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27562e+09
1706227562
1706227563 晦闻于1935年1月卒于北平后,太炎撰文以志其墓,中有云:“最后好昆山顾氏诗,盖以自拟云。”呜呼!太炎实晦闻之知己兼同志也。后十有七阅月,太炎亦殁,时在抗战军兴前一年零一月也。两先生当年蒿目时艰,多所会心,以亭林自况。是故撰为文字,多足以发扬民族正气,激励人心。其贡献之大,千秋自有定评。
1706227564
1706227565 然流水不居,岁月悠悠,今日去晦闻之授亭林诗及太炎之序原抄本《日知录》,不觉遂已六十余载。居今日之世,而揣晦闻、太炎之情则可也;处今日之境,而承袭晦闻读亭林诗文之法,则似可不必。盖时代不同,观点亦异,此一代有一代之史观,而历史人物之评价,古今往往异趣之基本规律也。
1706227566
1706227567 顷翻王冀民《顾亭林诗笺释》书前《自序》,其中述注亭林诗之甘苦,有“考事易而逆志难”之叹:
1706227568
1706227569 不考其事,虽释必近辞书;妄逆其志,虽笺尤同扪竽。……今试问:亭林缅怀唐、桂,为何终生未作西南之游?志存恢复,为何北道之后,未见密谋抗清之实据?人皆谓亭林刚严方正,为何常与清朝官员往还?深恶降臣,为何仍交史庶常与程工部?鸿博既举,为何特恕潘、李且不废《广师》?至于责人坚守志节,而己则剪发易服;避用清朔,而仍书康熙年号,尤不可解。凡此种种,似集夷清、惠和于一身,既不可置而不议或曲为回护,亦不可执一端而妄疑大节。[93]
1706227570
1706227571 王先生所设问之四五事,皆至得当。盖由其扎根于牢不可破之史实者故也。此等设问,亦如本篇所考述者,恐皆非黄晦闻、章太炎乃至时下侈言夷夏大防与乎士人之气节者所愿闻,殆亦意料中事。然细考王先生于所设问者,其响应之法,始则曰“逆其志”,继则曰亭林“集夷清、惠和于一身”。[94]且如谢国桢先生之论:
1706227572
1706227573 是以亭林之与异己者相处,绝不能视为对权贵之妥协,而更足以见其以直道而行、威武不能屈之毅力,诚可谓“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者矣。[95]
1706227574
1706227575 发意则皆仍未摆脱旧说之窠臼也。
1706227576
1706227577 总而言之,今日讲亭林及其同时人之著述,意欲探索明清之际士人之行谊者,当如何谋求于以“政治操守”为单向性之论述之外,多辟途径,当为刻不容缓之事。否则,若王先生之所设问,及本篇之所考述,将无由获致合理之解释。此则亭林《赋得秋柳》诗探索之所由作也。
1706227578
1706227579 1999年6月25日初稿于爱荷华州郡礼之荒村 同年8月12日定稿于香江旅次
1706227580
1706227581 注释:
1706227582
1706227583 [1]谢国桢:《顾亭林学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页193。谢氏又曰:“亭林至京,曾主内院学士谢重辉家。至于文臣如王士禛、汪琬、施闰章之流,虽曾与之唱和,绝然不引为同调。”(页203)按:谢重辉之父升于顺治元年(1644),以明臣降清,官内院学士,重辉本人固未尝任此职。详本文第四节。
1706227584
1706227585 [2]王蘧常辑注、吴丕绩标校:《顾亭林诗集汇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以下简称《汇注》),页547—550。
1706227586
1706227587 [3]惠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台北:中华书局影印《四部备要》本)卷五上,页6上—页7下。
1706227588
1706227589 [4]《汇注》引黄节说(页549)。王冀民则以该诗为哀永历、崇祯而作。见氏著《顾亭林诗笺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以下简称《笺释》),页402。
1706227590
1706227591 [5]王祖源辑:《渔洋山人秋柳诗笺》,收入《天壤阁丛书》(同治五年刻本)第3函第18册。王氏所辑,含屈复《秋柳诗注》及李兆元《笺》。李《笺》后经钱仲联先生送交《学术世界》第1卷第8期发表(1936年1月)。第2卷第2期(1936年11月)另有《〈渔洋秋柳诗李笺〉补缺》一文。又有郑鸿《〈渔洋山人秋柳诗笺注〉析解》,登该刊第1卷第6期(1935年11月)。
1706227592
1706227593 [6]王士禛《菜根堂诗集秋柳诗序》云:
1706227594
1706227595 顺治丁酉秋,余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千余株,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余怅然有感,赋诗四章。
1706227596
1706227597 阮亭生崇祯七年(1634),顺治丁酉十四年(1657)为二十四岁。见《汇注》,页547—548。
1706227598
1706227599 [7]王士禛于钱谦益之揄扬,至为感念。晚年著《古夫于亭杂录》有云:
1706227600
1706227601 予初以诗赞于虞山钱先生,时年二十有八,其诗皆丙申少作也。先生一见,欣然为序之,又赠长句,有“骐骥奋蹴踏,万马喑不骄。勿以独角麟,俪彼万牛毛”之句,盖用宋文宪公赠方正学语也。又采其诗入所纂《吾炙集》。方嵞山自海虞归,为余言之。所以题拂而扬诩之者,无所不至。……今将五十年,回思往事,真平生第一知己也。
1706227602
1706227603 见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页94。
1706227604
1706227605 [8]前引《带经堂诗话》,页185。
1706227606
1706227607 [9]宋荦《资政大夫刑部尚书王公士禛暨配张宜人墓志铭》有云:“时(康熙初年),上留意古学,特诏公懋勤殿试诗,称旨。次日传谕:‘王某诗文兼优,着以翰林官用。’遂改侍讲,旋转侍读。”见钱仪吉:《碑传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2册,页582。
1706227608
1706227609 [10]《汇注》,页548。
1706227610
1706227611 [11]《汇注》,页548,引尹氏说。王蘧常于《汇注》中无明言尹氏之名字。今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学庄教授相告:“尹氏疑为王蘧常友人尹炎武石公,江苏丹徒人。历任上海持志大学教授、国史馆协修、上海文史馆馆员。”特录于此,以备一说。
[ 上一页 ]  [ :1.7062275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