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64373
1706264374
老子有云:“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生者未有不死者,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海灵格吸纳了这一观点,在治疗中强调对于不可抗力的“同意”。他让当事人明白,世界上有更强大的力量存在,比如死亡,对于不可避免的死亡,对抗的姿态是徒劳的。面对这种力量,同意、认可、谦恭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才是积极的应对。
1706264375
1706264376
有个案例,一个男性在事业生活上一再受挫,来寻求治疗。在为他的原生家庭进行了系统排列之后,问题显而易见。原来,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死去。他并不需要为这个死亡负责,然而,内心深处对母亲的联结使得他一再地为此自责内疚,并通过不知不觉在生活中为自己制造一些失败的形式来弥补这种内疚。他儿时与母亲的联结中断造成了他不当的动力模式,要解决这个问题,治疗师让母亲的代表对他说:“我很高兴你活着,我希望你好好活下去。”而他要对母亲的代表说:“我还要再生活一段时间,请你祝福我。”
1706264377
1706264378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他意识到自己对于母亲的联结,并且认识到母亲并没有被排除在家庭系统之外,她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在自己的心中发挥她的作用。唯有抱有对生命的敬畏和谦恭,才能让爱自然地流动。
1706264379
1706264380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1706264381
1706264382
此语出自《道德经》,意思是,真正品德高的人,并不依据世人以为的道德行事,而是以“道”为标准,这才是真正的有德,正所谓“行道而现德也”。因为对道的信念,老子并不执著于世俗的善恶是非的道德观念,也正因此,才获得了一种真正地超然物外的淡定从容。
1706264383
1706264384
海灵格亦是如此,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他将自己放在了一个更高更远的位置去看待问题,从而作出超越道德的判断,得以更系统全面地去开展工作。他所追寻的,是心理治疗的解决办法,因此,他会尽量避免笼统的价值判断,在系统中去观察人们的处境。这种观念,尤其体现在海灵格对于乱伦问题的处理上。
1706264385
1706264386
对于乱伦的问题,一般的心理咨询师都会以施害者和受害者的模式来处理,他们站在孩子的一方,谴责施害的一方,并把他排除在家庭系统之外。然而,这么做往往并不能给孩子带来解脱,因为乱伦所涉及的,往往是一个父亲和一个女儿,而不仅仅是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的关系。治疗师如果没有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能使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更加烦恼,使系统更加混乱。根据海灵格的观点分析,乱伦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的付出与得到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父亲为家庭付出了努力,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回报,这种不平衡可能体现在情绪上或者是性需求的满足之上。从这一意义上说,乱伦的出现正是为了补偿系统的不平衡,孩子便成了解决父母问题的渠道,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一味地谴责施害者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恰当的做法是让孩子对父母说:“我是为妈妈做这些事,我同意为妈妈做这些事,因为我爱你们。你们错了,这不是我的错。你们必须承担它的后果,而不是我来承担。”这么做的好处是,把事实的真相揭示出来,指明了家庭系统的动力特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不平衡的系统里所扮演的角色,让他们能够勇敢地表达对父母的本能的原始的爱,继而将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交还给父母。唯此,他们方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1706264387
1706264388
在海灵格的治疗实践中,确实证明这样的尝试比单纯的谴责具有更积极的治疗效果。当一个受害的女孩说出这些句子以后,她会感到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变化。对家庭中隐藏动力的公开,使得孩子能够放下包袱,找回自尊,更轻松地去面对今后的生活。海灵格的做法或许和主流的价值观甚至是道德判断相背,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治疗孩子的心理。正是秉承着对于世人的一份大爱,才使他得以超越是非善恶,去坚持自己信仰的“道”。
1706264389
1706264390
1706264391
1706264392
1706264394
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来自咨询与治疗大师的启示 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师
1706264395
1706264397
塞利格曼: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发现者
1706264398
1706264399
H(幸福)=S(先天遗传力量)+C(后天生活状态)+V(主观选择)。
1706264400
1706264401
——塞利格曼
1706264402
1706264403
1706264404
1706264405
1706264406
马汀·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194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创始人,主要从事积极心理、解释风格、习得性无助、乐观情绪、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1996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被评选为“20世纪100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1706264407
1706264408
人生经历篇
1706264409
1706264410
有其女才有其父
1706264411
1706264412
从心理学正式以一门科学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这段还不算漫长的时间中,心理学一直以心理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主题之一。但在塞利格曼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近10多年来,心理学开始逐渐关注如何使普通人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在力量,如何让没有任何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生活在最佳的状态下。
1706264413
1706264414
那么,是什么使得塞利格曼跳出了传统的心理学思想和观念,转而关注个体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呢?
1706264415
1706264416
是他的女儿。他五岁的女儿。
1706264417
1706264418
一天,塞利格曼与五岁的女儿尼基一起在自家的园子里割草。塞利格曼如完成任务一般,认认真真地割,只想快一点干完;而身边的女儿尼基却陶醉其中。天真可爱的尼基,蹦蹦跳跳,时不时欢快的将草撒向天空。
1706264419
1706264420
塞利格曼却一本正经地教训了尼基一番。
1706264421
1706264422
女儿则向他提出:“爸爸,我想和你谈谈。”
[
上一页 ]
[ :1.7062643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