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75428e+09
1706275428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整个北美大陆时不时出现一些反对现代主义、自由主义神学以及不合时宜的科学发现的声音。但只有在迪克西集团,这种声音才代表了主流文化,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未受国家权力话语的批评。在随之而来的文化战争中,这三个南方民族一直支持《圣经》无误论;支持消除教会和国家之间的隔阂;支持从宗教而非科学的角度向孩子们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性质;支持从法律、政治以及社会层面限制同性恋、公民权利和跨种族约会;支持防止社会世俗化。
1706275429
1706275430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在北美的出现是对自由主义神学的回应,而自由主义神学正逐渐在北方民族中占主导地位。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一词源于《基本要道》(The Fundamentals )。这本书共十二卷,由大阿巴拉契亚浸礼会传教士A.C.狄克逊(A.C.Dixon)编辑,攻击自由主义神学、进化论、无神论、社会主义、摩门教徒、天主教徒、基督教科学家以及耶和华见证会。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早期组织者聚集在由另一位浸礼会传教士威廉·贝尔·赖利(William Bell Riley)创办的世界基督教原教旨协会(World Christian Fundamentals Association)周围。赖利出生于大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印第安纳州,在肯塔基州的布恩县长大,在明尼苏达州教堂当牧师时接触了新英格兰人的异端思想。同样受到威廉·詹宁斯·布赖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一位来自伊利诺伊州(非常大阿巴拉契亚)埃及村地区的苏格兰-爱尔兰裔总统候选人——的启发,有着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思想的私人新教徒向科学及其腐蚀性的进化论发起进攻。[13]
1706275431
1706275432 20世纪20年代,反对进化论的活跃分子影响了整个联邦。但是,这些活跃分子发现只有在大阿巴拉契亚和南方腹地才能取得持久的成功。佛罗里达州、田纳西州、密西西比州以及阿肯色州的立法者们通过法律,规定在学校里教授进化论是非法的。北卡罗来纳州州长下令换掉“除《圣经》中所载内容外以其他方式表明人类起源”的教科书。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由南方腹地人和边民控制)当局修订了学校教科书中所有有关进化论的内容。大阿巴拉契亚地区和南方腹地的数十名大学教授因批评这些措施而惨遭解雇。还有许多人因害怕受到迫害而拒绝担任公职。各大报纸也支持对科学的攻击。“州立大学的教授们可能认为自己是猿和狒狒的后代,”肯塔基州布雷萨特县的《杰克逊新闻》(Jackson News )评论道,“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布雷萨特的好人都是纯粹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当行政部门打算否决一项反进化论法案时,杰克逊市的《号角集录报》(Clarion-Ledger )恳求道:“别让密西西比州的人民失望,州长!不要做任何可能动摇年轻一代对《圣经》第一卷信心的事。”政治候选人经常把抑制进化论作为自己竞选活动的中心,而复兴的三K党则对达尔文的理论怒不可遏,因为达尔文理论同《圣经》中上帝把黑人创造成卑躬屈膝的低等生物的论点相矛盾。许多南方浸礼会教徒加入了这场运动。1925年臭名昭著的斯科普斯审讯使这场运动达到高潮。在这场审讯中,田纳西州的官员起诉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教授进化论。田纳西州最高法院裁定这位老师有罪,但全国媒体的批评性关注削弱了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认可度。[14]
1706275433
1706275434 此后,新英格兰、新尼德兰以及内陆地区的公共新教徒多数派认为,热心的民众被毁了,他们的非理性信仰被揭露为迷信,他们的独裁策略违反了美国的价值观。但在20世纪30年代以及40年代,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们自发组织起来,建立《圣经》研究团体、基督教学院以及宣传福音的广播电台网络。在北美精英们没有注意到时,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的人数在20世纪50年代一直增长,主流的新教教会成员人数却在下降。世俗主义也在消退。世俗主义拥护者们只是为了让国家而非人民摆脱宗教的藩篱。在战后美国繁荣富足的外表之下,一场全面的文化战争正在悄然酝酿之中。20世纪60年代,这场文化战争最终爆发了。[15]
1706275435
1706275436 [1] David M.Chalmers,Hooded Americans:The History of the Ku Klux Klan ,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87,p.16.
1706275437
1706275438 [2] Clifford J.Clarke,“The Bible Belt Thesis: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Hypothesis of Clergy Overrepresentation,”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Vol.29,No.2,June 1990,pp.213-216;Martin E.Marty,Righteous Empire:The Protestant Experience in America ,New York:Dial Press,1970,pp.178-206;Phillips(2006),pp.142-148;Charles Reagan Wilson,Baptized in Blood:The Religion of the Lost Cause,1865-1920 ,Athens,G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0,pp.64-65,71.
1706275439
1706275440 [3] Wilson,pp.41-43.
1706275441
1706275442 [4] Chalmers,pp.16-21.
1706275443
1706275444 [5] Davis et al.,(1941),p.392-400;Webb(2004),pp.238-252.
1706275445
1706275446 [6] Marty(1970),pp.178-206.
1706275447
1706275448 [7] James C.Klotter,“The Black South and White Appalachia,”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66,No.4,March 1980,pp.832-849.
1706275449
1706275450 [8] K.Austin Kerr,“Organizing for Reform:The Anti-Saloon League and Innovation in Politics,” American Quarterly ,Vol.32,No.1,1980,pp.37-53;Ruth B.A.Bordin,Frances Willard:A Biography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6,pp.14-27;Harold Underwood Faulkner,The Quest for Social Justice:1898-1914 ,New York:Macmillan,1931,pp.222-227.
1706275451
1706275452 [9] Faulkner,pp.178-184;Herbert J.Doherty Jr.,“Alexander J.McKelway:Preacher to Progressive,”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Vol.24,No.2(May 1958),pp.177-190.
1706275453
1706275454 [10] Fischer(2004),p.451;Alma Lutz,Susan B.Anthony:Rebel,Crusader,Humanitarian ,Washington,D.C.,Zenger Publications,1976,pp.21-40;Elisabeth Griffith,In Her Own Right:The Life of Elizabeth Cady Stant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p.4-7;227-228;Andrea Moore Kerr,Lucy Stone:Speaking Out for Equality ,New Brunswick,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2,pp.20-28;Nate Levin,Carrie Chapman Catt:A Life of Leadership ,Seattle:Book-Surge,2006.
1706275455
1706275456 [11] Ross Wetzsteon,Republic of Dreams ,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2,pp.1-14.
1706275457
1706275458 [12] Noah Feldman,Divided by God:America’s Church-State Problem and What We Should Do About It ,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5,pp.52,115-117,127-132,138.
1706275459
1706275460 [13] Marty(1970),pp.215-226.
1706275461
1706275462 [14] R.Halliburton Jr.,“Reasons for Anti-Evolutionism Succeeding in the South,” Proceedings of the Oklahoma Academy of Sciences ,Vol.46(1965),pp.155-158.
1706275463
1706275464 [15] Feldman(2005),pp.146-149,Phillips(2006),pp.113-119.
1706275465
1706275466
1706275467
1706275468
1706275469 美利坚的民族:一部北美地区文化史 [:1706273196]
1706275470 美利坚的民族:一部北美地区文化史 第二十五章 文化冲突
1706275471
1706275472 在酝酿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北美文化冷战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演变成了公开冲突。
1706275473
1706275474 在这一时期,各个联盟都经历了内战:在迪克西集团内部,非洲裔美国人反抗种族隔离和种姓制度;北方联盟中的四个民族则面临着青年人领导的文化起义。这两起破坏稳定的事件起初都是各自集团内部心怀不满人士领导的本土现象,但很快就招致了外部势力干预。在第一场起义(民权运动)中,北方民族的援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北方的民族动用联邦权力,调动联邦军队以迫使沿海低地、大阿巴拉契亚,以及南方腹地的白人废除他们自己视若珍宝的种族种姓制度。在第二场“起义”(60年代的文化革命)中,迪克西集团的政治领导人通过反对西海岸、新尼德兰以及新英格兰的年轻革命者来干预这场以北方联盟为基础的文化转变。这些革命者的议程与南方腹地和沿海低地所代表的一切截然相反。由于国内革命而元气大伤的迪克西集团领导人短期内无法阻止青年人运动,但他们自此带头努力收回叛乱所取得的大部分成果。这两场起义引发的区域间的仇恨极大地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分歧,不利于21世纪初美国寻求共同点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的努力。
1706275475
1706275476 民权运动之所以被称为“第二次重建”,是因为民权运动对南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因为新英格兰人和内陆地区人领导下的联邦政府在迫使南方做出改变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与第一次重建一样,南方非洲裔美国人发起的这场引人注目的和平起义[1] 永久性地改变了南方腹地和沿海低地文化中的某些方面,但这场运动也促使白人在这些民族和大阿巴拉契亚的其他问题上做出让步。
1706275477
[ 上一页 ]  [ :1.7062754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