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26998e+09
1706226998
1706226999 [50]北京诚轩拍卖公司2010年秋季拍卖会拍品。
1706227000
1706227001
1706227002
1706227003
1706227004 清初之遗民与贰臣 [:1706225110]
1706227005 清初之遗民与贰臣 顾炎武与清初两降臣交游考论
1706227006
1706227007 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顺治二年乙酉(1645),摄政王多尔衮(1612—1650)率清师南下,行伍间挟之与俱的有降附了清廷的明朝官员三人,史可程、王砻和程先贞。据说这是为了招降南明弘光朝廷文武大员所布置的三着棋,其目标分别为史可法(1602—1645,与史可程为同祖兄弟)、王铎(1592—1651,与王砻为同胞兄弟)和钱谦益(1582—1664,与程先贞为挚友)。[1]
1706227008
1706227009 即使这个说法属实,清廷的招降密计也只实现了三分之二。奉弘光命镇守扬州的史可法拒绝降清,作出了与城俱亡的壮举,于是有“扬州十日”的悲剧。而留守南京的高官王铎和钱谦益一同率领弘光朝的文武大员数百人,出南京城郊迎清师,让清师不废一兵一矢,长驱入城。这些都是清史上为人所熟知的故事了。
1706227010
1706227011 史可程、王砻和程先贞为清廷当说客一事,根据目前所见的史料,尚难论定。但这三人之中,程先贞和史可程在入清后却分别和以忠节见称的顾炎武(1613—1682)建立过深挚的友情,倒是有案可稽的。“遗民”而与“降臣”论交,事不寻常,更何况是耿亮守节的亭林?
1706227012
1706227013 先说程先贞。
1706227014
1706227015 一、程先贞之降清
1706227016
1706227017 程先贞(1607—1673),字正夫,号葸庵,山东济南府德州人。程氏为鲁西望族,科第宦途,两皆顺遂。正夫的祖父绍(字公业),父泰,分别官至工部右侍郎和建昌府通判。正夫则凭借祖荫,在崇祯朝官工部营缮司员。入清以后,友人和正夫诗酒唱酬,还是以“程工部”称之的。
1706227018
1706227019 《清史稿》和《清史列传》都没有为正夫立传。至如他的墓志和祭文也尚未发现,只在《(道光)济南府志》收有小传一篇。短短不满二百字,对正夫在明清之际的行事,却是含糊其词:“甲申之变,正夫与其师卢世㴶诛伪官。家居二十年,杜门简出,以诗酒自娱。”[2]
1706227020
1706227021 “伪官”云者,当指李自成大顺朝廷的官员。卢世㴶(1588—1653),字德水,又字紫房,号南村病叟。[3]崇祯末曾官监察御史。入清后被征入京师,复原官。以病废辞,没有当上“贰臣”。
1706227022
1706227023 小传对正夫随清师南下事,却未提及,而入清后行事,亦只说他“家居二十年,杜门简出”。如此一来,正夫岂非朱明的遗民了吗?
1706227024
1706227025 事实上,正夫确是降附过清廷的;而他本人对顺治二年(1645)策马扬鞭,随新主南下一事,亦未尝讳言。他晚年作《自题小像》诗四首,其中的第三像题诗,便是追忆当时摇身变作新朝显贵时的得意情状的。诗前小序说:
1706227026
1706227027 第三像:其颌颐间有二毛矣。乙酉北谒,赐蟒衣一袭,滥江干之役,腰横玉具,行色匆匆。[4]
1706227028
1706227029 乙酉,顺治二年(1645),正夫三十九岁。“二毛”云云,指头白有二色。所谓“蟒衣”,即“象龙之服”,和皇帝御袍相似,但少一爪而已;这本是明朝的制度,清初因袭了下来的。当年身披蟒衣、腰横玉带的正夫,意气之勃发,可以想见。诗说:
1706227030
1706227031 物色仓皇尘土红,手携一剑学从戎。丈夫漫洒平生泪,自认须眉与昔同。[5]
1706227032
1706227033 正夫这一序一诗,虽未明言他为清廷向钱牧斋劝降,但却足以证明他本人确曾降附清朝。所谓“乙酉北谒,赐蟒衣一袭”,明言自山东北上,入京谒新主;而“滥江干之役,腰横玉具”,说的正是随清师南征之事。
1706227034
1706227035 二、程先贞的《海右陈人集》
1706227036
1706227037 正夫和他的老师卢世㴶,都是清初山东著名的诗人。正夫的集名《海右陈人集》,分作上下两卷,收各体诗四百四十六首。量虽不多,但他的诗诣在他生前便已得到当时诗坛巨擘的推崇。钱牧斋序他的诗,说他“汲古起雅”,所作“清稳妙丽”[6]。王士禛(1634—1711)也称他的篇章“深稳而有逸气”[7]。牧斋和渔洋的评论,说明了正夫在清初诗坛所占的席位。
1706227038
1706227039 近人邓之诚从史学的角度来解读正夫的作品,指出他“诗中自注,颇及时事”,有助于考史,见解尤为独到。[8]事实上,《海右陈人集》里很多所谓“清稳妙丽”的诗篇,如果细加勘察,便已是极可贵的原始史料。上文利用《自题小像》中的一首七绝来证明正夫确曾降附清廷,只是其中一例而已。以下即可根据正夫的其他作品,来考见他在入清以后和顾炎武之间所缔结的一段深挚的友情。
1706227040
1706227041 三、顾亭林与程先贞
1706227042
1706227043 《海右陈人集》所收与顾亭林有关的各体诗凡十题十四首。其写作年份大约为自康熙元年(1662)至正夫逝世前一年(康熙十一年[1672])的十载之间(亦即正夫五十六岁至六十六岁,亭林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9]细绎正夫这些诗作,再以亭林《诗文集》和亭林《年谱》中有关正夫的材料相印证,确可考定两人之间实有过一段不比寻常的友谊。
1706227044
1706227045 两人见面论交,事在康熙元年(1662),地点在山东德州。[10]论交之前,两人身世遭逢之殊,判若天壤。明亡之前,虽然同是“复社”成员[11],但正夫始终服官北京,而亭林则足不出江南。清人入关之翌年,正夫随清兵南下,为新主奔命,而亭林则身预抗清义举。然则在明则一朝一野,在清则敌我分明。两人的活动,取向殊途。
1706227046
1706227047 及两人初晤,彼此的处境与心境也有很大的差距。其时亭林离乡别井,仆仆征尘;虽在流离之际,但仍怀抱济世雄心。而正夫则早已由绚烂趋于平淡,息影家园多年了,他在《自题小像》诗里自叙归老田间后的生活说:
[ 上一页 ]  [ :1.7062269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