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38114
《废都》发表后,贾平凹曾在20天里收到248封读者来信。称呼从先生、同志、兄、老师,到贾主席、贾委员,一直到爷爷、伯伯、哥哥、阿姨。
1706238115
1706238116
我问贾平凹:可有感觉这些年他的作品不如八九十年代热?
1706238117
1706238118
他答:我倒觉得比90年代初要热火。那时只因《废都》,现在理解作品的人多。《废都》以后的长篇,每部都发行50万册以上(包括多个中文版本)。
1706238119
1706238120
贾平凹在书房的二楼写字作画。桌上有一瓶西凤酒。画到兴起,他会抿一口。几十年来,他在书画中寻找文学的通感。他收藏的那些石头们、陶罐们、佛像们,偶尔弹奏或吹奏一曲的古琴或埙,有相同的功能。
1706238121
1706238122
韩鲁华跟贾平凹属于一年见不了几面但貌离神合的朋友。
1706238123
1706238124
我认为贾平凹是最体现中国传统艺术思维方式和艺术精神的作家。徐复观认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是庄子。庄子言意象,魏晋南北朝的王弼也言意象。费秉勋是西北大学的教授,我的老师,他最早提出贾平凹作品中的意象特征。
1706238125
1706238126
“五四”以后,中国文学发展呈现出一个断裂。“五四”文学从整个思想到语言,都是参照西方的文学建造起来的,能够继承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写出韵致的人不多。真正按照中国艺术方式写作的,恰恰是当时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尽管它可能很蹩脚。
1706238127
1706238128
我们现在谈论鲁迅作品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说得最多的是白描,但中国的艺术表现就只是个白描吗?40年代包括穆旦那批人,还是以西方文学或日本文学为参照。当代文学先是以苏联文学为参照,后来就是欧美的、拉美的。所以,“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我是谁?有一次我开玩笑:中国近代文学,是一个母体和多个父体杂交的变种。
1706238129
1706238130
80年代,贾平凹谈他阅读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艺术和审美的根本精神上是承续日本传统的。顺着这,我就想贾平凹为什么这样去写。
1706238131
1706238132
他在80年代写过一个很重要的短文《卧虎说》,实际上阐述他的文学观念——在汉代的茂陵前面有一个石雕,是一个卧着的老虎。他就写这种传统的、混沌的、整体的、粗犷的、几笔勾勒出来的等等这些东西,是中国的,特别是整体性。
1706238133
1706238134
80年代初,他在作品中就有意识地塑造意象,开始是零碎的。80年代中期,他写了一批中短篇小说,像《水意》《古堡》,就有了整体的意象。1987年《浮躁》出版,他写了两个序言,明确提出:作家的最高目标,是在存在之上,创造他的意象世界。贾平凹是精神表现型的作家。
1706238135
1706238136
90年代初,贾平凹提出过新汉语写作。他是不满意“五四”以来西方式的表述,他一直在摸索,实际上是要把中国古代文化打通。最初还有些痕迹,比如《满月儿》,好是好,就是写得比较工,后来越写越好。
1706238137
1706238138
《秦腔》之后,再没有评论家说他没有生活了。他写的那些生活细节,都是带有经典性的。作家都能够写细节,但真正能写出经典细节的不多。在这一点上,鲁迅不得了。细节不光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它还是历史文化的一种浓缩。
1706238139
1706238140
1706238141
1706238142
1706238143
文革的故事
1706238144
1706238145
1706238146
1706238147
1706238148
酸枣好个秋
1706238149
1706238150
1706238151
1706238152
1706238153
精神之花
1706238154
1706238155
1706238156
1706238157
1706238158
相马图
1706238159
1706238160
我曾经把《古炉》和格拉斯的《铁皮鼓》认真做过比较。二者在人物、叙事角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写的都是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我感觉《铁皮鼓》是戳透了在写,《古炉》是把灯光给你打过去,那张纸始终不戳破,它其实是把人性放在特殊年代去写的。
1706238161
1706238162
我在看《带灯》的时候,感觉意象的东西有所弱化,评述式的直抒胸臆在强化,这使得它内在的风骨很强。我觉得就是汉大赋和《史记》的那种笔法,它内在的、精神上的一些东西,已经有变化了:表面上认同,骨子里对抗非常强,比《秦腔》走得更远,跟《古炉》比较接近。
1706238163
[
上一页 ]
[ :1.7062381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