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33151e+09
1706233151 党项割据以来,虽曾称藩臣,但占据疆土,坐拥蕃汉民户,蓄甲治兵,窥视内地,朝廷不得不在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严加防备。
1706233152
1706233153
1706233154
1706233155 如今元昊在位,政刑惨酷,众叛亲离,又与西面土蕃唃厮罗部结怨,此乃天亡之机。臣闻寇不可轻,敌不可纵。一旦党项西与唃厮罗结盟,北与契丹联合,则何以应对?
1706233156
1706233157
1706233158
1706233159 现元昊势力未强,若乘此集中四路兵马,加上蕃汉弓箭手,可得精兵二十万,三倍于敌,分兵两道,不出一月,可收复横山(即今天陕北的横山山脉,原名白于山,位于今陕西定边、靖边以南,吴旗、志丹、安塞、子长以北)高地。再遣使招抚唃厮罗部,以压迫元昊。然后从河东北部渡河西进,分化其控制的其他部族,削弱其实力。最后以大军出征,元昊只能逃窜为穷寇,何能为患!
1706233160
1706233161
1706233162
1706233163 另外,西夏境地不产五谷,每岁粮秣,取自于洪、宥州(今陕西定边、靖边之间)。而当地羌人骁勇善战,党项恃此以壮声势。我若取得此处,可以横山为界,依高据险,下瞰沙漠,屯兵镇守,拥有天险。
1706233164
1706233165
1706233166
1706233167 但他的建议却未见回音,大概违背了本朝太宗以来奉行的用兵原则,即宁肯分兵把守,也不愿集中军力,其宗旨是防范将帅擅权。
1706233168
1706233169 刘平虽说是本朝科举文臣出身的大将,且地位颇高,但依当时惯例,只能出任文官主帅的副手,这就是宋仁宗朝“以文驭武”治军原则的产物。他自转为武官身份后,便不能真正独当一面,所以无论是在陕西还是河北,总是只能做副都部署的原因所在。当日他的顶头上司是刚从内地调来的文臣范雍,他的行动必须服从哪怕是没有沙场经验的书生调遣。对此,刘平即使不服,也无可奈何。
1706233170
1706233171 说起来,用兵作战原本属于军事将领的专责,武将的角色要求其精于兵略,勇于拼杀,正如同文臣既要通晓文翰,又要擅长行政管理一样。也就是说,文武官员角色分工有别,而这种分工又不能彼此混淆。自古以来,还少见依靠毫无作战经验与军事头脑的文官取得胜利的。战国时代,赵国书生赵括的“纸上谈兵”葬送了四十万大军,即是教训。然而在宋朝就设计出这样的规矩。一切仿佛命中注定,刘平就要栽在这身武官的外衣上了。
1706233172
1706233173 话又回到开头的三川口之战。康定元年正月初,元昊遣人向延州知州范雍伪降,素无军事经验的范雍竟轻易相信了对方,他一方面立即向朝廷汇报此事,另一方面便放松了警惕。元昊利用范雍大意之际,亲率十万大军从土门(在今陕西安塞县西北70公里与靖边县交界之处)一路南下,声言进攻延州西北的保安军,却突然袭击并攻陷延州城北面的要塞金明寨,俘虏守将李士彬。这位曾私吞党项降将宝货的李士彬,原是当地部族豪酋,人称“铁壁相公”,手下部众甚多,被朝廷委任为金明寨都巡检使,负责守卫延州北面的要塞。
1706233174
1706233175 元昊攻破金明寨后,随之兵临延州城下。事发过于突然,因为在西夏军南下之初,范雍命令驻守庆州的刘平与驻扎保安军的石元孙率军急赴土门阻击。眼见党项大军突然袭来,延州城面临危险,范雍惊惧之下又火速派人将刘平、石元孙从前线召回。刘平等人无法自主用兵,只能服从命令返回。当他们冒雪昼夜跋涉,于正月二十二日抵达三川口时,便与西夏主力相遇。从有关记载来看,元昊用兵大胆精妙,常常采取围点打援的灵活战术。这一次,刘平率领的万余步骑便正中埋伏。
1706233176
1706233177 面对强敌,刘平倒是胆气不减当年,依旧敢打敢拼,他指挥军队在河边以偃月阵迎战,屡次打退对方进攻,杀伤党项军数千人。但宋军到底是实力有限,招架不住骑兵连续围攻和密集的弓弩射击,亲自督战的刘平左耳、右颈都被流矢击中。激战两日后,位于后阵的监军宦官黄德和,竟率领部下千余人临阵脱逃,导致军心动摇、阵营溃散。第三日清晨,元昊举鞭指挥大批骑兵四面合击,遂全歼宋军残部,并俘获刘平与石元孙。
1706233178
1706233179 三川口之役是宋朝对夏交战后的第一次惨败,损兵过万,又连失两员大将。消息传到开封后,朝堂上一片唏嘘之声。以后该惩治的惩治了,该抚恤的也抚恤了,但天朝上国为何败于一撮西戎之手,却是朝野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
1706233180
1706233181 从传世宋夏两方支离破碎的文献记载中,后世大致还是能理出个头绪。细究宋军败绩的原因,固然是实力对比悬殊,西夏军不仅兵力占据优势,其战斗力也十分惊人。当年元昊蓄谋反宋,故昼夜打造兵器、训练士卒,组建了一支重装甲骑兵,号“铁鹞子”,行动迅捷,冲锋陷阵,无坚不摧;元昊又是一代枭雄,用兵既大胆又老辣,善于集中力量在运动战中歼灭对手。反观宋朝,虽总兵力超过对方,但在漫长的防线上分兵固守,造成兵力分散;全面防御,使得主动权操于元昊之手,致使处处被动挨打;骑兵数量有限,军队缺乏快速反应和机动性。还要提到的是,此次战役暴露出书生文臣指挥的失误。素昧兵略又无战场经验的范雍指挥无方,临阵便乱了方寸,先是派兵主动远程阻击,接着又撤回防守,全无缜密应对之策,最终将万余部下糊里糊涂送上了死路。
1706233182
1706233183 三川口之战后,范雍从吏部侍郎左迁户部侍郎,失去节度使头衔,被调往内地州郡任职,这只能算是对其失职的薄惩,因为主政大臣们也无法在既定的框架下追究其责。
1706233184
1706233185
1706233186
1706233187
1706233188 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 [:1706230708]
1706233189 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 四
1706233190
1706233191 刘平和石元孙家人在蒙受无比伤痛之后,因朝廷的抚慰、赠典,也就渐趋平和。两家虽身世背景不同,但子弟们倒是因祸得福,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1706233192
1706233193 先说石家的情况。这位石元孙身世非同一般,他乃是本朝开国第一元勋石守信的孙子,当年若非负责开封城防的石守信积极配合,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也不会顺利“黄袍加身”。因此,本朝创建后石家满门富贵,石守信之子石保吉还做了宋太祖的驸马,官居节度使。真正是一人功成,全家享福。
1706233194
1706233195 石元孙年纪不大便因祖父缘故荫补入仕,一出道就是从八品的东头供奉官。到三川口战前,已官居殿前都虞候、鄜延路副都部署,加观察使衔。这次献身疆场,又为家人带来荫福。当朝廷得知他战死后,即追赠其定难军节度使和隆高的太傅名号,并录用其子孙七人为官。
1706233196
1706233197 再看刘家的情形,更是不同一般。刘平之弟刘兼济,早年因兄长让位,获得荫补机会,做了低级武官。刘平出事前,他的官衔才是正九品的左侍禁,差遣为前线的笼竿城(位于今宁夏隆德县)守将。因朝廷抚恤乃兄缘故,特授正八品的内殿崇班,升任原州(今甘肃镇原县)知州。临行前,宋仁宗召见并勉励他说:国忧未除,家仇未报,卿不可不尽力啊!他日后历泾原路钤辖、雄州知州兼河北缘边安抚副使等,官至正六品的西上閤门使,加刺史衔,这都是后话。
1706233198
1706233199 除刘兼济外,刘平的其余十五位子弟也都得到官职照顾,真是皇恩浩荡。其中刘平次子刘贻孙荫补从武,以后也官居西上閤门使,除长子从文职外,其余五个儿子皆荫补武职,后来大致做了下级至中级武官。
1706233200
[ 上一页 ]  [ :1.7062331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