、中中(五品)、中下(六品)、下上(七品)、下中(八品)、下下(九品)来分类。
1706210694
1706210695
而这种人的品级,就成了之后他们官职品级的依据。
1706210696
1706210697
和汉朝的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有明显的不同。
1706210698
1706210699
首先,举荐人不同。察举制是由地方官来向朝廷举荐人才,而地方官的任命,一般说来要讲究“避籍”。也就是说,这位长官是外地人:他上任之前,和本地的士族本没有什么关系,将来他总是要升职或调任或退休的,那就和本地士族也脱离关系了。
1706210700
1706210701
这种情况下,当然也不能排除他会偏袒士族,但必要性总小得多。毕竟,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朝廷对他的考核,他和本地士族固然有合作关系,但也难免有冲突矛盾。
1706210702
1706210703
中正就不同了。中正官基本都是由中央的官员兼任的,而“各以本处人任”。他本来就是当地士族的成员,评定人物时,他如果不对士族有额外的照顾,将来自家孩子要选官,而中正换了别人,他怎么指望别人会照顾他呢?
1706210704
1706210705
这样,人才选拔权就由中央派驻地方政府的代表,转移到各地士族进入中央政府的代表手里。
1706210706
1706210707
在东汉地方官察举的情势下,士族已经全面占优;现在,朝廷更是一溃千里。
[
上一页 ]
[ :1.7062106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