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347485e+09
1706347485
1706347486 性别问题在《同志之谊》的刊头以不同方式再现。起初,刊头是一条狭窄水平带,由重叠的人字形标志分成三块。最大的中间那块画了一个年轻男士,背着帆布背包,一只手拿着手杖,面对着手拿一小枝橡树叶的年轻女子。男士的视线越过女子,女子则直视着我们。他们的右臂伸向对方,两手紧握成兄弟般“同志”的姿势。他们身后矗立着一棵树,几乎填满画面,两边各有远山、悬崖和大海。左右的两块中各有一棵小橡树苗,其中一棵的根部由书本支撑着,另一棵则环绕着鲜花,花丛中是一个帆布背包,带扣上印有首字母CHA。设计没有署名。
1706347487
1706347488 到了1924年,刊头放大,画面也变了。两个年轻男士和一个年轻女子坐在青草茂盛的小山上俯瞰大海,一本书放在女子身旁。另一个女子披着一件斗篷,站在这群人后面,也在眺望着大海。唯一可见的鞋子是步行鞋而不是靴子。在小山丘上有一棵孤零零的松树。背景的一边是群山,另一边是海崖和海滩。在下方,像是给他们休息的地方衬底,是刊物标题《同志之谊》,两侧画着帆布背包和敞开的书本。[128]
1706347489
1706347490 到了1932年,全幅的封面替代了窄幅的刊头。前景是一棵巨大的橡树,枝干延伸到海岛之外,中景的一侧是一个衰败的城堡,另一侧是有着尖塔教堂的村庄。群山构成背景。群鸟从城堡的要塞和村庄飞起,围绕着橡树飞翔。树的上方是弧形的《同志之谊》字样,而树中飘出一个束带,上面写着“合作假日协会杂志”,这些在橡树中部形成了一个心形图案,其中穿插着CHA几个字母。CHA组织的要旨就是融合同志之谊和国家之爱。
1706347491
1706347492 在英国历史上橡树一直具有象征意义(托马斯1983)。前前后后,国王和叛乱者都挪用过橡树的象征,表达不同的政治观点。至于海洋,它在刊头所占空间不断扩大。在1911年版式中它处于次要位置,而在1932年版式中则占据了主要位置,意义显然非常重要,这表达了与CHA政治观念不相符的岛国褊狭状态。CHA是国际联盟的一个成员机构,它从自己下辖的各个分支机构收集签名,提交给1932年2月的日内瓦裁军会议(《同志之谊》23卷,1931年12月,“世界裁军”,2:5)。它长期通过内刊宣传自己的理念:“CHA的部分工作就是帮助推进国际运动”,为了这个目的,协会呼吁人们学习法语或德语以便在出国旅行时能够与“同伴”交流(《同志之谊》5卷,1911年9月,“CHA”,1:3)。到1913年,CHA已经有42个假日中心,其中5个在爱尔兰,5个在欧洲大陆(泰勒1997)。
1706347493
1706347494 一战期间,《同志之谊》似乎幸运地摆脱了过激好战的爱国主义的影响,即使它呼吁自己的成员机构接纳比利时难民。[129]杂志刊登了在部队服役的CHA成员的信件,可想而知,也包括对他们在国外行军时所见风景的描述。驻扎在印度的阿尔伯特王子团的一个列兵H.H.格兰杰在写于1914节礼日[130]的一封信中证实了华兹华斯的观点,即湖区能以某种方式被眼睛领悟,那是雄伟的阿尔卑斯山所不能的。列兵格兰杰的信(部分)这样写道:
1706347495
1706347496 我们三个……攀上了印度南部最高峰,尼尔格里的多达贝塔山。山峰海拔高达九千英尺……尽管多达贝塔非常高,视野开阔,景色壮丽,但我仍然认为它远远不及我们那些低矮得多的山峦气势夺人。这座山呈大约海拔两千英尺高的阶地逐级抬升,阶地之间彼此掩映,使你无法尽情欣赏到山的主峰和它的气势。
1706347497
1706347498 (《同志之谊》14卷,1915年10月,“书信”,1:14)
1706347499
1706347500 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对湖区神话般的想象,部分来自早期山地徒步和攀岩的同好们。他们在写到这些野外活动时,都把自己当成中心人物——尽管世世代代的牧羊人和当地人早已徒步过山地,攀登过岩石。的确,休闲活动历史是基于“新生事物由上层社会发起而逐渐传播到下层社会这一假设”来书写的(坎宁安1980:10)。早些时候,人们把湖区如画风景与阿尔卑斯山联系起来,后来又通过地貌特征的比照来确认二者的联系——比如莱斯利·史蒂芬斯就求证于冬天或早春的湖区景色,因为这时湖区冰雪覆盖,几近阿尔卑斯的情状。[131]自19世纪中期以来,颇有难度的攀岩运动已经流行开来,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
1706347501
1706347502 湖区的岩崖和主峰前的拱壁被大多数专业攀岩者系统性地突击。阿尔卑斯山区几乎所有的高峰全被征服,这就意味着登山同好者越来越转向攀岩运动,与单纯而简单的登山活动截然不同。
1706347503
1706347504 (里福布尔1977:249)
1706347505
1706347506 这样,登山家开发出湖区一些著名的岩峰。攀岩者拍摄的照片被制成明信片和幻灯,当作攀岩书籍的插图,从而使湖区更加出名(克雷格1992;里福布尔1977;米尔纳1986)。
1706347507
1706347508 在帝国和开发时期,湖区的攀登活动满足了“竭尽体力极限的欲望……这[给人以]征服的快乐,而不会给被征服的对象带来不幸”(米尔纳1986:109;转引自科卢克1900)。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想登山,于是一个新的登山俱乐部在1898年成立,和阿尔卑斯俱乐部一样,这个登山俱乐部也只接受有专业和大学背景的会员。1907年,英国湖区山地和攀岩俱乐部成立,会员资格放宽,接受工人阶级入会,他们可以骑自行车从附近城镇赶到湖区参加活动。与阿尔卑斯俱乐部不同的是,这个俱乐部接纳“女士”,她们不仅具备入会资格而且还有优惠折扣。
1706347509
1706347510 在一次关于湖区山地徒步和攀岩的讲解中,阶级问题跳了出来——讲解是1984年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举办的专题讨论会的一部分。这个讨论会与题为“发现湖区”(默多克1984)的展览合办,期间正在酝酿湖区国家公园入选世界遗产的事宜(提名后来遭到否决)。[132]正如讲解中的例子所显示那样,阶级、自上而下传播、命名和言论压制交织在一起。
1706347511
1706347512 沃特·帕里·哈思科特·史密斯开始他的一系列精彩的登山活动。他当时21岁,偶然地选择了沃斯代尔黑德(Wasdale Head)作为剑桥的两个阅读小组的登山基地。他本人原是伊顿公学的学生,就读于剑桥,后来当了律师,他的背景与阿尔卑斯俱乐部其他人一样……
1706347513
1706347514 1888年,塞西尔·斯林思比,一个约克郡商人和阿尔卑斯俱乐部会员……告诫其他的会员“不要在我们自己的山地被外来者打败……在我们征服海外时,不要忽略湖区”。
1706347515
1706347516 另一个先驱是诺曼·科里教授,一名出色的科学家……1892年他领队第一次攀登斯可斐峰(Scafell)的莫斯峡谷。
1706347517
1706347518 伯肯黑德的律师戈弗雷·索里是第一个从更险峻更裸露的路线登山的人,1892年他登上了大盖布尔鹰巢山脊。
1706347519
1706347520 1890年,一颗新星升起,也许是最伟大的一颗,欧文·格里恩·琼斯,威尔士人,但出生在伦敦。一名年仅23岁的教师……(着重号为后加)
1706347521
1706347522 1914年,湖区在英国登山地区中首屈一指,此时一个曼彻斯特的年轻人首次登上了斯可斐峰的中心拱壁石柱。此后20年中这都是本国难度最大的攀登。
1706347523
1706347524 (米尔纳1986:106—112)
1706347525
1706347526 在一一列举出来的登山精英的名字、教育背景和职业之后,出现了一个曼彻斯特的年轻人,他的成就人所共知,但本人的名字却隐而不彰。实际上,他就是西格弗里德·W.黑尔福德,1915年12月在战壕中阵亡。
1706347527
170634752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国家战斗过的工人阶级要求进入乡村。[133]便宜的火车票价和自行车俱乐部的增加,使得成群的年轻工人和中产阶级人士出发来到开阔的乡村。人们对无年长妇女陪伴的少女的活动和衣着态度不再那么严厉,这也促进了外出漫游。然而,一些妇女仍然感觉裙子下面还要穿上长及膝盖的短裤太碍事:行走路上,当最后一所村庄抛在身后时,她们脱下裙子塞进帆布背包里。来自北部工业地区的工人曾接受过峰区登山训练,他们可以在周末骑着分期付款购买的摩托车,花费不多而又快捷地抵达湖区。[134]在那儿他们开辟了新的登山路线,使这项运动显示出激进的工人阶级色彩,特别是在他们穿着袜子或赤脚登山时(库克1974;希尔1980;泰勒1997)。
1706347529
1706347530 登山者的鞋子千奇百怪,从昂贵的登山靴到“国产的”仿版,钉有平头钉的靴子。登山靴的鞋缘钉着软铁钉,要在阿尔卑斯山区加穆尼克斯谷等地方买,而便宜的胶底鞋(橡胶鞋底的帆布鞋)每个人都能买得起:
1706347531
1706347532 在斯可斐峰……我们发现橡胶底鞋子真不错——没有一次滑跤。我们常常看到岩石上有平头钉靴子的划痕,有半码长,而穿橡胶鞋却从来不滑脚。
1706347533
1706347534 (史密斯c.1922n.p.)[135]
[ 上一页 ]  [ :1.7063474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