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63602
1706263603
希尔加德的一生获奖甚多,他经常成为各种颁奖典礼的焦点,他有过无数次被聚光灯捕捉的经历,他用非常风趣幽默的话语坦言了自己的感受,并不矫揉造作。因此,他才不至于在拿到了一、两项奖项后便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再接再厉,征服了他人生中一座又一座学术高峰,其中还包括催眠这座高峰,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催眠大师。
1706263604
1706263605
卓越的写作才能
1706263606
1706263607
在一次电话访谈中,希尔加德这样说道:“如果没有科学著作,我们就不可能拥有科学。因此,普及科学著作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
1706263608
1706263609
希尔加德不只是口头说说,在实际生活中,他身体力行,为心理学的普及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希尔加德除了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写了许多有关他研究的专业的书籍和报告,同时,他还能把复杂的学术问题用简单的话语表达清楚,因此他的著作的可读性相当高。他将他在催眠实验研究中的每一项发现都写入他的著作中,公之于世,这些研究成果因此才能在心理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1706263610
1706263611
1706263612
1706263613
1706263615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来自咨询与治疗大师的启示 皮尔斯:“完形”治疗创始人和他的“缺失”
1706263616
1706263617
整体决定部分。
1706263618
1706263619
——皮尔斯
1706263620
1706263621
1706263622
1706263623
1706263624
弗雷德里克·皮尔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1893—1970),“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完整性和整体知觉、自我觉察,重视个体此时此刻的认知和行为,常使用诸如对话练习、空椅技术、预演练习等以游戏形式进行的格式塔疗法技术来给当事人做治疗。代表作有《自我、饥饿与攻击》、《格式塔疗法:兴奋和人类人格发展》、《格式塔实录》等。
1706263625
1706263626
孤傲天才的一生
1706263627
1706263628
求学之路
1706263629
1706263630
弗雷德里克·皮尔斯,也就是那个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弗瑞茨·皮尔斯(Fritz Perls),于1893年7月8日在德国柏林出生。他的父母属老式的德国犹太中产阶级家庭,皮尔斯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1706263631
1706263632
念小学时,皮尔斯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资,即使不做作业,也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且从不惹麻烦,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但七年级时,来了一个凶暴的体育老师,使得皮尔斯开始厌恶上体育课,进而厌恶上学,两次留级。也就在七年级,13岁的皮尔斯因不服管教被学校开除。
1706263633
1706263634
但这次挫折并没有终止小皮尔斯的求学之路。1913年,皮尔斯在家人期待的目光下进入了弗赖堡大学学习法律,因为他的叔叔赫曼(Herman Staub)正是一名杰出的律师。然而,皮尔斯此时已被弗洛伊德的理论深深吸引,他决定转专业。当时的皮尔斯不具备任何心理学背景,他甚至认为心理学是胡说八道,心理学实验室的创建者冯特说的都是疯话。所以他决定学医学。毕业后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皮尔斯成了一名战地医生,后来又成为官方工作人员。
1706263635
1706263636
1921年,皮尔斯获得了柏林大学精神病学的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进入法兰克福脑损伤士兵研究所,担任K.戈德斯坦的助手。K.戈德斯坦十分注重士兵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知觉,因此,皮尔斯在研究所第一次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观的熏陶。同时,皮尔斯在研究所遇到了比他小12岁的劳拉(Laura Posner,1905—1990),他未来的妻子。可以说,法兰克福脑损伤士兵研究所是皮尔斯生命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在那里,他找到了学术方向,开始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看待心理治疗;也在那里,他找到了终身伴侣,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皮尔斯和劳拉于1930年结婚,生养了一对儿女。但实际上,皮尔斯的孤傲和我行我素,使得他的家庭生活远非圆满。
1706263637
1706263638
1706263639
1706263640
1706263641
皮尔斯和劳拉,新婚后于柏林
1706263642
1706263643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1706263644
1706263645
1706263646
1706263647
1706263648
皮尔斯,1944年身着军装于南非
1706263649
1706263650
1933年,正值希特勒政权鼎盛时期,皮尔斯的家庭受到波及,于是携妻儿搬往荷兰,而他的大姐则死在了集中营。次年,皮尔斯又举家移民南非,并在那里待了12年。1935年,他建立了南非精神分析研究所,此时的皮尔斯开始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持怀疑态度。1941年,他写下《自我、饥饿与攻击》,于第二年出版。妻子劳拉为这部著作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承担了几个章节的写作任务,但是,她的名字自始至终都没有在书里出现过。此书销量并不好,弗洛伊德的一个朋友玛利亚(Maria Bonaparte)对皮尔斯说:“如果你不再信奉力比多理论,那你最好还是退出吧。”皮尔斯对此感到震惊:“难道力比多就是真理吗?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依然自负。他说:“我确信,我知道得更多!什么?比上帝还多?对,对,对!”之后,他去参军,成了一名南非随军精神病医生,一做就是4年。
1706263651
[
上一页 ]
[ :1.7062636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