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49313e+09
1706249313 所谓燃烧法庭,是十七世纪路易王朝时期为审理诸如使用巫术或毒药杀人等一系列特殊案例的法庭。所有被告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处以车裂或火刑,整个房间都围上一层黑布,白天也需要火把照明,极其阴森恐怖。在火把的照耀下法庭的黑色墙壁看起来像是在燃烧一样,因而得名。燃烧法庭由国王直接管辖,地点设在巴黎巴士底监狱附近的军火库里……
1706249314
1706249315 在严刑拷打之后,布兰维利埃夫人被押上弑亲犯人用的囚车,从法庭的附属监狱连夜被送到了巴黎圣母院。市民们涌到圣母院的门前,观看面容憔悴苍白无神的侯爵夫人光着双脚双手拿着点燃的蜡烛进行忏悔。那时她才刚刚37岁,可是容貌已经颇为衰老。
1706249316
1706249317 随后侯爵夫人从圣母院被带到格列夫广场,在那里度过一夜之后,终于被押上了断头台。从围观的人群中如雨点般不断传来嘲笑与咒骂的声音。
1706249318
1706249319 然而此时的侯爵夫人,已经深深受到陪伴自己度过一生中最后一段时光的索邦大学神学教授埃德蒙·皮洛特牧师的感化,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悔悟了。据说在一部分人眼里看来,侯爵夫人的身影看起来竟然如圣女般神圣。
1706249320
1706249321 执行死刑的是一个名叫吉约姆的刀法熟练的男人,只一刀侯爵夫人的头颅便被砍落于地。直到被行刑之前,侯爵夫人的脖颈都保持着贵妇人般的高傲,挺得笔直。那一天是1676年7月16日。
1706249322
1706249323 “处刑以后,她那可怜的尸体被扔进熊熊燃烧的火焰之中,骨灰随风飘散到空中。”——塞维涅夫人在给女儿的信中这样写道——“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呼吸着充满她骨灰的空气,通过灵魂的交流受到某种有毒气质的侵蚀……”
1706249324
1706249325 处世遵规守纪的塞维涅夫人对于恶女布兰维利埃夫人本来持有的是一种带批判性的、嘲笑不屑的旁观者的态度,但是侯爵夫人最后时刻在断头台上表现出来的高尚形象以及幡然悔悟后的美丽灵魂,也绝非没有人因此而流泪伤怀。
1706249326
1706249327 行刑的第二天,有不少人来到格列夫广场翻动尚在冒烟的余灰,希望从中找到殉教者的遗骨。后来,号称是布兰维利埃夫人的遗骨被视作驱魔辟邪的护身符卖出了很高的价钱。
1706249328
1706249329 下面请允许笔者再次通过塞维涅夫人的笔,来介绍一下与布兰维利埃夫人共同成为十七世纪“毒药事件”主角,臭名昭著的女巫师勒·瓦桑被处刑时的情景。塞维涅夫人字里行间甚至流露出对勒·瓦桑堂而皇之的毒辣程度叹服的意思,她这样写道:
1706249330
1706249331 “即便被押到巴黎圣母院里,她也不曾乞求宽恕自己的罪孽。抵达格列夫广场之后,她拼命反抗不想走下囚车。解差强硬地将她从囚车中拽下,用铁链把她绑紧,逼着她坐在堆积如山的柴垛上,在柴垛四周围上蒿草。她大声叫骂着,甚至五六次推开了蒿草。但是火焰最终还是熊熊燃烧起来,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然而她的骨灰一定会永远在空气中浮游不休。”
1706249332
1706249333 一个是彻头彻尾的地狱使者勒·瓦桑,一个是最后时刻摇身一变成为圣女的布兰维利埃夫人,读者不妨比较一下这两人对比鲜明的死法。想必您一定可以看出,即便同为恶女其结局也是各不相同。
1706249334
1706249335 最近我沉迷于由科林·威尔逊与帕特里夏·皮特曼合著的《杀人百科》(1961年)。在这本书中布兰维利埃侯爵夫人当然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也许只要每出版一本这一类型的书籍,她的名字便会永远反复出现,在人类的记忆中重新复活,就像迪克森·卡尔幻想出来的“不死身”一样。
1706249336
1706249337
1706249338
1706249339
1706249340 世界恶女传 [:1706248785]
1706249341 世界恶女传 伊丽莎白女王
1706249342
1706249343
1706249344
1706249345
1706249346 伊丽莎白女王
1706249347
1706249348
1706249349
1706249350
1706249351 世界恶女传 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比童贞女王伊丽莎白君临英格兰的那个时代更加盛行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对女性的殷勤呵护)。全凭女王瞬息一念,便可以飞黄腾达出人头地,因此也难怪哪怕稍有一点野心的男人们也都会围绕她的宫廷使出浑身解数,拼尽全力地去讨好迎合这位气质独特的女王陛下。
1706249352
1706249353 从被关押的伦敦塔监狱出来之后,终于在25岁那年登上王位的伊丽莎白,实际上是一个虚荣心非常强烈的女人。在她看来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必须钟情于自己,所有政治活动都必须以自己为中心进行,否则决不甘心。
1706249354
1706249355 当时的宫廷之中女性少之又少。在上上下下总共五百余人的朝臣之中,只有负责寝室的侍女三四人、负责私房的女官七八人。再算上其他身份更低的,总共也不过只有三十来名女性。在这种环境下,女王陛下能独享众多男性追捧也不难理解。
1706249356
1706249357 当时宫廷的风俗也华美之极,符合这一罕见的绅士时代的特点。女王和贵妇人们的贵族服饰更是金色灿然华丽考究。
1706249358
1706249359 十六世纪中叶从西班牙舶来的贵妇装极端束胸紧身,袖子却宽大优雅,腰部以下用大大的鲸骨框撑起长裙。由褶皱组成被称作襞褶的装饰领,是用浆衣服的浆糊将轻柔薄纱叠合起来而成,充分反映了雍容细腻的时代风貌。
1706249360
1706249361 男人也像女人那样将大颗的珍珠等缝在背心上以示炫耀。如果您看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文艺作品就能知道那时男人的服装是多么的华丽,他们用骑士裤紧紧包裹住小腿,使腿部的曲线美一览无余。蓬松的裙裤,就像啤酒桶一样里面塞满了填充物使其鼓起。
1706249362
[ 上一页 ]  [ :1.7062493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