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37068e+09
1706370680
1706370681 当然,法国并非唯一一个付出这些代价的国家。即使英国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与俄国人作战,它能否负担得起军队的开支和补给就是另一回事了。4月30日,张伯伦提出了他的预算。当战争费用的问题还在继续时,和平重建费用的问题开始了。鉴于1918~1919年的赤字为16.9028亿英镑,因此政府不会削减税收。即使不需要负担和装备庞大的军队,政府预计1919~1920年的赤字仍会维持在2.3381亿英镑。啤酒税和烈酒税有所增加,遗产税也有所提高,遗产税的最高税率甚至达到了40%,导致更多古已有之的土地所有权遭到分割。1919年6月,政府通过一项新的胜利贷款筹集到了2.5亿英镑,但情况仍然很危险。
1706370682
1706370683 6月21日,也就是在凡尔赛宫采取最后行动前的一周,根据海军少将路德维克·冯·罗伊特(Ludwig von Reuter)的命令,德国公海舰队在斯卡帕湾集体自沉。冯·罗伊特是一名指挥被俘船舰的军官。自沉事件违反了停战协定,严格地讲,这是一种战争行为。协约国宣布,冯·罗伊特将被送上军事法庭。法国人很生气,因为他们想要一些船舰;英国人则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希望避免一场关于如何分配船舰的争吵。朗告诉下院,由于船舰只是被扣押,而没有投降,海军部无法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它们自沉。如果在船上安排守卫军——据朗报告,有70多艘船不是自沉,就是搁浅——那么这将违反停战协定的条款。凡尔赛和会对将协约国的哪些损失增加到赔款中进行了讨论,它坚定了协约国不经谈判就强制执行其条款的决心。
1706370684
1706370685 韦伯夫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住在乡下,和许多左翼人士一样,在劳合·乔治操纵大选后,他们仍在舔舐自己的伤口。在听到德国船舰自沉的消息时,韦伯夫人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都对和约感到厌恶,因此不再讨论它,人们试图把它作为不洁之物从自己的头脑中驱逐出去,当世界再一次恢复理智时,人们一致同意清除这种不洁之物。”[129]她继续说道:“在协约国为这次胜利感到后悔之前,除了击沉自己的舰队外,德国还将击沉其他东西,例如资本主义制度。德国人可以和西方文明玩一场精彩的游戏,只要他们愿意玩,只要他们有创新精神和坚持到底的集体决心。”
1706370686
1706370687 1919年6月28日,也就是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后的第五年,在签署凡尔赛和约之前,劳合·乔治在巴黎召开了一次午餐会议。他召集了劳和罗伯特·塞西尔勋爵等主要的联盟伙伴,以及他在唐宁街和花园别馆的最亲密的同盟者弗朗西丝·史蒂文森、菲利普·科尔、威廉·萨瑟兰爵士(他已经获封爵士)、J. T.戴维斯和劳的得力助手戴维森,还有他的女儿梅根。午餐后,这一行人驱车前往凡尔赛宫,戴维森回忆说:“在通往宫殿的最后四分之一英里处,两侧并排站立着法国骑兵,他们头戴钢盔,身穿蓝色野战制服。”[130]当贵宾们到达入口处时,仪仗队举起武器致意;他们走上楼梯,旁边站着共和国卫队,他们的制服和滑铁卢战役时的制服一模一样,“蓝色的布,红色的饰面,白色的鹿皮裤,以及漂亮的带马鬃羽毛的银色头盔,每个人都拿着出鞘的军刀,一动不动地站着。这幅画面非常有艺术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轮到匈人上楼的时候,他们也一定会这样想。”[131]
1706370688
1706370689 这个场景的其他方面就没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了。劳合·乔治和劳不得不挤过人群,来到镜厅。三点钟,德国人走了进来,向克列孟梭鞠了一个躬,在法国领导人讲话之后,他们签署了条约。然后,劳合·乔治给国王写了一封亲笔信。这则消息被电传到伦敦:从傍晚开始,人群就聚集在白金汉宫外。晚上6点刚过,国王、王后和他们的孩子们走到中央阳台上,向“表现出极大忠诚的民众”表示感谢,这场演讲持续了40分钟,同时鸣放了101响礼炮。[132]
1706370690
1706370691 劳和戴维森前去机场,以便飞往伦敦。戴维森穿过“欢呼的人群”进入白金汉宫,并把信交给国王。[133]9点15分,国王刚吃完晚餐。他接过信,上面写着:
1706370692
1706370693 劳合·乔治先生秉承对陛下的谦卑职责,荣幸地宣布,今天下午,刚刚在镜厅签署了和约,结束了大英帝国与德意志帝国长达四年多漫长、可怕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1706370694
1706370695 他希望代表帝国的所有全权代表向国王陛下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签署了和约,这标志着这场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的可怕斗争胜利结束了,在这场斗争中,来自帝国各地的国王陛下的臣民发挥了重要作用。
1706370696
1706370697 国王身穿海军元帅的制服,聆听戴维森汇报凡尔赛宫签约仪式的场景,并从阳台上与他的人民互致敬意——估计外面有10万人。“上帝保佑”,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个亲爱的古老国家很快就会安定下来,团结前进”。[134]
1706370698
1706370699 [1] Russell:The Autobiography of Bertrand Russell (George Allen & Unwin,3 vols,1967-69).,II,p.39.
1706370700
1706370701 [2] Stevenson I:With Our Backs to the Wall:Victory and Defeat in 1918,by David Stevenson (Allen Lane,2011).,pp.447-48.
1706370702
1706370703 [3] DeGroot II:Back in Blighty:The British at Home in World War I,by Gerard DeGroot (Vintage Books,2014).,p.337.
1706370704
1706370705 [4] 检索自:http://www.bbc. co.uk/history/british/britain_wwone/women_employment_01.shtml。
1706370706
1706370707 [5] S&W:Public Schools and the Great War:The Generation Lost,by Anthony Seldon and David Walsh (Pen & Sword,2013).,p.1.
1706370708
1706370709 [6] 检索自:http://www.longlongtrail.co.uk/army/some-british-army-statistics-of-the-great-war/。
1706370710
1706370711 [7] Jeffery:Ireland and the Great War,by Keith Jeffe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5.
1706370712
1706370713 [8] E&H:All Quiet on the Home Front:An Oral History of Life in Britain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by Richard Van Emden and Steve Humphries (Headline,2003).,p.100.
1706370714
1706370715 [9] Taylor I:English History 1914-1945,by A. J. P Taylo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p.121.
1706370716
1706370717 [10] 检索自:englishemigrationtocanada. blogspot.com。
1706370718
1706370719 [11] 检索自:englishemigrationtocanada. blogspot.com。
1706370720
1706370721 [12]The Times,16 May 1919,p.13.
1706370722
1706370723 [13] Asquith,MR:Memories and Reflections,1852-1927,by the Earl of Oxford and Asquith KG (Cassell,2 vols,1928).,II,pp.173-74.
1706370724
1706370725 [14]The Times,16 May 1919,p.13.
1706370726
1706370727 [15] Hansard,Vol.85 cols 981-82.
1706370728
1706370729 [16] Haig:The Private Papers of Douglas Haig,1914-1919,edited by Robert Blake (Eyre & Spottiswoode,1952).,p.344.
[ 上一页 ]  [ :1.706370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