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70809
[15] Charles Wiener,Voyage au Perou et Bolivie(Paris:Librarie Hachette,1880),345.
1706270810
1706270811
[16] 根据地图来看,维纳原本打算从奥扬泰坦博出发前往丘基萨卡桥,这一路线应该是由南向北的,与其在书中提到的“向南继续行进”不符。另外,维纳选择从丘基萨卡桥向下流前往圣安娜种植园的路线也是由南向北的,并非如其所说“向东进行最后一次远足”,此处疑有误。——译者注
1706270812
1706270813
[17] 利萨拉加在1912年去世了,也就是宾厄姆第一次到访马丘比丘一年之后。
1706270814
1706270815
[18] Hiram Bingham,Lost City of the Incas(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2002),115.
1706270816
1706270817
[19] Hiram Bingham,Lost City of the Incas(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2002),115.
1706270818
1706270819
[20] Hiram Bingham,“The Ruins of Choqquequirau,” i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12(1910):523.
1706270820
1706270821
[21] Hiram Bingham,Machu Picchu,A Citadel of the Inca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30),1.
1706270822
1706270823
[22] 宾厄姆在1930年的文章中引用并在脚注中注明的是菲格罗亚报告的西班牙语原文,该文献完整版是于1910年在一份德国出版物上出版的[Relación del Camino e Viage que D.Rodríguez Hizo Desde la Ciudad del Cuzco a la Tierra de Guerra de Mango Ynga,in Richard Pietschmann,Nachrichten der Königlichen Gesellschaft der Wissenchaften zu Göttingen,Philologisch-historische Klasse aus dem Jahre 1910,Vol.66,No.1(Berlin,1910)]。然而在1948年出版的《印加人的失落城市》中,宾厄姆再次引用菲格罗亚的报告时却选择使用克莱门茨·马卡姆爵士(Sir Clements Markham)于1913年翻译的并不准确的英文版本[Clements Markham,The War of Quito,Series 2,No.31(London:Hakluyt Society,1913),175]。因为在马卡姆的版本中,他错误地将“比丘”译为了“维特科斯”,因此完全漏掉了提到“比丘”的这部分内容。即便如此,宾厄姆仍然将这一整个有误的段落也全部省略了,无疑是意识到自己在1930年发表的专题论文第一页就提到过这里漏掉的“比丘”。
1706270824
1706270825
[23] John H.Rowe,“Machu Picchu a la Luz de Documentos,” 140.
1706270826
1706270827
[24] 宾厄姆在1912~1916年从马丘比丘挖掘出的文物全被放在无数个大木板箱里,被运回了位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耶鲁大学皮博迪博物馆供科学研究之用。秘鲁政府估算其中包含的文物数量超过五千件。尽管宾厄姆这么做在当时是受到秘鲁政府许可的,但是宾厄姆和耶鲁大学同意的挖掘规定中已经说明一旦秘鲁政府提出要求,耶鲁大学必须返还所有文物。自1920年提出正式要求之后,秘鲁一直在努力追求文物的安全回归。很多人认为到发现马丘比丘的一百周年纪念之时(2011年),这些文物理应被返还给秘鲁。
1706270828
1706270829
[25] Anthony Brandt,“Introduction,” Hiram Bingham,Inca Land(Washington,D.C.: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2003),xvii.
1706270830
1706270831
[26] Gene Savoy,Antisuyo(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70),99.
1706270832
1706270833
[27] 文森特·李在2005年10月20日接受作者电话采访。
1706270834
1706270835
[28] D.L.Parsell,“City Occupied by Inca Discovered on Andean Peak in Peru,”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March 22,2002.
1706270836
1706270837
[29] 加里·齐格勒在2005年10月11日接受作者电话采访。
1706270838
1706270839
[30] John Noble Wilford,“High in Andes,a Place That May Have Been Incas’ Last Refuge,” New York Times,March 19,2002.
1706270840
1706270841
[31] 加里·齐格勒在2005年10月11日接受作者电话采访。
1706270842
1706270843
[32] 加里·齐格勒在2005年10月11日接受作者电话采访。
1706270844
1706270845
[33] 加里·齐格勒在2005年10月11日接受作者电话采访。
1706270846
1706270847
[34] 见于Luis Guillermo Lumbreras,De los Orígines de la Civilización en el Perú(Lima:Peisa,1988),138。
1706270848
1706270849
1706270850
1706270851
1706270853
印加帝国的末日 致谢
1706270854
1706270855
创作这样的一本作品无疑会需要许多人的帮助,在此我想对这些帮助了我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很多年前,我曾经为《利马时报》(Lima Times)写过一段时间的文章。那时我就采访了探险家、建筑师文森特·李和他的妻子南希。他们当时刚从比尔卡班巴返回利马。这对夫妇已经去过比尔卡班巴很多次了,而我才到秘鲁没多久,正在这里完成我的人类学研究生课程,此前我刚刚去过一次马丘比丘。就是在印加堡垒下面很远地方的一个小旅馆的书架上,我发现了李的第一本作品——《曼可六人组:穿行在印加人中间》。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比尔卡班巴,听说人们还在寻找并且在这附近又发现了新的印加遗迹,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很多年以后,文森特慷慨地提供了很多重现比尔卡班巴和附近一些遗址的细节效果图供我创作此书。能成为文森特和南希的朋友让我感到非常骄傲。
1706270856
1706270857
我在英国的经纪人朱利安·亚历山大(Julian Alexander)从我提出要写关于曼可·印加和比尔卡班巴的故事开始就一直是我热心的支持者,正是由于他和我的美国经纪人萨拉·拉欣(Sarah Lazin)的不懈努力,这本书才能最终成为现实。我对他们两人感激不尽。
1706270858
[
上一页 ]
[ :1.7062708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