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32583e+09
1706325830
1706325831
1706325832
1706325833
1706325834 1940年6月18日,从圣母院的墙上搬下沙袋
1706325835
1706325836 但是巴黎在20年代的经济复苏只是一种假象。1929年美国的经济崩溃带来的影响直到1931年才在巴黎显现出来,这一年是巴黎经济命运走向黑暗的开始。30年代的经济滑坡是巴黎历史上一个不幸时期的开端,这一时期持续了20年,其中包括1931年至1939年八年最严重的衰退期和1939年至1945年六年的战争期,此期间由通敌卖国者组成的维希政权导致法国被德国占领和分割。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巴黎的重建工作才基本结束。但即便到那时,由于政局不稳,人们迟迟体会不到经济复苏带来的喜悦。20世纪中期的几十年中,巴黎人见到了该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动荡,这加剧了他们对过去“美好时代”的怀念,凸显了巴黎在艺术、文化、思想和纯粹逃避现实的生活乐趣方面,而不是在国际权力政治方面的优势地位。
1706325837
1706325838 画家费尔南·莱热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曾经这样描述巴黎:
1706325839
1706325840 1918年,和平即将来临,四年来,一直处于愤怒、紧张、迷茫状态的这个男人终于昂起了头,睁开了双眼,四处环顾,伸展着臂膀,找到了他生活的滋位:疯狂地跳舞,积极地思考,高声地呐喊,挺直胸膛大踏步地向前,去叫喊,去欢呼,去漂流四方。一次精神力量的爆发充满了整个世界。[391]
1706325841
1706325842 20年代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像巴黎一样疯狂,充满了精力,富有想象力和放纵。这座城市涌入了大批渴望移民的外国人。世界主义作家,有时也是色情文学作家的阿娜伊斯·尼恩曾经这样评价巴黎的生活:“我感觉好像尝到了乌托邦的果实,既柔软又光亮,既内容丰富又鲜艳夺目。”[392]首批在移民群体中突显出来的是北美洲人,他们利用有利的汇率和巴黎官方法规不健全的条件,在这个城市建起高档的小殖民地。美国夜总会明星约瑟芬·贝克的早期生涯是疯狂年代精神追求的见证。英语作家们,如欧内斯特·海明威、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热特吕德·斯坦因、詹姆斯·乔伊斯、让·里斯、伊迪丝·华顿和亨利·米勒则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向人们阐释了疯狂时代的精神追求。他们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许多人出没于蒙帕纳斯,尤其是位于现在巴黎第六区和第十四区的瓦文街与林荫大道交会处的一些具有浪漫传奇色彩的酒吧。这些地方不仅吸引了法国先锋文学的代表,而且吸引了高度异质化的艺术家团体。例如,“巴黎画派”中的画家和雕塑家当中很少有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他们中的明星有意大利人莫迪利亚尼、西班牙人格里斯和米罗、俄国人夏加尔、立陶宛人苏丁和利普希茨、德国人恩斯特、荷兰人凡·东根、波兰人基斯林、罗马尼亚人布朗库西、美国人考尔德和日本人藤田嗣治。这些人因蒙帕纳斯一带低廉的租金和合适的工作空间而被吸引到这里来。这也是他们的前辈被吸引到蒙马特的原因——在蒙马特被犯罪分子当作贩毒和嫖娼的场所之前。正像作家约瑟夫·凯塞尔所说,现在,那里成为美国醉鬼、黑人萨克斯手和阿根廷探戈舞蹈演员们经常光顾的地方。[393]蒙帕纳斯与拉丁区一起,也成为生动的爵士乐演奏中心,巡回演出的艺术家及战后在这里逗留的美国兵为这里增添了活力。一位居民说:“那里洋溢着汽油、咖啡、酒精、汗渍、香水、野心、烟草、小便、轻浮、火药和性的味道。”[394]很多巴黎人也都发现那里是个极具诱惑力的地方。
1706325843
1706325844
1706325845
1706325846
1706325847 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 [:1706323128]
1706325848 巴黎传:法兰西的缩影 一、约瑟芬·贝克
1706325849
1706325850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巴黎人第一次有了对美国黑人进行系统了解的机会。18世纪法国的繁荣是建立在西印度群岛甘蔗种植园内的奴隶制度基础之上的。但与18世纪的英国相比,当时的法国很少有奴隶出现。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经在1794年废除法属殖民地的奴隶制度,不过,拿破仑时期又恢复了。尽管19世纪的法国称得上是废奴主义的先驱,然而法国人却与黑人接触甚少。1917年之后美国兵的到来使巴黎人及游客们大开眼界。大约有16万美国黑人在法国服兵役,许多人认为这是一次令人振奋的经历。一个美国大兵给家里写信时这样讽刺道:“这里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气息,是我们黑人在热爱自由和民主的美国永远体会不到的。”
1706325851
1706325852
1706325853
1706325854 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的来访者发现法国人对种族的态度并不像法国共和主义宣称的那样完美。但在战争期间及战后,他们确实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实际上,一些黑人演员在法国很有声望,而在家乡却默默无闻。从战争的最后几年开始,巴黎人对爵士乐的狂热为这些人的声名鹊起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蒙马特、蒙帕纳斯和拉丁区那些著名的娱乐场所。例如,单簧管演奏家西德尼·贝彻就是因为那里盛行爵士乐才在20年代来到法国的,他不久便成为法国爵士乐坛上的主要人物,而他在美国本土的音乐史上却名不见经传。贝彻的朋友约瑟芬·贝克在20世纪20年代的境遇与他十分相近。不仅因为她在法国的早期舞蹈生涯,也因为她出色的自我宣传和公关,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抵抗运动中的出色表现,约瑟芬·贝克在1975年去世时几乎成为法国的民族偶像。
1706325855
1706325856 约瑟芬·贝克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度过了她悲惨的、贫困的童年。1917年,她目击了一场种族骚乱;这次骚乱导致几十人死亡。1925年,还是个少女的约瑟芬随着名为“黑人歌舞团”的团体横渡大西洋来到巴黎香榭丽舍大剧院演出,结果她轰动了整个城市,收到上千人的求婚以及其他方面的邀请。使她名声大振的是她俏皮的歌唱和极具诱惑力的半裸的异国舞蹈,其中最著名的是穿着香蕉缝制的性感窄条布在黑暗的镜子前独舞。她的演出形式和她精力旺盛的私生活恰巧与战后法国妇女要求自由和独立的思想相吻合。她还明目张胆地玩弄种族观念。一位观众赞扬说:“她给已经乏味的西方文明展台带来了丛林的气息、自然的力量和美感。”正如纽约记者珍妮特·福兰纳所指出的,现在“黑”是一种美。动词bakerfixer进入了法语,表示按照约瑟芬·贝克的风格把头发梳得光滑。
1706325857
1706325858 在20世纪30年代,黑人舞蹈和音乐在巴黎继续流行。1933年,路易·阿姆斯特朗来到巴黎。次年,艾灵顿公爵也来到这里。贝克将她所展示的原始主义的质朴形象与能够长期被人喜欢的法国形象融合在一起,巩固了自己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她的法语也很棒。1931年,她唱了一首著名的歌曲,歌词的大意是:
1706325859
1706325860 我有两个挚爱
1706325861
1706325862 我的祖国和巴黎
1706325863
1706325864 巴黎永恒
1706325865
1706325866 那是我美丽的梦
1706325867
1706325868 她那沁人肺腑、节奏鲜明的歌声勾起了人们对古老巴黎深深的怀旧情结,这是许多歌手(如莫里斯·谢瓦利埃和吕西安娜·布瓦耶)曾经探索过的方式。贝克的歌词可能会让人回忆起“被哥萨克和黑人占据前”的“法国的蒙马特”,但是那时,贝克已经成为一名巴黎荣誉市民。贝克在1931年的殖民地博览会期间非常受欢迎,讽刺性报纸《鸭鸣报》甚至揶揄说,说她将被加冕为“殖民地女王”。
1706325869
1706325870 继西德尼·贝彻和约瑟芬·贝克成功之后,其他一些美国黑人也受到了巴黎人的关注。其中包括许多音乐家、电影演员和舞蹈演员,以及詹姆斯·鲍德温、理查德·赖特和谢斯特·希姆斯等二战之后的作家。这些有名望的人物获得如此的待遇并不意味着所有来自外族的人都能够有此运气。
1706325871
1706325872 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吸引许多艺术家和作家来到巴黎,这种现象在战争中间就已经出现,1925年装饰艺术博览会期间更是强调了这一点。本次展览的主题是将装饰艺术推广为一种国际化的新时尚,似乎比1900年博览会更热衷于强调巴黎的消费主义特征而不是任何技术或科学成就。巴黎被诠释为一个能够产生很多消费主义幻想的梦想机器。大型商场和高级时装店提供的赞助确保展会达到商业化的目的。夜间,埃菲尔铁塔灯光明亮,照耀在雪铁龙汽车的宣传广告上。战后妇女的短发型和露出脚踝的紧身长裙不久就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不久又令人兴奋地出现短裙和裸露的膝盖。19世纪的伟大博览会突出了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而1925年的展会沿袭了1900年的风尚,展现了艺术与消费文化在奢侈品行业更高层次的融合,把目标集中于女性消费者。最受欢迎的工业产品是坐浴盆。[395]
1706325873
1706325874 以往各届巴黎博览会的举办将这座城市推向了现代的顶峰,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展会则很少直接展示其现代性。1931年在当今巴黎第十二区万塞讷附近的多雷门举办的殖民地博览会吸引了大约800万参观者。此次博览会试图给人以法国文明的使命正在变得更加庄重的印象,因此不允许肚皮舞在博览会上演出,组织者也认为展会相当成功。但是这次展会无力再现已有的辉煌,而且很明显,没有博得一致好评。共产党和超现实主义者举办了与之相对应的展会,突出展示了法国殖民主义的阴暗面。1937年的展会也明显地偏离了标准。虽然有左翼人民阵线政府的全力支持,但主要建筑工程和展示台的安装由于劳工纷争而受阻。以前的展会开幕都被视为神圣的事件,主要目的是要吸引外国的显贵们和世界新闻媒体。1937年博览会的开幕式却是一个极大的失败,参观者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在一个仍然像是建筑场地的地方转了转。人们谈论的焦点也不是巴黎的伟大,而是保存在国家展览馆的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该画表现了西班牙共和国为抵抗佛朗哥的压迫而进行的斗争。另一个谈论的焦点则是纳粹德国与苏联在主会场上的争锋,前者以德国鹰为标志,后者则由代表着劳动人民的雕塑组成。这两个国家试图超越对方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与巴黎精神倡导的和谐世界背道而驰,预示着30年代后期这座城市将被笼罩在威胁性的国际竞争的阴影之下。
1706325875
1706325876 如果说1918年后的各届巴黎国际博览会不再展示巴黎的伟大,那么它们确实像之前历届一样,为巴黎成为世界历史的记忆之场做出了贡献,特别是为建筑环境增添了引人注目的色彩。1931年的博览会让人们见识了位于多雷门的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也就是现在的非洲博物馆和海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见证了万塞讷动物园的现代化改造。1937年的博览会改在特罗卡德罗宫举行。这里是为1878年博览会而建造的,位于夏乐宫旁边,与埃菲尔铁塔隔塞纳河相望,现在这里建立了海事博物馆、法国古迹博物馆和人类博物馆,为人类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地相连接的现在巴黎第十六区的威尔逊总统大道上还有新的东京当代艺术馆,即现代艺术博物馆,而大艺术宫则被改建成发现宫,一座科学博物馆。
1706325877
1706325878 新的博物馆建设浪潮突出了一个日益明显的事实:巴黎拥有的一系列非凡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是其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巴黎城市博物馆和展览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制度时期,19世纪后半期又增加了大批展馆。例如,1880年建立的卡纳瓦雷博物馆和1898年建立的巴黎历史图书馆就是巴黎历史的见证。但是直到20世纪初期,在巴黎继续保持自己世界艺术之都地位的情况下,它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化美誉。除了30年代的一些与博览会有关的建筑外,大多数主要的国家机构也开始向游客提供他们的收藏品。例如:1909年建立的警察博物馆、1920年建立的航空博物馆、1925年建立的荣誉勋章博物馆、1934年建立的公共救济事业博物馆和1946年建立的邮政事业博物馆等。有些博物馆专门为展出某艺术家的遗作而举办。例如,1903年举办的古斯塔夫·莫罗作品展、1919年举办的罗丹作品展和1934年在马蒙丹巴黎市立博物馆举办的莫奈作品展。还有些博物馆的展出具有慈善性质。例如,1913年举办的雅克马特·安德烈作品展、1929年举办的科纳克·雅伊作品展和1937年举办的尼西姆·卡蒙多作品展。到了20世纪中期,巴黎已经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艺术和文化遗产之都。
1706325879
[ 上一页 ]  [ :1.706325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