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391344e+09
1706391344
1706391345 这是基督徒岛民为了自己方便而采纳的伊斯兰做派,并且得到了土耳其官员的准许以及乡下牧师的容忍29。
1706391346
1706391347 撇开这种特定的制度不谈,在奥斯曼统治期间,巴尔干半岛上的穆斯林男人和基督徒女人一直有互通婚姻:结果许多穆斯林的母亲是基督徒,因此私下很熟悉母亲的宗教,有时还心向往之。塞尔维亚的专制君主乔治·布兰科维奇于1435年将女儿玛拉嫁给苏丹穆拉德二世,大概是想获得后者的青睐,可惜没有成功。阿尼纳的阿里·帕夏有个信基督教的希腊妻子,他曾因替她盖了间小礼拜堂而出名。后来,阿尔巴尼亚出生的奥斯曼官员伊斯梅尔·凯末尔·贝想娶一名希腊妇女,为了克服她继母的阻挠,在她的同意下将她诱拐走。在精英阶层之下,也有无数基督徒与穆斯林发生关系的例子。30
1706391348
1706391349 改变信仰为陷在不愉快婚姻的基督徒妇女提供了特别的好处。借着改信伊斯兰教,她们的婚姻便自动无效,除非她们的配偶也改信。这有个特别的模式。一个伊斯兰教教会法庭(或卡迪法庭)听人陈述:“卡蔻(Cako)当着穆斯林的面表示信奉伊斯兰教,并且取名为法玛(Farma)。她丈夫也有机会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他婉拒了。”在另一个类似的例子中,阿布杜拉的女儿法玛(Farma bint Abdullah)登记她改信伊斯兰教,据称“我的丈夫、曼诺雅的儿子杨诺(Yanno bin Manolya)受邀信奉伊斯兰教,但他并没有成为穆斯林”。他承认他不再拥有法玛。引人注意的是,只要有任何一点背教的蛛丝马迹,穆斯林的婚姻关系就会受到影响。18世纪伊斯兰法律概要便提及:
1706391350
1706391351 问:齐德(Zeyd)和他的妻子辛德(Hind)去上教堂,并赞成异教徒的某些行为。齐德和辛德必须重新入教和重新结婚吗?
1706391352
1706391353 答:是的。31
1706391354
1706391355 美国的政治学家亨廷顿于1993年一篇文章中表示,他在波斯尼亚战争中看到一场“文明的冲突”,并且认为巴尔干半岛位于这场冲突的一条全球断层线上。不论以这种方式来看巴尔干的未来有哪些优点,很明显,它并无法解释过去。奥斯曼政府及其宗教领袖在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之间划下明确的区别,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区别并没有那么显著。在这个欧亚权力均衡的游离区域中,许多潜在的摩擦——不论是固有的或由外人带进来的——都被当地共有的风俗减弱或消除掉了。
1706391356
1706391357 随时间演进的风俗提供了超越宗教的安全和保险。在兄弟结拜的仪式中,来自不同家族、甚至不同宗教的年轻人会宣誓忠于彼此。在利夫诺的边界地区——也就是威尼斯、哈布斯堡和奥斯曼的权力冲突的地方——流传着一篇土耳其人对17世纪中叶一场战争的记载,当时许多基督徒在战后成了阶下囚。当胜利的帕夏依习惯下令处决他的战俘时,他手下一个士兵求他饶过一名战俘的命。帕夏问原因,该士兵解释:“作战时,我让这个异教徒接受我的宗教,我也接受了他的。我们互称兄弟。如果您将他处死,他就会带着我的宗教上天堂,那对可怜的我来说,真是情何以堪。”这位被弄糊涂的帕夏请教其他部队的意见,他们为他澄清了这项习俗:
1706391358
1706391359 若我们的一位在前线的辅助兵被异教徒俘虏,当他们一起吃饭、饮酒时,某位异教徒也许会发誓将他救出牢笼;而这位穆斯林辅助兵也会承诺,若对方被我们俘虏,会将他自土耳其人手中拯救出来。他们立了个约,说:“你的宗教就是我的宗教,我的宗教就是你的宗教。”他们互舔对方的血,异教徒和穆斯林便成了“同一宗教的弟兄”……当然,在穆斯林或异教徒的经书中都找不到相关记载。但这种异端之说在前线地区非常普遍。
1706391360
1706391361 感到厌恶的帕夏于是将两人(士兵与俘虏)都放了。32
1706391362
1706391363 三大一神教信仰的界线变得模糊,是17—18世纪巴尔干成长最快速的一项宗教运动的特色之一。此宗教运动即是伊斯兰神秘主义派别“贝克塔西教”。贝克塔西教义与逊尼派伊斯兰教相反,主张“圣徒属于全世界”。19世纪晚期一本小册子记载:“贝克塔西教信奉天父,信奉真圣徒如穆罕默德·阿里、卡迪杰、法蒂玛、哈山和胡珊……他们也信奉所有古代和现代的圣徒,因为他们信奉善、崇拜善。他们这些信奉与爱戴令他们也信摩西、米利暗姆、耶稣及其仆人。”贝克塔西教徒改建基督教圣徒的圣殿,依自己的圣徒之名来重新为它们命名;基督徒也前往贝克塔西教徒建立的圣殿,当作他们自己圣徒的圣殿。在这样的环境里,宗教界线很轻易地消失。一位英国旅人在一间贝克塔西圣殿问神职人员:“我以为你们这里全是穆斯林。”他们告诉她:“我们是啊。但我们也庆祝圣乔治日。”许多世纪以来,贝克塔西教和奥斯曼宫廷中改信伊斯兰教的奴隶颇有关联,随着该帝国的拓展而传遍东南欧,流行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大部分地方,即使在当代,它在那里仍根深蒂固。33
1706391364
1706391365 由宗教来看,阿尔巴尼亚或许是个特别的案例。一位显贵告诉伊迪丝·杜韩:“我们阿尔巴尼亚人有很独特的观念。我们信奉任何让我们自由持枪的宗教。因此,我们绝大多数是穆斯林。”19世纪的许多人都很熟悉“阿尔巴尼亚人对待宗教的轻松方式”,为了“真正的信仰”而脱离“异教的无知世界”在现代人眼里是很重要或突然的举动,但对奥斯曼世界里很多人而言却非如此。现代人提到改信,总会唤起叛教、苦恼以及背叛个人和民族的形象。投入新的宗教通常是将新信仰添入旧信仰,而不是放弃旧的、只拥抱新的。的确,改信者时常留下旧的宗教仪式和习惯,只是必须保密,以免别人怀疑他们对伊斯兰教的爱慕不是真心诚意(他们仍在复活节涂红蛋),而由犹太教改信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土耳其语称为Donmeh)据说仍在家里偷偷维持旧的宗教仪式。34
1706391366
1706391367 保密也见于取双名的风俗——苏莱曼(Suleiman)变成了康斯坦丁(Constantine),侯赛因(Hussein)变成了乔吉(Giorgi)。双名可以让人周旋于官方的敏感类别之间,也可以用来隐藏真正的姓名。阿尔巴尼亚的方济会修士遇到受监护者坚持不用基督教教名、要用穆斯林假名自称时,都感到惊恐莫名,但他们也劝不了这么做的年轻人放弃用假名。年轻人强烈地为自己辩护:为了防止女巫对人施咒,还有什么方法比隐藏真名更好呢?不论是对付巫术、包税者,或威尼斯宗教法庭的调查官员,多重姓名都是弱者抵抗强者、个人抵抗宗教和世俗强权的一大武器。因此,透露自己的真名真姓就表明了此人决定在面对强权时仍坚持做自己。圣伊莱亚斯的生平里有一段他在殉道前的重要对话。据说这位圣徒因为想逃避重税而改信伊斯兰教。别人问他:“你难道不是穆斯塔法·阿都瑞斯吗?”他回答:“是,那是我。但我并非穆斯塔法,而是伊莱亚斯,东正教基督徒。”35
1706391368
1706391369 * * *
1706391370
1706391371 不过,宗教之间的界线并非能完全渗透,共存也不表示容忍。19世纪晚期,主流宗教的信徒便时常在日常言论中轻蔑“异教徒狗辈”。旅人们对各式各样的侮辱词汇都印象深刻。
1706391372
1706391373 基督徒则无法随便抱怨。他们许多教堂都改成清真寺,显示了他们是二等身份。他们很少获准兴建新的教堂,有穆斯林居住的地区尤其如此:在那样的地区,他们不能敲钟,只能用响板击打木板来召唤信徒。一位从黎凡特返回的法国旅人在1836年提到:“在塞尔维亚,基督教完全没有在黎凡特那样的限制。我们听到长久以来未曾听到的钟声,又惊又喜。”但敲钟有时也被认为是挑衅性的“不信神”的行为而遭到禁止。36
1706391374
1706391375 在乡下,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的差别不是什么禁忌。两个社群毗邻而居,他们日常的互动也不总是剑拔弩张。一位保加利亚人回想起他19世纪70年代的生活:
1706391376
1706391377 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相处甚欢。与土耳其人住家为邻的保加利亚村妇,和土耳其妇女密切愉快地来往。保加利亚小孩把土耳其小孩当成玩伴玩在一起。土耳其妇女和儿童的保加利亚语都说得不错,保加利亚成人像他们的孩子一样努力学土耳其语,结果形成了一种混种的土话。在保加利亚人家里工作的土耳其人都被视为亲近的朋友……我们很习惯土耳其人。当然,我们保加利亚人过自己的生活,我们有自己的服装、自己的习俗并坚守自己的信仰;他们有另一种生活方式,有不同的习俗和服饰,他们的信仰也不同。但我们习以为常、各得其所。37
1706391378
1706391379 在城市里,穆斯林人多势众,人们互动的模式就很不一样。非穆斯林总是被谣言所扰,被描述成盲目信仰和暴行者。在19世纪早期之前,君士坦丁堡对非穆斯林一直都是危险的地方,在伊斯兰斋月[19],谨慎的非穆斯林会避开街道。17世纪和18世纪时,土耳其禁卫军常常攻击基督徒和犹太人而能安然无事。禁卫军被取缔后,这种威胁减退了,现代化带来了共享的中产阶级文化,这种文化再度超越了宗教的界线。都市的聚落形态首次是以阶级而不是以宗教为基础。在自由化的坦吉马改革[20]之前,富裕的基督徒常故意把房子外表弄得不吸引人,到了19世纪后几十年内才愈来愈宏伟豪华。在萨洛尼卡的工会、行会和中产阶级俱乐部里,都同时有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的足迹。阶级区别或许不曾消除宗教的类别,但创造出了另一种合作和利益关系。
1706391380
1706391381 其实,如果帝国更稳定,这种合作关系可能早已形成。社群之间的关系跟时间和空间都有关。信奉天主教的奥地利和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兴起后,为奥斯曼内部各宗教带来了新的紧张关系。东正教与天主教会的关系自18世纪中叶起显著地恶化,在那之前,它们其实有很真诚、密切的合作。到了19世纪,希腊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运动更让奥斯曼帝国对于东正教的态度有所动摇。于是,这段帝国宪法表面上趋向自由主义的时期,也是穆斯林感受基督教敌意而日益不安之时。数十万激愤的鞑靼和索卡西亚[21]的难民,在俄罗斯朝黑海挺进途中逃亡,抵达奥斯曼的国土,并在多布罗加[22]和保加利亚定居下来。
1706391382
1706391383 在阿布杜·哈米德自1876年起的统治时期内,奥斯曼开始反抗西方国家干预帝国事务。1876年制定的宪法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民间与官方对于强权干预愈来愈愤怒,导致了群众暴动,最后在1895年爆发了对亚美尼亚人以及次年对克里特岛上希腊基督徒的大屠杀。如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所言,奥斯曼面对西方要求“宗教自由”时,有意地防卫自己的宗教以免被基督教侮蔑。奥斯曼权力的衰退也加强了穆斯林在这个新的基督教世界中的防御性意识。于是,在帝国统治最后阶段,现代化加深了社群之间的宗教分化,并赋予他们新的政治武器38。
1706391384
1706391385 那正消逝的旧有宗教态度,可从17世纪拉里萨主教殉道的故事中看出。据说他“心地和行为都很邪恶,被某些欧洲人的言语和承诺所骗,和魔鬼合作,聚集了足够的群众,向当时统治的土耳其人宣战……不久他被捕了,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应付的代价,被土耳其人在上帝的应许下将他处死。他做了与他教会职务不相称的事”。39
1706391386
1706391387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反叛的基督教主教和无情的土耳其人的世界。不过,在(信奉基督教的)说故事者的眼里,这位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并不是英雄(跟后来的民族主义历史学家看法不同),而是被魔鬼引入歧途的人。土耳其人或许残忍,但他们是遵照神的意旨杀害这位主教。这个故事并不是描述一个没有冲突或宗教敌对的社会。它描写的是充满暴力、动荡不安的世界,也是一个基督徒对伊斯兰政府效忠的世界。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个世界中,人的行为仍以宗教而非民族的观点来理解。
1706391388
1706391389 * * *
1706391390
1706391391 基督徒农民的信仰、兴趣和仪式也许深受穆斯林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他们仍保留着有关基督教帝国重生的民歌和传奇。自从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那个不幸的星期二陷落以来,相关的预测、怀古和预言就已在他们之中流传。塞尔维亚的东正教主教们和曼尼欧特的酋长们经常跟威尼斯和奥地利的外交人员密谋反叛土耳其人。1657年,有一位主教因为轻率地预测伊斯兰衰亡和基督教恢复统治,而被处以绞刑。俄罗斯崛起成为欧洲第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强权后,曾引发了新的预言:一支来自北方的金发战士部族会将穆斯林逐出君士坦丁堡。1776年,有个人自称是沙皇彼得三世(叶卡捷琳娜女皇不幸死去的丈夫),他在黑山现身,带领氏族的联军抵抗土耳其人。这位冒充者的活动使叶卡捷琳娜女皇亲派特使前往那里,宣布支持这场将会反攻到“君士坦丁堡,古希腊帝国之都”的起义。黑山人当然没有兴趣夺回君士坦丁堡,但叶卡捷琳娜女皇确实有兴趣,她派宠臣奥洛夫伯爵去煽动东正教信徒反叛高门。希腊当地1770年起义的策划者也提供了帮助,虽然他们把奥洛夫看作“想象力来自阅读古代历史和神话故事”的人。40
1706391392
1706391393 奥洛夫宣布俄国有意“扶助和解放……整个希腊民族”。虽然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克里特岛的基督徒农民回应很热烈,但这场叛乱终究被奥斯曼军队轻易地平定。1770年,有4万人被杀、变成奴隶或逃走。这是一场原始民族主义的叛乱吗?可能是。东正教修道院院长瓦伦便曾写信给女皇,说她的成功“无疑将让我们期望甚殷的完全解放时刻提早到来”。但在1779年,希腊的酋长们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奥斯曼军队合作,并跟法纳尔人尼古拉·马佛鲁叶尼协商,镇压一直在该区域劫掠的阿尔巴尼亚非正规部队。在奥斯曼帝国内部,许多基督徒(特别是精英阶层)将俄罗斯的失败视为警告,尤其是因为它证明广为人相信的苏丹必败的预测属于无稽之谈。康士坦丁·达彭提斯写道:如果上帝——希望他原谅我胆敢这样说——考虑到我们的罪,制止神谕断定的那件事在指定的时间发生。
[ 上一页 ]  [ :1.7063913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