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47227
我们认同了王士禛“杀掠甚于流贼”的描述,但无意把他妖魔化。他的表现和行为,受制于觉悟和心智,特别是受制于君权军制刻意追求和保持的对武人的愚化。就其本人来说,我们并不目作天性邪恶、魔头下界,实际他具有克服社会与生活加之于己的黯昧的愿望。“良玉大将才,而无人以《春秋》授之,惜哉”,这句感慨,可以成立。我们持此观点,有事实根据。左的一生,明显取决于遇到什么人。他先后从两位士大夫那里接受了理性的影响。一位是侯恂,另一位是袁继咸,尤其是袁继咸。崇祯十五年,袁继咸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为左良玉最后一任督师,彼此有频密接触。他是杰出的士大夫,到任以来,以正直、忠恳、敢于任事而折服左良玉,使之得睹何为高峻人格并生见贤思齐之心。乙酉兵变,袁继咸闻讯,在九江凛然至左营,面折之,左心是袁辞而大羞惭。袁继咸当时书于衣带,准备发往南京的密奏说:
1706247228
1706247229
呜呼!臣所以不死江州者三。非偷生焉,宁南不忘先帝,疏救皇太子,原云束身赴阙待罪,其辞尚顺,不忍成其为乱,一也;易檄为疏(兵变之初,左良玉草以檄文,公然立于敌叛,经袁继咸劝告,改檄为疏),缓程候旨,冀得从中维挽,少报国恩,二也;诸镇面许不再焚杀,因势利导,稍沽百姓万分之一,三也。[84]
1706247230
1706247231
从中,不仅可见说服工作很有成效,更可知只要堂堂正正、晓之以理,左良玉非不能从。所以,左良玉的问题,不在品质,而在未遇其宗泽,或遇之太晚。
1706247232
1706247233
《明亡述略》载,左良玉临死前悔愧交加,“召诸将曰”:
1706247234
1706247235
吾不能报效朝廷,诸君又不用吾法制,故至于此。自念二十年来,辛苦戮力,成就此军。吾死之后,出死力以捍疆土,上也;守一地以自效,次也;若散而各走,不惟负国,且羞吾军,良玉死不瞑目矣![85]
1706247236
1706247237
此为其遗嘱。质之以袁继咸衣带奏疏,应属可信。只是这个觉悟,为时晚矣。
1706247238
1706247239
[1]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74,第6987页。
1706247240
1706247241
[2] 侯方域《宁南侯传》,《壮悔堂集》卷五,商务印书馆,1937,第126页。
1706247242
1706247243
[3]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74,第6987页。。
1706247244
1706247245
[4] 侯方域《宁南侯传》,《壮悔堂集》卷五,商务印书馆,1937,第126页。
1706247246
1706247247
[5] 张廷玉等《明史》卷九十,中华书局,1974,第2196页。
1706247248
1706247249
[6] 按:明代武官有“都司”一职,《明史•职官五》:“镇守山东总兵官一人,天启中增设。总督备倭都司一人,领蓟镇班都司四人。又河南守备三人,领蓟镇班都司四人。”然品级不详。参考清代情况“置于绿营,秩正四品,其职掌与参将、游击同”(《中国职官大辞典》“都司”条)则为中高级军官。以左良玉仍贫而行劫来看,“官辽东都司”不宜解为他已任“都司”一职。
1706247250
1706247251
[7] 侯方域《宁南侯传》,《壮悔堂集》卷五,商务印书馆,1937,第126页。
1706247252
1706247253
[8] 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第210页。
1706247254
1706247255
[9] 以上均据《宁南侯传》,《壮悔堂集》卷五,商务印书馆,1937,第126-127页。
1706247256
1706247257
[10]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74,第6987页。
1706247258
1706247259
[11] 同上,第6988页。
1706247260
1706247261
[12]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74,第6989-6992页。
1706247262
1706247263
[13] 同上,第6992-6994页。
1706247264
1706247265
[14] 李光壂《守汴日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第33页。
1706247266
1706247267
[15] 以上引文,除另注外,均出《明史》卷二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74,第6994-6995页。
1706247268
1706247269
[16]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74,第6995页。
1706247270
1706247271
[17] 侯方域《宁南侯传》,《壮悔堂集》卷五,商务印书馆,1937,第128页。
1706247272
1706247273
[18] 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74,第6996页。
1706247274
1706247275
[19] 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第557页。
1706247276
[
上一页 ]
[ :1.7062472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