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317384
1706317385
[3]乌尔利希·贝克(1944—2015),德国社会学家,提出风险社会、第二次现代化、全球化社会学等理论。主要著作包括《风险社会》《世界风险社会》《自反性现代化》《什么是全球化》《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等。——译者注
1706317386
1706317387
[4]安东尼·吉登斯(1938—),英国社会学家,提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当代社会的本体论和“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主要著作包括《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气候变化的政治》等。——译者注
1706317388
1706317389
[5]布赖恩·特纳,英国和澳大利亚社会学家。主要著作包括《宗教与政治》《宗教与现代社会》等。——译者注
1706317390
1706317391
[6]唐娜·哈拉维(1944—),美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以“赛博格”理论闻名。主要著作包括《赛博格宣言:20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等。——译者注
1706317392
1706317393
[7]撒切尔,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2013),英国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1990年在任。——译者注
1706317394
1706317395
[8]约翰·厄里(1946—2016),英国社会学家,提出“旅游凝视”理论。——译者注
1706317396
1706317397
[9]弗朗西斯·福山(1952—),日裔美籍政治学家。主要著作包括《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后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落后之源》、《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美国处在十字路口:民主权力与新保守主义的遗产》《跨越断层——人性与社会秩序重建》等。——译者注
1706317398
1706317399
[10]彼得·拉斯莱特(1915—2001),英国史学家。主要著作包括《洛克<政府论>导论》《失落的世界》等。——译者注
1706317400
1706317401
[11]帕特里克·科林逊(1929—2011),英国史学家,主要研究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历史。——译者注
1706317402
1706317403
[12]保罗·吉尔罗伊(1956—),英国学者,专攻种族研究。主要著作包括《英国的国旗下没有黑人:种族和民族的文化政治》《黑色大西洋:现代性和双重意识》《身份政治:从表层到小政治》《小行动:关于黑人文化政治的思考》《各种阵营之间:种族,身份和肤色之外的民族主义》等。——译者注
1706317404
1706317405
1706317406
1706317407
1706317409
现代社会的形成:1500年以来的社会变迁 第一章 现代的形成
1706317410
1706317411
1314年但丁创作《神曲》
1706317412
1706317413
1492年在费迪南和伊莎贝拉治下,西班牙收复格拉纳达
1706317414
1706317415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抵达西印度群岛
1706317416
1706317417
1501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作品《大卫》
1706317418
1706317419
1517年马丁·路德在威登堡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1706317420
1706317421
1547年特伦托公会议;反宗教改革浪潮的开始
1706317422
1706317423
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
1706317424
1706317425
1605年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第一卷出版
1706317426
1706317427
1633年伽利略被迫放弃哥白尼学说
1706317428
1706317429
对人类历史研究者而言,我们开篇所接触的这个欧洲在某些重要方面均可被视为“现代的”。但在大众眼里,1500年的欧洲同21世纪的欧洲有着云泥之别。如果我们回到16世纪的话,会看到城镇和城市零星分布(这些城市空间在一些欧洲老城中依然清晰可辨),但那里的人们同21世纪的现代人有着千差万别。寿命超过50岁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接受天主教的创世学说;面对死和生,人们只能听天由命;大量人口目不识丁、食不果腹。人们终日为食宿操劳;大多数人因为年迈或迫于疾病,不得不依靠家人或教会的施舍度日。尽管好莱坞不遗余力地将中世纪呈现为一个丰富多彩、舒适安逸的时代,但整体而言,事实并非如此。虽然15世纪的建筑精致华美,手工制品精美绝伦,但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普遍充满危险和变数。
1706317430
1706317431
人们就该时期是否属于“现代”还存在分歧。部分史学家认为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欧洲才进入现代;有史学家提出“现代”欧洲始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还有一部分史学家主张欧洲是在20世纪初才真正进入“现代”的。15世纪末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被看作是“现代”历史的开端:例如,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首次起航探索新世界,1501年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1564)完成作品《大卫》(David),1485年英格兰玫瑰战争结束。这些事件被视为现代历史开端的标志,预示了社会世界新的发展。有关现代的另一观点则认为早在14世纪,而非16世纪,欧洲就已经呈现了标志着社会在思维和认知方式上向现代转变的某些重要特征。到1500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渡海抵达西印度群岛,“发现”“新大陆”,拓展了欧洲同世界其他地方的物理联系。与此同时,第一部旅行随笔问世[作者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本·白图泰[1](Abu Abdallah Muhammad Ibn Battutah)1304年出生于丹吉尔,作品名为《游记》(Travels),14世纪50年代问世]。该书表明早在16、17世纪的“探索时代”之前,文化之间的相互往来就已经摆脱了距离的限制。事实上,伊本·白图泰的世界广袤无垠,涵盖了孟加拉至北非大片地区,连接非洲东部部分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麓,贸易和伊斯兰教将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通常称马可·波罗(Marco Polo)为欧洲第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但伊本·白图泰是一位比波罗更坚毅的旅行家,尽管他是在波罗死后才踏上旅程的。对无数只是到访过邻村的人而言,即便他们知道,伊本·白图泰周游世界的事迹也只是遥远世界里的传奇而已。14世纪伟大的旅行家们将自己的旅行经历记录成书,但这一时期欧洲大部分人口都没有受过教育,这些叙事成为口口相传的故事。然而,在这一时期,对欧洲大部分人口而言,已知世界仍存在地域界线,但世界正在越变越小。
1706317432
1706317433
14世纪旅行家的例子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现代”始于14世纪的观点。历史时期的划分一直以来是一个复杂、棘手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把对个人经验重要性的认识看作是现代的一大特征的话,那么14世纪的欧洲就有大量事例可以证明“现代的”我们脱胎于这一时期。但这种判断将文化凌驾于医疗、科学和技术之上:出现以清晰可辨的“普通”人为题材的作品[乔叟(Chaucer)和但丁(Dante),二者均是14世纪诗人],主张宗教和政治民主[罗拉德派[2](the Lollards),约翰·威克利夫[3](John Wycliffe)的拥护者],完善或设立诸多著名的大学[位于科英布拉[4](Coimbra)、巴黎、牛津、剑桥和博洛尼亚[5](Bologna)],形成有关人类境况的人文主义乐观心理。但是我们同时还必须承认这个社会仍然没有摆脱大自然的束缚。事实上,1348—1349年的黑死病夺走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性命,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取决于每年收成的好坏。14世纪的“现代”人可能游走天下,挥毫畅书,抒发超越时空的情感,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界的威胁。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基督教界的统一这一方面,他们的世界不属于我们理解范畴内的“现代”。因此,虽然14世纪同我们的现代世界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本书还是将从16世纪初谈起。
[
上一页 ]
[ :1.7063173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