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63973
从达维夫妻关系出现的问题,以及衍生到其他家庭成员身上的问题,都是惠特克所要一一分进合击的。惠特克形象生动地说:“真正的问题在于整个家庭,在这场‘家庭舞蹈’中,每个人都无法不用复杂而又痛苦的方式去跳舞。他们仿佛感觉自己脚上正穿着一双钢鞋舞动,步步都踩在其他家庭成员的脚上。”“冲突,就是全家发出的求救信号。”前来治疗的家庭都自有其结构、情绪气氛和常规;这些都是经过好几年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对每一个家庭都非常有意义。但同时也是非常痛苦的包袱。家庭因为这些包袱而受苦,但这些包袱却在家庭成员的世界里给他们带来熟悉感以及可控制、可期待的稳定感。“大部分的家庭只是让不愉快继续下去,从不设法脱离这种卢梭所说的‘沉默的绝望’。这让我想到我家的冲突。”当问题一直无法获得解决,在潜意识里家庭成员就会用一些方式,针对某个对象,将冲突扩大。他们采取扩大事端的作法,虽有其谬误,但他们求生存的意志却不可摇撼。事实上,那正是在危机背后所驱策的一股强大力量。当家庭要寻求改变、放下包袱的时候,相应的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安。需要支持和肯定,才能继续走下去,而治疗者就扮演了这样的支持和协助的角色。
1706263974
1706263975
“上帝的治疗”
1706263976
1706263977
惠特克相信治疗过程中的“个人投资”。除了治疗过程中的个人投资外,惠特克似乎并不十分清楚为何他的治疗有效。他讲述了他治疗一个10岁男孩的故事:在整个治疗中,男孩拒绝说话,始终盯着空中看。治疗程序包括,每周为男孩打开门让他进来,治疗者坐一个小时而男孩站着,然后打开门让他出去。10次会谈后,老师打来电话说,男孩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她很是惊讶。他不再烧窗帘,也不再干其他捣乱的事。老师问:“我不知道你是怎样做到的。”惠特克透露说:“我没有告诉她,这是个专业秘密,因为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惠特克还回忆起一个从2岁起就不说话的8岁男孩。治疗为期6个月。每次会谈中男孩都不说话,两人来回地掷足球。惠特克说话,男孩听。最终,惠特克感到挫败,就告诉孩子妈妈,他无能为力,终止了治疗。3周后,母亲打电话来说男孩开始说话了。每当惠特克认为他有了如何进行有效治疗的答案时,发现他不能丝毫不差地“复制”这个过程。他表示,每次互动都是不同的经历。“我认为是上帝在帮助我治疗。”
1706263978
1706263979
尾声:家庭治疗“也促使我成长”
1706263980
1706263981
当惠特克年老时,曾有个少年问惠特克:“你们整天都在干这种事吗?怎么受得了呢?你难道不会对这种争吵感到很厌烦吗?”惠特克回答:“不会,我很喜欢看到人们在这当中成长,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也促使我成长。我做这工作不单是为了你们,也为我自己。原因是,我想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生命感。你不会觉得我是在做慈善事业吧。”少年又问:“我以为是为了钱。”惠特克回答:“说得好,但只对了一点点。如果我执意做个开业医生,帮人接生小孩什么的,那可以赚更多的钱。”
1706263982
1706263983
1706263984
1706263985
1706263987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来自咨询与治疗大师的启示 鲍文: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家庭系统治疗大师
1706263988
1706263989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1706263990
1706263991
——鲁迅
1706263992
1706263993
1706263994
1706263995
1706263996
是谁敢公开反对精神病学的主流思想,逆潮流而上,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是谁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韬光养晦几十年,发展了完整的家庭治疗理论,从而成为家庭治疗的先驱?他就是默瑞·鲍文(Murray Bowen,1913—1990)。你想知道他是如何成为家庭治疗领域一位独创性的思想家吗,你想了解他是怎样走上心理咨询师的道路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师鲍文吧!
1706263997
1706263998
平淡无奇的早期经历
1706263999
1706264000
1706264001
1706264002
1706264003
青年时期的鲍文
1706264004
1706264005
1913年,鲍文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一个小镇。作为父母五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稳重严谨,坚韧不拔。他于1934年在田纳西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37年获得田纳西州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1938—1941年,鲍文进入医院开始了他的实习生活,为今后当外科医生做准备。1941—1946二战期间,他一边接受医学训练,一边参军服役,转战于美国和欧洲,军衔从中尉升到少校。军队生涯结束后,他被一家诊所录用了,生活似乎已经踏上了一个既定的轨道,驶向体面的外科医生的世界。
1706264006
1706264007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1706264008
1706264009
曾经以为外科医生就是他将为之奋斗终生的职业,一场战争却改变了鲍文的生活轨迹:目睹士兵们在战争中遭受的精神压力和精神创伤,一个医生的道德感、职业感和对科学的潜在的兴趣超过了外科医生对他的吸引力。他觉得精神病学是一个更有挑战力、更值得为之奋斗的领域。从此,他的生活拐了一个弯,由外科医生转向了精神病学。至此,医学界少了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心理咨询界却多了个家庭治疗方面的领军人物。
1706264010
1706264011
学者的敏感性,让他有了自己的聚光灯
1706264012
1706264013
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那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吗?错!鲍文认为,往往是孩子所在的家庭出现了问题,让孩子不得不作出某些反应来平衡这个失衡的家庭系统。
1706264014
1706264015
1946—1954年,鲍文在美国堪萨斯州首府托皮卡的梅宁格诊所学习精神病治疗法和精神分析,并留在了梅宁格诊所供职。在那里,一件事情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他所在的医院住院治疗,恢复状况良好。有一天,他母亲来看他,他非常高兴,有点羞涩地跑过去拥抱住她的母亲。她母亲一把推开他,抱怨道:你永远不知道怎样向我表示亲密!那个患者当时很沮丧,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当天晚上他脾气就变得非常暴躁,并带有暴力倾向,本来得到很好控制的病情迅速恶化。
1706264016
1706264017
一个精神病医生的敏感性让鲍文开始思考这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联,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母亲情绪的相互影响对病情的产生、发展有没有什么作用。他所学的精神分析理论告诉他,精神分裂症可能起因于未解决的情绪依恋,孩子的一切情绪都以母亲为中心,无法摆脱母亲的情绪对自己的影响,而母亲自身的不成熟使她不自觉地控制孩子的情绪来满足自己的情绪需要。果真是这样吗?鲍文开始把研究聚焦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母亲之间过度的情感关系——他称之为“母子共生”,他被患者与母亲之间的情绪融合所深深吸引。
1706264018
1706264019
思想转折点
1706264020
1706264021
1954—1959年,鲍文将他的专业研究活动迁到了在马里兰州的贝瑟斯达(Bethesda)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在那里,他如鱼得水,马上把他母子共生的设想用临床实践来检验。他让带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每次都在医院的研究病房里生活几个月,在那里他和他的同事仔细观察他们之间所进行的家庭互动。鲍文发现,母子之间的情绪纠葛比他猜想的还要强烈。更重要的是,不仅母子之间,而且父子之间、夫妻之间都存在强烈的情绪互动。总而言之,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个家庭的愤怒、指责等外露情绪的强度都非常大。
1706264022
[
上一页 ]
[ :1.7062639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