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285513e+09
1706285513
1706285514 [115]维多利亚·邦内尔、林恩·亨特编:《超出文化转向之外:社会和文化研究的新方向》(Victoria E. Bonnell,and Lynn Hunt,eds.,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伯克利1999年版;劳伦斯·格利克曼:《“文化转向”》(Lawrence B. Glickman,“The‘Cultural Turn’”),载埃里克·方纳、莉萨·麦基尔编:《美国史学现状》(Eric Foner,and Lisa McGirr,eds.,American History Now),费城2011年版,第221—241页。
1706285515
1706285516 [116]伍德:《过去的目的》,第8、10—12页。
1706285517
1706285518 [117]戈登·伍德:《美国革命史》(Gordon S. Wood,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 History),纽约2003年版,第xxiv-xxv页;伍德:《过去的目的》,第7、10—13页。
1706285519
1706285520 [118]伍德:《美利坚的理念》,第10—12页。
1706285521
1706285522 [119]梅格·雅各布等编:《民主的实验:美国政治史的新方向》(Meg Jacob,et al.,eds.,The Democratic Experiment: New Directions in American Political History),普林斯顿2003年版,第1页。
1706285523
1706285524 [120]朱克曼对伍德的《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提出尖锐批评,指责他完全忽视普通美国人的经历,用当时上层人的说法来替代民众自己的声音,并且赞同上层人的立场。朱克曼:《辞令、实际与美国革命》,第694—695页。
1706285525
1706285526 [121]戈登·伍德:《革命人物:是什么使建国者与众不同》(Gordon S. Wood,The Revolutionary Characters: What Made the Founders Different),纽约2006年版,第7—11页;《建国者的相关与不相关:戈登·伍德的〈革命人物:是什么使建国者与众不同〉》(“The Relevance and Irrelevance of the Founders: Revolutionary Characters: What Made the Founders Different by Gordon S. Wood”),《哈佛法律评论》,第120卷第2期(2006年12月),第619—626页。
1706285527
1706285528 [122]伍德:《美利坚的理念》,第195—198、200—203页。
1706285529
1706285530 [123]伍德:《意识形态与自由主义美国的起源》,第635、639页。
1706285531
1706285532 [124]伍德:《革命人物》,第10—11页。
1706285533
1706285534 [125]伍德:《过去的目的》,第2、9页。
1706285535
1706285536 [126]戈登·伍德:《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美利坚化》(Gordon S. Wood,The Americanization of Benjamin Franklin),纽约2004年版,第ix、1—16页。
1706285537
1706285538
1706285539
1706285540
1706285541 “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中美两国美国史研究的趋向 [:1706283360]
1706285542 “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中美两国美国史研究的趋向 埃里克·方纳笔下的美国自由
1706285543
1706285544 埃里克·方纳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德威特·克林顿讲座教授,曾于2000年夏天来中国访问讲学。当时,他的《美国自由的故事》出版不久,在他和中国同行的交流中,这部新著及其主题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时隔两年多之后,这部著作的中译本便告问世[1],并且在读书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以往美国史译作的影响通常限于史学界,而这次的情形却颇不一样。这本书讨论的是一个能引起广泛兴趣的重要问题,作者又是曾任美国历史学家组织和美国历史协会这两大学术团体主席的知名学者,受到较大范围的关注自在情理之中。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阅读兴趣的读者,对于这部美国自由史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我本人专治美国史,出于专业的癖好,更关心的是方纳对美国自由的历史特性的把握,更重视他的研究方法和对相关文献的使用,也想梳理其思想和学术的渊源。当然,我还要补充一句:这个“方纳版”的美国自由的故事,只是美国自由的一种历史阐释,不能将它等同于美国自由的历史本身。
1706285545
1706285546
1706285547
1706285548
1706285549 “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中美两国美国史研究的趋向 [:1706283361]
1706285550 “克罗齐命题”的当代回响:中美两国美国史研究的趋向 一、什么是“美国自由”
1706285551
1706285552 《美国自由的故事》叙述的是自由的观念在美国生活中不断演化的历史。[2]方纳在引言中对全书的主旨和思路做了交待,提要钩玄,言简意赅。他要讲述的美国自由的故事,不是关于一套超越时间的概念的历史,也不是自由的观念朝着某种先定的目标演进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辩论、意见分歧和斗争的自由的故事。据他看来,在美国历史中,作为“观念”的自由并非一个固定的理念,而是一个在各种社会条件作用下不断变动、不断被重新界定的概念;作为“经验”的自由也不是一路凯歌行进,少数种族和女性群体为争取自由而抗争,不同阶级之间围绕自由的定义权和谁可以享有自由而开展斗争,这不仅推动美国自由的定义发生变动,而且促成了享有自由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他的叙述围绕自由的含义、自由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和自由的边界(即哪些人应当享有自由)这三个主题展开,着重讨论政治自由、公民自由、个人自由和经济自由这四个自由的“要素”在历史时空中的形成和演化。
1706285553
1706285554 自由首先是美国生活中的一种主导性价值,是一个深刻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核心观念。从方纳讲述的“故事”中,读者可以得到一个明确无误的印象:没有任何其他观念、没有任何其他词汇可以超过“自由”在美国历史和美国生活中的重要性;把握了自由的历史,就找到了一条认识美国社会文化及其演变的有效途径。
1706285555
1706285556 方纳没有对美国自由的起源做更远的追溯,而从殖民地时期英美政治文化中的自由谈起。殖民地时代的自由虽有明显的局限,但已经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观念和随处可见的现实。到了革命时期,自由成为“爱国者”的指路星辰,他们“都为自由发疯了”。[3]作为革命成果集大成的《联邦宪法》,明确声称其基本目标就是要保障人民得享“自由的赐福”。废奴派反对奴隶制的有力武器,就是美国人对“自由的崇奉”。对于黑人而言,内战是一场“争取自由的战争”。随后的重建,旨在将获得解放的“前奴隶”纳入“自由的范围”。在工业社会争取改善劳工处境和保障工会权利的改革派,大声疾呼“工业自由”。在罗斯福新政中,自由的定义得到更新,经济保障和自由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美国之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其目的都是“为自由而战”。在冷战年代,美国政府所宣称的对外政策的主旨,乃是率领“自由世界”反击“极权主义国家”的扩张。长期以来,妇女抗议运动的诉求涉及政治自由和处置自己身体的自由。黑人在民权运动中发出的最强烈呼声是,“现在就要自由”(freedom now)。甚至对消费市场的参与,也是以自由的名义而提出来的。到里根当政时,自由逐渐被自由派和左派所抛弃,而成为保守派的旗帜。可见,“自由”的确贯穿于美国历史的始终,渗透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方纳说“不了解自由在美国演变的历史,一个人便无法真正地懂得美国社会”,这并不是一种广告词式的夸张。
1706285557
1706285558 然则,美国历史中的“自由”,并不是学者和理论家在书斋里冥思苦想、在沙龙中津津乐道的思想理念,而是一种存在于美国各阶层人们意识中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或者毋宁说是一种深入到大众“潜意识”层面的“情结”。用方纳的话说,美国的自由是“一种价值复合体和通过法律和公共政策来实施的经验”。可见,方纳讨论的是美国大众观念中自由概念的演化史。大众意识中的自由不是一种自成系统、逻辑严密的理论,而是人们所理解和向往的具体权利,以及为这些权利的合理性提供支持的各种观念和想法。从方纳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从出入白宫和国会山的政治精英到边疆地区胼手胝足劳作的普通民众,从享受“自由劳动”成果的白人到处于奴隶制枷锁中的黑人,从争取“生存工资”的工人到反抗性别歧视的妇女,所使用的都是“自由的语言”。正是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和对权利的诉求,丰富了自由的内涵,扩大了自由的范围。通过村镇会议的辩论、街头巷尾的议论、高大的自由女神像、“自由列车”展览、通俗的宣传画和各种文艺作品,自由在大众观念中的深度得以不断显示。自由的含义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对自由进行界定的乃是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情势中的大众;自由的观念之能深刻影响美国历史进程,也正是由于它深入到大众意识中,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真理,一种检验人间行为的合理性的天然尺度。
1706285559
1706285560 不过,大众观念中的自由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和驳杂,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由的含义并不一样,对于不同的人,自由代表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东西。方纳深刻地揭示了美国自由的这种变动不居、错综复杂的历史特性,这正是《美国自由的故事》在学术上的最大创获。例如,在19世纪30—40年代争取自由土地运动的人看来,“土地的自由”将使劳动者从“工资奴隶制”中“解放”出来;19世纪的妇女奋力争取的自由,主要是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这将有助于她们打碎“性别奴隶制”的枷锁。但是,处于奴役之中的黑人,对于“工资奴隶制”和“性别奴隶制”的说法都不以为然,因为“自由劳动”、婚姻和家庭,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东西。在20世纪,自由的含义和范围仍在不断发生变动。经过“大萧条”所带来的不安全感的冲击之后,“经济保障”成为自由的中心内容。到20世纪50年代,“消费自由”成为时髦观念,单门独户的郊区住宅和私人汽车,都成了自由的标志。在50—60年代始于街头、成于最高法院判决的“权利革命”,则“完成了美国自由的一种转化,自由从一套主要由白人男性享有的限制性权利转化为一种包含平等、社会承认和自决权的非限制性权利”。从历史上看,有的群体侧重政治自由,有的群体则强调经济自由;在有的时期个人自由居于核心位置,在另一些时期则以公民自由为主要诉求。
1706285561
1706285562 关于这种大众自由观念的起源,则是另一个复杂的故事,方纳在书中未加详述。但他反复强调一点:自由概念的演变是通过一系列辩论和斗争而实现的。实际上,每一次斗争和辩论的结果,都将自由的观念更深地楔入大众意识的深处。自由不断突破各种限制而扩展到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自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哈耶克曾说过,众人长期积累的经验要多于一个人拥有的经验;有效制度的形成并非通过人为的设计,而是许多人的分别行动和相互交往的自然产物;因此,自由的价值主要在于它能为未经有意设计的东西提供生长的机会;自由的社会所能提供的只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4]从这种观点来看待美国大众自由观的演变,可以得到一点意味深长的启示:美国自由不是天才和圣贤的教诲,而是大众的想法与经验的融汇和凝聚;美国社会允许不同的自由概念和权利诉求展开竞争和较量,这才是美国作为“自由社会”的根本特征;而不同的自由概念和权利诉求“自由地”竞争和较量的结果,使美国自由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
[ 上一页 ]  [ :1.7062855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