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85077e+09
1706285077
1706285078 [43]埃柯克:《有时是艺术,从未是科学,但总是技艺》,第653—654页。
1706285079
1706285080 [44]贝林:《论历史教学与写作》,第37、38页。
1706285081
1706285082 [45]埃柯克:《有时是艺术,从未是科学,但总是技艺》,第656页。
1706285083
1706285084 [46]参见约翰·盖布尔编:《竞技场上的人:西奥多·罗斯福的演说与散文集》(John Gable,ed.,The Man in the Arena: Speeches and Essays by Theodore Roosevelt),纽约1987年版,第115—138页。
1706285085
1706285086 [47]语见伯纳德·贝林《革命的面目:美国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的人物和主题》(Bernard Bailyn,Faces of Revolution: Personalities and Themes in the Struggle for American Independence),纽约1992年版,封底。
1706285087
1706285088 [48]吴于廑:《朗克史学一文后论》,见《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1706285089
1706285090 [49]语出托马斯·本德:《整体与部分:美国史研究需要综合》(Thomas Bender,“Wholes and Parts: The Need for Synthesis in American History”),《美国历史杂志》,第73卷第1期(1986年6月),第128页。
1706285091
1706285092 [50]贝林:《现代史学的挑战》,第7页;埃柯克:《有时是艺术,从未是科学,但总是技艺》,第658页。
1706285093
1706285094 [51]约翰·菲利普·里德:《美国革命时代的自由概念》(John Phillip Reid,The Concept of Liberty in the Age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芝加哥1988年版,第7页。
1706285095
1706285096 [52]加里·纳什:《评贝林著〈英属北美人口定居导论〉》(Gary B. Nash,Review of The Poepling of British North America by Bernard Bailyn),《新英格兰季刊》,第60卷第2期(1987年6月),第287—290页。
1706285097
1706285098 [53]彼得·科克兰尼斯:《向东推进:伯纳德·贝林、世界岛和大西洋史的理念》(Peter A. Coclanis,“Drang Nach Osten: Bernard Bailyn,the World-Island,and the Idea of Atlantic History”),《世界历史杂志》,第13卷第1期(2002年春季),第169—182页。
1706285099
1706285100 [54]伯纳德·贝林:《大西洋史:概念与轮廓》(Bernard Bailyn,Atlantic History: Concept and Contours),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2005年版。
1706285101
1706285102 [55]艾利森·盖姆斯:《评贝林著〈大西洋史:概念与轮廓〉》(Alison Games,Review of Atlantic History: Concept and Contours by Bernard Bailyn),《美国历史评论》,第111卷第2期(2006年4月),第434—435页。
1706285103
1706285104 [56]伊恩·斯蒂尔:《伯纳德·贝林的美利坚大西洋》(Ian K. Steele,“Bernard Bailyn’s American Atlantic”),《历史与理论》,第46卷(2007年2月),第48—58页。
1706285105
1706285106 [57]伯纳德·贝林:《未开化的年代:英属北美人口定居之文明的冲突(1600—1675)》(Bernard Bailyn,The Barbarious Years: The Peopling of British North America: The Conflict of Civilizations,1600-1675),纽约2012年版。
1706285107
1706285108 [58]英国学者西蒙斯称,《渡海西去的人》乃是“20世纪美国历史研究和写作中的珠穆朗玛峰”。见R.C.西蒙斯:《评贝林著〈渡海西去的人〉和〈英属北美人口定居导论〉》(R. C. Simmons,Review of Voyagers to the West: A Passage in the Peopling of America on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and The Poepling of British North America by Bernard Bailyn),《美国研究杂志》,第21卷第2期(1987年8月),第297页。
1706285109
1706285110
1706285111
1706285112
1706285113 “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中美两国美国史研究的趋向 [:1706283354]
1706285114 “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中美两国美国史研究的趋向 戈登·伍德与美国早期政治史研究
1706285115
1706285116 讨论一个历史学家的治学,自然脱离不了具体的学术语境。美国早期史名家戈登·伍德,成长和活跃于美国学术急剧变动的时代,他的治学道路和学术观点,无不留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社会史和文化史交替引领美国史学的潮流,而长期雄踞史学高地的政治史则沉浮不定,处境多少显得尴尬。不少学者有意避开政治,政治史的意义、地位和学术合法性都成了有争议的问题。许多陆续加入史家行列的新人,对于重大的政治题材缺乏兴趣,乃至十分反感;经典的宏大叙事遭遇质疑和解构,精英主义史观受到抨击,中心和边缘的位置则被颠倒过来,从前受忽视的题材和未得到表现的群体赫然成为史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兴趣和精力投向那些琐碎而细微的东西,鄙弃重大题材和综合性著述,甚至主动放弃了对共识和不朽的追求。在这种史学风气中,美国政治史家一面大力声张政治史的重要性,一面革新政治史的研究范式,力图以有分量的论著来提升政治史的地位。在这些史家中,戈登·伍德可算得一个影响颇大的人物。他一直倾心于政治史,曾开一代风气,到后来又显得跟不上史学变化的节奏。在一定意义上,他的学术经历可视作近几十年来美国政治史兴衰的一个缩影。
1706285117
1706285118
1706285119
1706285120
1706285121 “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中美两国美国史研究的趋向 [:1706283355]
1706285122 “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中美两国美国史研究的趋向 一、伍德的史学著述
1706285123
1706285124 戈登·伍德就读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时(1958—1964),正当美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之际,史学研究生的数量也明显上升,许多边缘和底层家庭的子弟进入学术领地,历史学家的构成随之发生变化,史学向平民化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新一代史家关注的对象,主要不是国家、精英和制度,而是社会、普通人和日常生活。他们为了有效地确立新的问题意识,寻求新的解释路径,便自觉地取法于社会科学,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大量采用新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由此极大地改变了美国史学的面貌。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无疑是社会史迅速兴起,并且很快取代了政治史在美国史学中的优势地位。伴随这种“新史学”一同成长起来的伍德,却并没有紧跟学术新潮,而是始终研究政治史,主要采用“经典的”历史叙事和分析的方法。在这一点上,伍德同他的导师伯纳德·贝林并不一样。贝林擅长政治史,并以此成名,但他善于追踪史学的新趋向,做过社会史研究,采用过计量方法,甚至还尝试过图像复原法。[1]不过,师生之间的这种差别,并不意味着伍德就是一个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学者。事实上,伍德一直都在以创造性的学术实践,去探索政治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
1706285125
1706285126 伍德和贝林有一点是相同的,著述不以量取胜,迄今出版的著作不到十种,其中两种还是已刊文章的结集。特别受人关注的是,他在第一本重要著作出版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没有新书问世。他的特点可能是轻易不肯出手,出手就要力求不俗。他的成名作《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以下简称《缔造》)获得了美国史学界的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第二本书《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以下简称《激进主义》)则荣膺普利策奖。其他著述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美利坚化》《自由的帝国》《美利坚的理念》和《过去的目的》等书,也引起了学术界不同程度的关注。
[ 上一页 ]  [ :1.7062850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