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26970
1706226971
[36]《罗振玉致王国维》(1914/3/30)继祖按语。《往来书信》,页14。
1706226972
1706226973
[37]《往来书信》1914/3/30,页14,注1。李佳白(Gilbert Reid),美国长老会在华传教士,对中国友好,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
1706226974
1706226975
[38]《往来书信》,页56—57。《清史稿·列传二八三·忠义十》,《王国维》传:“壬戌(1922)冬,前陕甘总督升允荐入南书房。”见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四九六,页13728。又:罗继祖辑述、罗昌霦校补:《罗振玉年谱》(台北:行素堂,1986年),民国二十三年条:“秋,升允卒于津,年七十四。有挽诗五律四首。”
1706226976
1706226977
[39]《往来书信》1917/7/1—18,页265—272。
1706226978
1706226979
[40]《往来书信》1918/4/25,页366。
1706226980
1706226981
[41]《往来书信》1920/1/14,页486。
1706226982
1706226983
[42]罗继祖:《蜉寄留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页174。
1706226984
1706226985
[43]《往来书信》1918/12/29,页432。
1706226986
1706226987
[44]《往来书信》致王国维,1919/11/10,页477。
1706226988
1706226989
[45]《往来书信》致王国维,1919/5/17,页453。
1706226990
1706226991
[46]《罗振玉年谱》,页86—87。罗继祖所述,见《往来书信》1920/11/1、1920/12/3,页506—508。
1706226992
1706226993
[47]罗振玉:《集蓼编》,收入《罗雪堂先生全集·续编二》(台北:文华出版公司,1969),页792。
1706226994
1706226995
[48]《集蓼编》,页793;《罗振玉年谱》,民国七年(1918)条,页76。
1706226996
1706226997
[49]《集蓼编》,页781。
1706226998
1706226999
[50]北京诚轩拍卖公司2010年秋季拍卖会拍品。
1706227000
1706227001
1706227002
1706227003
1706227005
清初之遗民与贰臣 顾炎武与清初两降臣交游考论
1706227006
1706227007
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顺治二年乙酉(1645),摄政王多尔衮(1612—1650)率清师南下,行伍间挟之与俱的有降附了清廷的明朝官员三人,史可程、王砻和程先贞。据说这是为了招降南明弘光朝廷文武大员所布置的三着棋,其目标分别为史可法(1602—1645,与史可程为同祖兄弟)、王铎(1592—1651,与王砻为同胞兄弟)和钱谦益(1582—1664,与程先贞为挚友)。[1]
1706227008
1706227009
即使这个说法属实,清廷的招降密计也只实现了三分之二。奉弘光命镇守扬州的史可法拒绝降清,作出了与城俱亡的壮举,于是有“扬州十日”的悲剧。而留守南京的高官王铎和钱谦益一同率领弘光朝的文武大员数百人,出南京城郊迎清师,让清师不废一兵一矢,长驱入城。这些都是清史上为人所熟知的故事了。
1706227010
1706227011
史可程、王砻和程先贞为清廷当说客一事,根据目前所见的史料,尚难论定。但这三人之中,程先贞和史可程在入清后却分别和以忠节见称的顾炎武(1613—1682)建立过深挚的友情,倒是有案可稽的。“遗民”而与“降臣”论交,事不寻常,更何况是耿亮守节的亭林?
1706227012
1706227013
先说程先贞。
1706227014
1706227015
一、程先贞之降清
1706227016
1706227017
程先贞(1607—1673),字正夫,号葸庵,山东济南府德州人。程氏为鲁西望族,科第宦途,两皆顺遂。正夫的祖父绍(字公业),父泰,分别官至工部右侍郎和建昌府通判。正夫则凭借祖荫,在崇祯朝官工部营缮司员。入清以后,友人和正夫诗酒唱酬,还是以“程工部”称之的。
1706227018
1706227019
《清史稿》和《清史列传》都没有为正夫立传。至如他的墓志和祭文也尚未发现,只在《(道光)济南府志》收有小传一篇。短短不满二百字,对正夫在明清之际的行事,却是含糊其词:“甲申之变,正夫与其师卢世㴶诛伪官。家居二十年,杜门简出,以诗酒自娱。”[2]
[
上一页 ]
[ :1.706226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