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29764e+09
1706229764 以上考述与澹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若干人物,意在说明澹心于清初数游江浙之时,他所获得当地士人丰厚的礼遇,和他早年在南京的交游,实有莫大的关系;换言之,澹心在晚明的交游,大有助于他日后交游网络的扩张。
1706229765
1706229766 余澹心和楚云于顺治七年(1650)相遇于松江之前,曾数次从南京出发作江浙之游。就目前所见的诗文中,可确知澹心在清初七年之间,曾先后访游江浙地区至少五次:
1706229767
1706229768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经苏州、嘉兴至杭州、绍兴等地顺治四年(1647)
1706229769
1706229770 顺治五年(1648)
1706229771
1706229772 顺治六年(1649):苏州、浙江
1706229773
1706229774 顺治七年(1650):苏州、松江、太仓
1706229775
1706229776 澹心游江浙,多有诗纪其事,但以日记体裁纪游的,则仅有顺治七年(1650)所撰的《三吴游览志》一书而已。
1706229777
1706229778 五、《三吴游览志》解读示例
1706229779
1706229780 《三吴游览志》共约一万字左右,可说是薄物小篇。书前有吴梅村短序一篇,编梅村集及年谱的人都列此序为“佚文”。《游览志》中记和梅村相见,且录有澹心赠梅村的长诗一首。[41]兼以梅村在南京任国子监司业时(崇祯十三年[1640]),澹心曾“游学南雍”,所以二人当早便相识。梅村为《游览志》撰序,是很有可能的。
1706229781
1706229782 和澹心晚年所撰的《板桥杂记》相比,《三吴游览志》的声名显然远有不如。《游览志》据说有清初刊本,但似乎已经流失。现在流通的只有三个本子,但都同出1920年代上海进步书局印行的《笔记小说大观》中所收。1984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予以重印。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了李金堂为《游览志》所作的校注本,是至今惟一的现代标点本。[42]李氏所据,便是1984年的广陵本。
1706229783
1706229784 《游览志》声名虽远不逮《板桥杂记》,但其史料价值却不容忽视。首先,《游览志》对澹心的行程(自四月初一日至六月十九日)逐日记录,或陆行水行,或晴或雨,所见或山或水,姑无论矣。即所与之宴会、所赏之戏曲、所观之书画、所购之图籍、所月旦之人物、所畅论之艺文,乃至品茗着棋,分韵赋诗,都有记录。这些记载对了解清初江南文人的生活,无疑是很重要的资源。
1706229785
1706229786 其次,《游览志》记澹心在游程中所见的人物独详。计自丹阳经苏州、昆山、松江至太仓等地,与澹心见面的达七十余人。澹心和这些人物间的种种关系,当为研究澹心生平者所乐闻。
1706229787
1706229788 再者,《游览志》中收澹心此行所撰各体诗歌共三十二题八十八首、文三篇。这些诗文是否已收入澹心已刊的几个集子里,自然也是值得关心的。
1706229789
1706229790 最后,澹心撰《三吴游览志》时,基本上是记即日之事,即偶有事后追记的痕迹,相去时日亦应不远。《板桥杂记》为澹心晚年之作(亦有至早不能先于康熙八年[1669]之说[43]),《游览志》记事较《板桥杂记》较为得实,是可以推见的。
1706229791
1706229792 上文提及李金堂所撰《三吴游览志校注》(以下简称“校注本”)是作为李氏所撰《板桥杂记校注》的“外一种”而收入在《明清小品丛刊》之中出版的。李氏对《游览志》的校注工作,目的在“对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典故、术语加以简明的注释”,以“给读者阅读(该书)提供参考和帮助”。[44]读过校注本的人,都会认同李氏对《三吴游览志》的注释翔实,可读性也很高。
1706229793
1706229794 当然,余澹心在《三吴游览志》中所留下的记载,也有好些是不为作传统注释工作者所留心,且为一般读者所不加关注的。因为这些问题,已涉及专门性的文本解读的范围。以下所举数例,意在说明《三吴游览志》对研究余澹心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注释工作力有所未逮之处。这和李金堂先生在校注本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不相干的。
1706229795
1706229796 (一)余怀的交游网络
1706229797
1706229798 上文提及《游览志》中所记录的人物达七十余人。可是澹心所记的人物,都只称姓氏及字号,其人的“名”都付阙如。校注本利用大量的方志资料,考出姓名及简历者几四十人,占所涉人物半数以上。给读者提供了不少的方便。
1706229799
1706229800 但是,校注本对人物的考释,乃至对澹心当日的交游网络所提供的讯息仍是有限的:因为李先生在注释人物时,只注意澹心与该人之间直线式的关系,而不去考求澹心和该人相交的“来龙去脉”。至于澹心和该人共有的知交及相关的交情网络的推求[45],便更在校注本垂意之外了。以下试举些例证来说明。
1706229801
1706229802 《三吴游览志》四月初二日条记澹心离南京后翌日,在丹阳城“晤方坦庵太史于莲堂庵”。校注本于此句有注,考出“方坦庵太史”即方拱乾,并附注其生平颇详。[46]
1706229803
1706229804 《志》中又说澹心访坦庵于丹阳,时正染疾未愈,然抵掌论诗甚欢。澹心至谓“忽不知沉疴之去于体也”。临别,澹心作二诗赠坦庵。
1706229805
1706229806 但澹心与坦庵间究有何种关系?
1706229807
1706229808 方坦庵为桐城人。上文说及崇祯十二年(1639)在南京为澹心庆寿的方应乾,便是坦庵的胞兄。因此为澹心父亲撰六十寿诗的方肃山称坦庵为族叔,而曾和澹心在秦淮冶游的方密之便是坦庵的族孙辈了![47]可见澹心和方氏三代都有极深厚的交谊。
1706229809
1706229810 方坦庵中崇祯元年(1628)进士,先后在翰林院及詹事府任官。顺治十一年(1654)被清廷起用,复原官。但不久即为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南闱科场案牵连,与数子同被流徙宁古塔。顺治十八年(1661)冬始放归。[48]翌年,坦庵有诗纪余澹心事,题作《仲侄述余澹心称诗,因忆黄东崖》[49],仲侄,指方文,东崖,则福建晋江籍诗人黄景昉(太稚)也。诗中有及澹心句云:“仲侄归自姑苏道,告我诗人余子老。”又云:“闻说余子耽清古,主持风雅心应苦。”[50]时距方、余二人丹阳之会,已十二年了。
1706229811
1706229812 坦庵长子玄成(孝标,顺治六年[1649]进士)、次子亨咸(邵村,顺治四年[1647]进士)亦与澹心投契。《钝斋诗选》中《金叔侃招饮桂花依韵和澹心》诗,作于方氏自塞外归来之后,其第三首及诗自注中即可见澹心与方氏兄弟当日之游兴不减少年:
1706229813
[ 上一页 ]  [ :1.7062297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