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39098
观众呢,自己不去分辨,顺着那个思路就过去了。他跟别人说观感的时候,就是引用,相当于认可了一段广告词。这种时候,就觉得付出了那么些心思心血,不值。
1706239099
1706239100
我现在有点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感觉,但还期待八千里路云和月。关键在于,六十了,功名还不是尘与土,还没看透啊。
1706239101
1706239102
采于杭州写于2012年10月
1706239103
1706239104
1706239105
1706239106
1706239108
1706239109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
1706239110
1706239111
卿光亚
1706239112
1706239113
卿光亚1956年生于重庆,1973年定居成都。当过专业小提琴手、电视编剧和导演。1992年辞去公职,创办1949年后大陆第一家私立学校都江堰光亚学校并任校长。范美忠曾是其学校雇员。
1706239114
1706239115
范美忠 四川隆昌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当教师,因课堂言论辞职,辗转深圳、广州、重庆、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从事教育或媒体工作。后供职于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正在课堂讲课的范美忠先于学生逃生,因此被学校开除。5月22日在网络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细致地描述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掀起网络波澜,被网友称为“范跑跑”,并引发一场关于“德”的讨论。
1706239116
1706239117
1706239118
1706239119
1706239120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 “范跑跑”的勇敢是因为他病了
1706239121
1706239122
6月19日中午,范美忠带着两位电视台记者走进都江堰光亚学校。20多天前,他变成“范跑跑”。三天前,他被解聘。这是震后一连串令人眩晕的变故后他第一次回到学校。而自从他有了新名字,身边永远有记者,校长卿光亚说。
1706239123
1706239124
范美忠告诉校长,记者是来拍纪录片的,他再一次表示对不起校长、对不起学校。但镜头下的办公室里,很快就有了人为的PK味道——这个时代嗜好的一种气味。
1706239125
1706239126
对着镜头,卿光亚分析范老师在网上的“先跑言论”是震后的病态反应,尔后的一系列言论接近痴人说梦。
1706239127
1706239128
范美忠站在那里,手抖着,神情紧张,立即表示反对:“请注意,我只是表明我的价值观……”发表一通见解之后,他说:“完毕。”并看了一眼正在拍他的记者。记者向他打招呼:“你能不能不要看我们?”
1706239129
1706239130
一个月间,光亚学校接待室的四部电话几乎成了“范跑跑专线”。有天子夜,卿光亚起夜后睡不着,进了接待室想坐会儿。“凌晨两点半一个(来电),三点半一个,四点半一个,都是来骂他的,当然,连我和学校一起骂。”
1706239131
1706239132
谈到范氏言论的后续效应,这位颇有“袍哥”风范、遇事不慌、常将“我无所谓”挂在嘴边的校长难得地提高了一点嗓音:“麻烦大了去了。”
1706239133
1706239134
“5·12”汶川大地震震出的各色人物中,1997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的中学教师范美忠因为“先跑”言行尤其引人注目。他选择不救的母亲、要救的十个月大的女儿、看上去很能包容他的妻子以及他复杂的才华与性格,随着传媒的开掘,渐渐展现于世人面前。
1706239135
1706239136
过去三年里,他套中人一般行走于坐落在都江堰青城山与二王庙之间的校园,“无害——吝啬,也不占人便宜;不帮人,也不害人”,因为一篇“想表达的东西太多”的、言辞因显混乱的博客文章令网民亢奋,令传媒忙碌,也令全校师生刮目相看:“怎么会是他呢?”小学部的女教师们在打听“谁是范跑跑”时说:“喏,就是路上跟他打招呼隔三秒钟、快走过了才有反应的那个。”他班上的一名学生在网上写道:“范老出名了。怎么就出名了呢?范老救人才是新闻啊!”
1706239137
1706239138
与范美忠在公众视线下的瘦弱、不安、颤抖、激动、激辩迥然相异,同是川人的卿光亚富态、平和、懂得方寸之间的进退,而且得体。在这得体底下,又有一种“天塌下来自有姚明顶着”的豁达爽利,让我想起5月21日凌晨2点在成都街头遇见的一个汉子——是夜接到6到7级余震预报,成都市民举家睡在街头或汽车里。这汉子啃完手上一片西瓜,向老婆伸手:“给我(房门)钥匙,我要上楼去睡觉!”想起震后与“范跑跑”同时流传在网络上的川人签名档:麻将桌是震不倒的,麻油碟是震不翻的!
1706239139
1706239140
问:能不能详细说说2005年夏天范老师来应聘时的情形?
1706239141
1706239142
卿光亚:第一次见面是在成都河边的露天茶室。他当时在成都一家跟教育有关的网站当编辑,我们学校在郊区,我一般就别人的近,约在他附近见。我到时他已经在了,挺普通的一个人,拿张报纸,报纸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稿,他写的,讲他整个受教育后来又觉悟的过程(《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发表于2005年6月29日)。他讲他考上北大后突然发现自己除了会考试,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见过,整个被应试教育教傻了。所以第一年学篮球,第二年学足球,第三年发现同学们摇头晃脑在听music,可这个他学不会,怎么听都跟汽车叫没两样……那天很热,他穿了一双黄棉鞋,整个显得不合时宜,有点落魄。然后我听了他的想法,想怎么教。
1706239143
1706239144
问:他的哪些想法打动了你?
1706239145
1706239146
卿光亚:当时是想为不参加高考的预科班招一位语文老师。也有些特级老教师来应聘,也带文章来,但都是“怎样考大学”“怎样拿高分”这种,他就带了张报纸。交谈中有两点打动我,一是他提到要广泛阅读、多写,以此提高思辨能力,讲到他大量的阅读和对文学的热爱;他没有强调语法啊、难点、重点什么的;二是从讲话中透露出他爱教育,这是我最看重的一条。另外,我们学校看重体育锻炼,课程设置每天八小时上课,其中两小时是活动,有时还要参加义务劳动,要求老师跟孩子们打成一片,我感觉他时间上没负担,另外他在报上也说自己爱体育。
1706239147
[
上一页 ]
[ :1.7062390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