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38963e+09
1706238963 “‘文革’回农村,农村也在搞运动,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儿,真是不堪回首啊。我写过一个长篇小说《逍遥颂》,发在《钟山》,刚好1989年,出来以后无声无息。写的是我们院里的故事。我们院里有个小孩,他自己成立了一个红卫兵组织,刻章,印袖标,印红卫兵证。完了晚上骑个三轮出去,打砸抢,就是不同的红卫兵组织之间火拼,完了把抢来的东西放三轮车上拉回来。”
1706238964
1706238965 刘恒说,因为贫农出身,“红五类”,抄家、下放、劳改,这些事没发生在他们家,他是在一种非常热闹、新奇的环境里度过“文革”的。
1706238966
1706238967 “看到死人,被打死的,然后人和人之间相互欺侮。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学校给有问题的老师和教职员工办的学习班儿,它要找一些出身好的学生掺进去看着他们。我们几个小伙伴,出身都比较低,有的就会动手打人,十二三岁,小孩儿,动手打老师。我在边上看着,心里就发紧,我不会动手。但是打人那个也是非常好的孩子,他打完也挺高兴的。有被办学习班儿的是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小孩儿就会往他身上吐唾沫,我也觉得有点别扭。事后我就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还是人和人的类型不一样,性格类型不同,个体差异很大。”
1706238968
1706238969 跟那一代许多青少年一样,刘恒也是为鲁迅“落了枕”的。十几岁开始读鲁迅,一直读到30岁左右。“像小说《伤逝》,年轻时读特别有感觉,就是这个社会让自己特别委屈。现在读,没那么强烈了。”
1706238970
1706238971 刘恒正在写一个关于鲁迅的话剧,切入的时间点是1936年鲁迅去世前。《窝头会馆》的巨大成功让他对话剧这种折旧率较低的创作有了信心。他要从密密麻麻的笔记里,从几十年的思考里炼出“一个作家和那个令他伤感的世界的关系”。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指向“死亡”。
1706238972
1706238973 刘恒说,好作家都是很难过的作家,对这个世界比较悲观,比较绝望。一个智力和感受力过剩的写作者,若生来内向,只好折磨自己。长期的自我要求甚至苛责已经和他的相貌长在了一起。他身上,有一种温暖的消极。
1706238974
1706238975 刘恒写过:“这个人刻苦,执拗,还有点儿伤感,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写作者。”这个人,现在就在我面前。
1706238976
1706238977 问:您写了35年,是因为爱写吧。
1706238978
1706238979 刘恒:要说爱,倒不是说爱这门手艺,爱这个事业,追根儿的话还是爱自己吧。十六七岁喜欢鲁迅的时候就想当个作家,迷恋表达,当然对文字也迷恋,但更多的是借着文学自我完成,想塑造自己,塑造成一个有作为甚至是有地位的人,跟老的考取功名的观念差不多,也信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一些最基本的欲望跟写作是捆绑的。再加上,那时候年轻人只有很少的选择,然后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用它来跟社会交往。
1706238980
1706238981 捆绑之后,如果能力很低,老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带给你压力,迫使你更大地反弹,更疯狂地努力。然后机会来了,或者你确实有一点儿才华,你够到了那个东西,就会有适度的满足感,然后一步一步走。走着走着还是脱不了悲观的底子,还是有自我否定,看自己的局限性看得很清楚,于是有点儿乏味。这也很正常,人不可能始终在跳高。
1706238982
1706238983 问:有时候回头去看自己的作品,觉得沮丧?
1706238984
1706238985 刘恒:我都没有兴趣回头去看自己的作品。写作者的一个痛苦就是自我贬低、自我否定,时间长了,这是极大的心理摧残啊。特别是那种敏感的、内向的人,会不停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有可能你在某一刻确实抓到了自己的弱点,也找到了解决弱点的方法,但大部分时间,你是不确定的,而且束手无策。这很折磨人。只要你写作,痛苦就会伴随。
1706238986
1706238987 问:外人净看风光了。跟同行聊过这话题吗?
1706238988
1706238989 刘恒:以前聊的时候会说,比如川端康成、海明威,都是攀到过文学顶峰的人,最后会用那么自我否定的方式:吞煤气管,还有一支猎枪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动作本身就有极大的象征意义:极端的自我否定就是剥夺自己的生命。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出,他写作品的时候自我否定到了什么程度。不满意、没灵感的时候,那真是,谴责自己、毁灭自己的心情都会有。我相信川端康成、海明威、三岛由纪夫,都是长期受折磨,长期心理积累,最后走到悬崖边上,那就只能跳下去了。
1706238990
1706238991 作家这个职业,无论你取得多大成功,都会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作家的心理类型就是这一种。所以有时候一想,就中庸吧,不要再难为自己了。可这样就没了压力,反弹的可能性就没有了,皮球不拍,就滚到角落里去了。很多作家写着写着就放弃了,再写下去他心理承受不了啊。现在选择多了,可以陶渊明了,可以采菊东篱下了,可以淡泊淡定,给自己找很多台阶,比方说:它(写作)没那么大价值,生活里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实际上是告别折磨,退出竞争。写作最难的恐怕是这一点。80年代成名的一大批作家现在都看不到了,这可能也是客观上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淘汰机制,它考验一个人的韧性。
1706238992
1706238993 问:所以最后胜出的是马拉松型选手,比如王安忆老师?
1706238994
1706238995 刘恒:我倒觉得她是天才型的作家。她对事物非常敏锐,超越常人。有人说她的作品是工笔画,我觉得还不是很准确。敏感,而且细腻,驾驭文字的能力非常强,这是天才的标志。她还有一个奇异点,她的理性分析也非常厉害,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观点非常独到,包括对社会生活的看法。
1706238996
1706238997 问:也有人尝试借力超越这痛苦,比如用药物。
1706238998
1706238999 刘恒:我非常能体会那种痛苦。这也说明那人是个好作家,他对写作非常珍惜,希望出好东西啊。他太享受、太迷恋灵感喷涌的感觉了,等于是通过伤害自己来达到作品的升华。但这个太危险了,等于是物理和化学作用,化学作用跟精神活动应该是有抵触的地方。希望将来有科学家能发明致幻药物,对身体没有损害,又能让幻觉完整,助需要的人一臂之力。
1706239000
1706239001 问:江郎才尽是必然的吗?
1706239002
1706239003 刘恒:文学创作好像有这么回事儿。随着年龄的增大,你能感觉到身心都在走下坡路,创造力越来越低,写作能力越来越低。我觉得我就处在这么个槛上。快60了,身体上都有感觉,就是体力不济,不能长时间熬,至少晚上不能熬了,灵感不如青壮年时期那么充沛,注意力也老不能集中,可还有满腔壮志,心里还藏着许多较劲的东西要去实现,怎么办。当然也可以安慰自己:你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了,也有了一点实际的利益。但就这么划句号,是绝对不甘心的。
1706239004
1706239005 问:目标是什么?
1706239006
1706239007 刘恒:跟一个完美的雕塑一样,摆在那里,会不朽。
1706239008
1706239009 问:我们现在羡慕莫言的高密,您待过的门头沟和北京南城,觉得那才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相比之下,都市生活太单薄了。
1706239010
1706239011 刘恒:其实那时候我们的生活也简单,也同质化,都是一样的啊:门头沟一个生产队跟上海郊区、跟广西某个生产队,组织结构基本相似。现在,都按揭买房,压力都很大,都上网,看一样的网站,看电视看一样的节目;在单位,组织机构都一样,想当官了该怎么走,走的是相似的路,职称在那儿争来争去,几乎所有单位都一样。要弄(嫩音)出不一样来,各显其能呗。
1706239012
[ 上一页 ]  [ :1.7062389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