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11247
这个建议差一点变成事实。一方面,这说明了当时的许多中央官员是如此短视:如果不能带来直接的收益,哪怕是国家安全方面的投入他们也视为浪费;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即使在其盛世,东汉财政也异常吃紧,以致不得不时时面对“眼前疮”与“心头肉”之间的艰难抉择:西域也许是“心头肉”,填不满的财政窟窿却是“眼前疮”,前者重而缓,后者轻却急。
1706211248
1706211249
财政吃紧的一个原因,当然是人口数的减少。官方统计,东汉盛世的人口,比西汉少了一千多万。当然,多数学者相信,东汉的实际人口数至少不少于西汉,只是太多人依附于门阀,国家统计不到他们罢了。
1706211250
1706211251
对当时社会而言,这大概也未见得就是坏事,各方面的迹象都表明,东汉的社会经济之繁荣,大大超过西汉(当然,我们也不能确定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但政府如何筹措传统的边疆政策所需的庞大开销,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行政官员的创造力倒也不容小觑,很快,一个聪明的法子被想出来了:既然少数民族源源不断地涌入,那就利用他们戍守边疆。
1706211252
1706211253
北方和西北,南匈奴是对抗北匈奴的重要力量。聪明的汉人将军,都善于利用羌人的内部矛盾,例如最为人诟病的段颎将军对羌人的大屠杀,执行者也正是羌人。在东北地区,汉朝利用乌桓来对抗鲜卑,后来又向鲜卑人购买北匈奴的人头。
1706211254
1706211255
只要整体上汉朝实力还占据优势,这些少数民族都还乐于用屠刀挥向自己的同族兄弟并无顾惜。即使没有汉人,游牧人也本来就这样进行着自相残杀的游戏,现在游戏还有赏金,何乐而不为?
1706211256
1706211257
看起来,这确实是个收效良好而成本颇为低廉的方案。当然,汉朝的君臣不知道,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罗马帝国正采用着同样的政策。
1706211258
1706211259
并且,不论是中国还是罗马,结果也没有什么不同。
1706211260
1706211261
东汉末,战乱、瘟疫、饥荒……接踵而至。中国的人口,跌到历史的谷底。到三国归晋之时,官方统计的人口数仅七百六十余万,比起之前的太平之世,“十不存一”竟似乎并非文学描写。实际人口当然不止此数,但类似赤壁之战这样决定历史命运的战争,曹操、孙权、刘备三方的军队数加起来,竟不超过二十万(《三国演义》中“八十三万人马下江东”的故事当然是小说家的夸张),也足可见人口之少了。
1706211262
1706211263
内迁的胡人和这些惨剧当然并非全无牵连,但总体而言,他们的损失不大。其结果就是,汉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为降低。
1706211264
1706211265
阎步克先生比照了多种人口史,修正后得出的境内外人口数的比例是:
1706211266
1706211267
境内
1706211268
1706211269
境外
1706211270
1706211271
比
1706211272
1706211273
西汉末
1706211274
1706211275
5959
1706211276
1706211277
181
1706211278
1706211280
1706211281
东汉后期
1706211282
1706211283
5648
1706211284
1706211285
316.8
1706211286
1706211288
1706211289
西晋
1706211290
1706211291
1616
1706211292
1706211293
474
1706211294
1706211296
[
上一页 ]
[ :1.7062112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