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49582
1706249583
不久玛丽·斯图亚特掀开了自己一生中最黯淡、最残酷的一章,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她采取了与麦克白夫人完全一样的行动。就这样,玛丽迈出了走向罪恶、走向堕落的第一步。
1706249584
1706249585
1567年1月22日,几个星期以来一直竭力避开与达恩利同座的女王,突然启程前往格拉斯哥。表面上是去探望生病的丈夫,实际上她是受伯斯威尔的指令,去劝说达恩利回到爱丁堡城。而在爱丁堡城里,伯斯威尔早就手握死亡的匕首,焦急地等待猎物的到来。
1706249586
1706249587
抱病在身的丈夫对此一无所知,被抬到一架运干草的马车上,送到了爱丁堡城外一间荒凉破烂的别墅里。深夜两点别墅突然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后,人们在别墅的庭院中发现了被烧成焦炭般的国王尸体。谁是杀人凶手?答案显而易见,一切都完全按照剧情设计发展。市民们还不至于愚蠢到看不透事情真相的地步。广场上、王宫的大门上,都有人贴出了告发真凶的大幅传单。满腹狐疑的贵族们集体陷入沉默之中。
1706249588
1706249589
但是玛丽·斯图亚特既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进行搜查捉拿凶手,也没有伪装出痛不欲生的样子以示自身的清白。甚至连法兰西的凯瑟琳·德·美第奇以及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都强烈要求严惩凶手,而玛丽却好像丢了魂似的茫茫然不知所以,只是袖手旁观事态的发展。这是一种精神极度紧张过后的虚脱状态。据当时这一事件的证人记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又没有什么重大疾病,我从未见过像女王那样变化如此之大的女性”。
1706249590
1706249591
这不详的杀人事件仅仅过去了三个月,玛丽便与伯斯威尔举行了结婚仪式。这无异于将白手套扔给了全世界(下挑战书之意)。这样不畏神明不知廉耻的行为使玛丽失去了所有国家的同情,完全被孤立起来。从此,在她美丽的容颜上永远留下了谋杀亲夫的隐形烙印。
1706249592
1706249593
那么她究竟为何要如此急于结婚呢?那是因为在她的肚子里,已经孕育着与伯斯威尔不道德的激情的果实。据说这个孩子后来在玛丽被幽禁于列文湖城时流产了。
1706249594
1706249595
为了他 从那天起 我放弃了名誉
1706249596
1706249597
1706249598
1706249599
1706249600
1706249601
1706249602
1706249603
为了他 我抛弃了亲人和好友
1706249604
1706249605
1706249606
1706249607
1706249608
1706249609
1706249610
1706249611
这首诗终于成为了可怕的事实。
1706249612
1706249613
不久后苏格兰国内的贵族们联合起来造反,伯斯威尔与女王察觉到危险临近后准备逃离荷里路德城。但是玛丽逃跑失败被捕,随后被监禁在列文湖城。
1706249614
1706249615
当身着寻常民女的粗陋服装的女王被士兵团团围住时,立刻从四面八方传来了充满厌恶之情的声音——“杀死这个娼妇!烧死弑夫的凶手!”女王在自己的国家成为俘虏,这是多么奇异的千古笑柄啊。
1706249616
1706249617
其实只要女王玛丽·斯图亚特遵照苏格兰民众的要求,与杀人真凶伯斯威尔一刀两断并承诺让出王位的话,她的后半生也许就不必忍受孤单寂寥。可是,她并没有那样做。事到如今,对于玛丽而言,作为女王的尊严却变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1706249618
1706249619
伯斯威尔的结局比玛丽更加悲惨。他被暴徒追赶,不得不翻山越海四处逃命。伯斯威尔数次试图招兵买马进行反击,但一一失败。不得已逃到奥克尼群岛成了海盗头目,却又遭遇暴风雨漂流到挪威海岸,最终被丹麦海军捕获。丹麦国王将这个危险人物打入大牢。
1706249620
1706249621
在重重枷锁缠身之下,在黑漆漆不见天日的高墙内,伯斯威尔被可怕的孤独与寂寞一点点侵蚀,所凭强健的躯体活生生地腐败下去。据说,这个叱咤一生的风云人物最终疯疯癫癫地迎来了自己悲惨的结局。
1706249622
1706249623
美丽湖水中的忧郁城堡,沦为囚徒的女王——这着实是一幅激发人们浪漫想象力的风景。而这幅风景又拥有一个更加浪漫的主题——女王的越狱。
1706249624
1706249625
协助女王越狱的是倾心于阶下囚女王的青年贵族——狱吏的儿子列文湖的小道格拉斯。在五月一个月色朦胧的夜里,这个青年人荡起船桨,将一叶小舟划到湖的对岸。小舟中坐着身穿侍女服饰的玛丽——这一幕美丽的罗曼司也成了玛丽一生中最后一抹浪漫的晚霞。
1706249626
1706249627
在成功越狱后,玛丽又再度恢复了从前的大胆无畏。她立刻招募了一支六千余人的军队与敌人抗衡。但是,命运女神已不会再次向她展露微笑。落败的女王带领数名随从,骑在马背之上,越牧场越沼泽,穿森林穿原野,竭尽全力逃命。
1706249628
1706249629
在辗转逃到靠近海边的顿伦南修道院后,玛丽匆匆给伊丽莎白女王写下一封信件请求帮助,随后渡海前往英格兰。这成为她命运的分水岭。当时玛丽年方25岁,但事实上,她的一生在此刻已经结束。
1706249630
1706249631
这以后玛丽的人生,只是从一所监狱到另一所监狱,完全丧失自由的灰暗岁月。从宗教上、政治上来讲都与玛丽没有利害关系的伊丽莎白女王,绝不会帮助她恢复自由身。从1568年到1587年长达19年的时间,她都不得不忍受难捱的囚徒生活。玛丽的青春就这样枯萎,她的生命渐渐地走向毁灭。
[
上一页 ]
[ :1.7062495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