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24407e+09
1706224407 《袁世凯》要查禁
1706224408
1706224409 《蒋主席》必须读
1706224410
1706224411 从字面上查(当时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很严),查不出什么倾向来,但加上这两行标题,互相映衬,读者一看就明白了,这就叫“绵里藏针”的斗争艺术。
1706224412
1706224413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湖北一带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已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次,某日报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原标题为“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一位编辑实在无奈,便在编排时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个“又”字,出报时,变成“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仅仅一个“又”字,使谣言不攻自破。
1706224414
1706224415 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家报纸,对蒋介石频繁打内战深为不满,于是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战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1706224416
1706224417 这个标题是套用《论语》开头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文章发表后,该报在一周内竟然被停刊两次。另一家报纸对此愤愤不平,特意发消息以声援同行,并加上这样的标题:
1706224418
1706224419 报而时停之,不亦乐乎!
1706224420
1706224421 对此绝妙标题,老百姓读之,不亦乐乎!
1706224422
1706224423 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当时南京某大报纸以“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作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
1706224424
1706224425 此标题运用“回文”手法,正读反读都一样,巧妙至极,至今为报界称道。
1706224426
1706224427 在标题制作方面最有成就的当属老报人张友鸾。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3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时人评价,张友鸾“熟知民国史事及掌故轶闻,夜间编务之暇,一烟在手,濡笔为文”,“情韵连绵”,“妙语如珠”。他记事怀人,文章虽小,却“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
1706224428
1706224429 张友鸾在近30年的报界从业经历中,设计标题历来是以用心、精致著称。即使一则普通气象新闻,他所取标题也别有趣味。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令许多人过目难忘。
1706224430
1706224431 《新民报》抗战期间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因其构思奇巧,语意生动,一针见血,以至于轰动了整个山城,迄今仍使人记忆犹新。
1706224432
1706224433 在《新民报》任总编辑时,张友鸾对社会新闻、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他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政府为士兵募集冬衣,他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而报道贫富差距,他又取标题叫“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
1706224434
1706224435 1943年,张友鸾在成都《新民报》主编社会新闻,当时成都各大、中学校毕业生大都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青年学子们深感出路问题严重,怨声载道。《新民报》社会新闻版“学府风光”一栏登载了四川大学通讯员写的一则消息,说该校厕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张友鸾当即挥笔制作了耐人寻味的标题:
1706224436
1706224437 川大出路成问题
1706224438
1706224439 一语双关,警策动人,犀利无比,大为读者称赞。川大校长系国民党省党部主任黄季陆,阅报大怒,但又无法发作,只能悻悻作罢。
1706224440
1706224441  
1706224442
1706224443
1706224444
1706224445
1706224446 民国那些牛人 [:1706221689]
1706224447 民国那些牛人 四 书生意气
1706224448
1706224449 民国那些牛人 [:1706221690]
1706224450 自称读完中国书的民国两奇人
1706224451
1706224452 俞大维晚年曾口述了《给女作家陈荔荔的一封信》。其中说:“我因年老眼花,幸有长子扬和寄来带有灯光的放大镜,强能看书。我发现读了几十年的书,却往往有许多地方未能看懂。真是可笑又可悲!人愈老愈有奇想,年轻时看书看不懂,我认为脑筋有毛病。现在看书看不懂,我认为书有毛病。陈寅恪先生一九一二年第一次由欧洲回国,往见他父亲(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先生。曾佑先生对他说:‘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兴你懂得很多种文字,有很多书可看。我只能看中国书,但可惜都看完了,现已无书可看了。’寅恪告别出来,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哪能都看完了。寅恪七十岁左右,我又见到他。他说:‘现在我老了,也与夏先生同感。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几十种而已,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我很懊悔当时没有问他到底是那几十种书。”
1706224453
1706224454 这封由俞大维口述的《给女作家陈荔荔的一封信》,曾发表于1984年1月25日的台湾《中央副刊》上。
1706224455
1706224456 俞大维生于1897年,绍兴人,1918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进德国柏林大学深造,是知名的弹道学专家。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少将参事、参谋本部主任秘书、军政部次长、交通部部长等职。1949年随蒋介石到台湾后,曾任台湾“国防部”部长。俞大维主张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他一生嗜书,藏书甚丰。1993年2月皈依佛门,法名“净维”。1993年7月8日卒于台北,享年97岁。
[ 上一页 ]  [ :1.7062244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