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37932
1706237933
我看了,也觉得确实是胡编乱造呢!唯美主义在当时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无病呻吟、玩弄文字,很吃不开。但我也感觉到贾平凹这个人爱写。后来听他的同学说,大家游行——那时候游行多——走累了坐在马路上,贾平凹坐在队伍里,灵感来了,就把香烟盒里衬的纸反过来写,很勤奋。
1706237934
1706237935
但贾平凹在北方根本发不出作品,上海绝对是他的福地。《满月儿》发在《上海文学》头条,陕西才开始看到这个人。当时对他评价最高的,是上海那批评论家:周介人、李子云,后来是陈思和。《山地笔记》一出来,上海评论家已经当他是大作家看了。而陕西从老一代批评家胡采到中年那一代骨干,一直到我这一代人,对他评价都不高。
1706237936
1706237937
1982年那次批判他,是因为他在1980、1981年写了一批反映人性黑暗的中短篇小说,像《二月杏》《厦屋婆记事》《沙地》《年关夜景》等等。他还涉及官场,《下棋》,就是让棋给领导;《山镇夜店》,就是来领导了,让大家腾房子走人。当时一些老同志很有看法。当时我在《延河》评论组,就找了个帽子来批他,叫:贾平凹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道路。
1706237938
1706237939
在贾平凹自己,这一段是他对之前写作的反动。80年代以前,他基本是以童稚清纯的眼光来看世界的,唯美、抒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进了城,他看到了世界的、人性的阴暗面。他感受到了,自然要写。
1706237940
1706237941
陕西有个十几人的评论家小组,全国有名,叫笔耕小组,1982年3月,笔耕小组出面,在西北大学图书馆会议室开了一次贾平凹作品研讨会,明说研讨会就是帮助他纠正方向的!会议纪要连《人民日报》都发了,给人感觉就是贾平凹犯错误了在大批判。当时给他家人很大压力,我知道他父亲还专门赶到西安来。
1706237942
1706237943
但这次批评的一个效果,就是贾平凹写出了《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接着又写了《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那一批作品,拍成电影叫《野山》,得了金鸡奖。
1706237944
1706237945
我自己的文学观念,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反省的。三四年后,我还为那事跟他道过歉。他说:有啥么。
1706237946
1706237947
李星说,贾平凹对文字、对文学的不肯随流、独自摸索贯穿了他的整个写作生涯。虽然那种脱胎于古汉语,又源于心灵感受的语句曾被讥为不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那种情绪性、心灵性的内倾气质弥漫了他所有的作品。
1706237948
1706237949
孙见喜却认为商州系列是苦恼中的贾平凹的反抗之作,就像一个皮球被按下去会弹得更高,“他的这批清新散文,比之前的‘黑暗小说’更引人注目。”
1706237950
1706237951
他的大学同学冯友源说:我觉得他写得最好的还是散文。
1706237952
1706237953
冯友源大病初愈,在家中接待了我。
1706237954
1706237955
1973年,贾平凹、冯友源在《陕西文艺》上发表了他们合写的第一篇作品《一双袜子》。冯友源收藏着这篇少作,纸已泛黄,标题下有个括弧:革命故事。这是贾平凹这个署名的第一次。
1706237956
1706237957
冯友源提供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图像:无数次投稿,无数次被退回,无数次接着再投。有同学拿着那些退稿信向贾平凹扬:你的小说发表啦。贾平凹私下里发狠:老子总有一天发表给你们看!
1706237958
1706237959
那时候中文系的营养来自苏联文学和欧美文学,如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欧·亨利。他们学习怎样排布情境,设计意外。比方《圣诞节的礼物》中,男主角卖掉了怀表,女主角卖掉了长发,结尾,读者在惋惜中感受爱是个啥。
1706237960
1706237961
当冯友源转而唱起一支商洛民间的《五更调》,隐约又剥开了一层——
1706237962
1706237963
一更里呀响叮当,
1706237964
1706237965
小亲哥来到奴门上。
1706237966
1706237967
娘问女儿什么子响,
1706237968
1706237969
风吹门栓哗啦啦响。
1706237970
1706237971
二更里呀响叮当,
1706237972
1706237973
小亲哥进了奴绣房。
1706237974
1706237975
娘问女儿什么子响,
1706237976
1706237977
老鼠跳在面柜上。
1706237978
1706237979
三更里呀响叮当,
1706237980
1706237981
小亲哥坐在奴呀床。
[
上一页 ]
[ :1.7062379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