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447882e+09
1706447882
1706447883
1706447884
1706447885
1706447886 维克托·丹克尔将军
1706447887
1706447888 “谢天谢地,战争开打了,”奥地利于一九一四年七月向塞尔维亚宣战时,维克托·丹克尔将军如此兴奋地表示。他还大胆表示,“俄罗斯人构成威胁,但是个小威胁”。才一个月多一点,丹克尔的奥匈帝国第一集团军就被俄国大军打得溃不成军。
1706447889
1706447890
1706447891
1706447892 照片来源:National Archives
1706447893
1706447894
1706447895
1706447896 丹克尔深信他与横跨欧洲的一场大胜息息相关,在日记里兴奋写道,“德国人在法国境内也大有斩获!”[55]但在俄属波兰的西部边缘,战事比法国境内任何战事更为惨烈。第五军带头进攻,为夺下山顶的波利赫纳(Polichna)村,奥地利第七十六团三次强攻,导致六百人死伤或失踪。部队以密集队形攻上无遮蔽物的长长山坡,被火炮和机枪大批撂倒,然后以笨拙的纵队队形踉踉跄跄攻入村子,逐屋打肉搏战,虽然攻下村子,却只是惨胜。
1706447897
1706447898 明眼人都看得出,奥匈帝国禁不起和俄罗斯帝国打消耗战,但奥地利祭出这种自损兵力的战术,正是在打消耗战。但似乎没人注意到这点;战场上的奥地利军官写下可笑的战后报告,以粉饰如此可悲的死伤。第七十六团团长得意地表示,“人人都是英雄”。在这样的战术指导下,这些可怜人不得不成为英雄。[56]
1706447899
1706447900 从右侧合攻波利赫纳的奥军第三十三师,在仰攻这村子时,好似把这场仗当成十八世纪的战争来打:两个营横向相连当前锋,第三营在他们后面当第二梯队,第四营当预备队。第十四师以同样的方式进攻,四个营共千人组成密集的数个群,汗流浃背往山顶的波利赫纳攻。这个师的战斗任务大部分与救回第七十六团的幸存者有关,而有位奥地利上校写道,“我们自己的火炮”使这一任务较难达成,因为“它们的榴霰弹没打中敌人,反倒打中了我们”[57]。为夺取弗兰波尔和古拉伊(Goraj)两村,故以两面夹击桑河,俄军萨尔扎派其第十六军和榴弹兵军对付右边的奥地利第五、第十军。奥军从高处开火,将他们击退,然后反攻,掳获数百战俘和十九门俄国火炮。萨尔扎下令退往东北,退到数公里外,通往卢布林之路边的下一线高地。[58]
1706447901
1706447902
1706447903
1706447904
1706447905 奥匈帝国某场强攻后尸体狼藉的惨状
1706447906
1706447907 奥地利军官喜欢把“男人打第一仗的滋味,就像男孩的初吻”挂在嘴上。但打仗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奥匈帝国步兵在刺刀冲锋里大批丧命,留下满地狼藉的尸体。
1706447908
1706447909
1706447910
1706447911 照片来源:Heeresgeschichtliches Museum,Wien
1706447912
1706447913
1706447914
1706447915 奥地利的蓝灰色军服,在塞尔维亚未使部队隐蔽,在这里亦然。有位军官写道:“我们一身蓝灰色,始终很醒目,而俄国人穿的土色军服则远没这么醒目。”[59]康拉德在总司令部向某德国军官说明惨重伤亡时,不只归咎于军服。他怪罪于普奥战争的影响,指出哈布斯堡军队“不合时宜的蛮勇源于一八六六那场战争”,奥地利步兵在那场战争里就是这样进攻。或许康拉德说得没错;一八六六年后的经费不足、承平、升迁缓慢,使一九一四年时奥匈帝国的常备军官年纪都偏大(大部分上尉年逾四十,其中许多人将近六十)、肥胖、变不出新把戏。无法骑马的高阶军官坐汽车,但汽车很快就不能动,因为这个君主国没有进口橡胶可供制造备胎。“在这些烂路上开车要更慢更小心,”康拉德的补给主任低声说,“我们的轮胎没问题,关键在你怎么开。”[60]
1706447916
1706447917 伤亡虽然惨重,但奥军终究得胜。他们把俄军赶出波利赫纳之类的重要村落,占领克拉希尼克,挖战壕,度过让士兵和军官都紧张不安的一夜。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尝到打仗的滋味,而那令人胆战心惊。“露宿于遍地尸体和伤兵的战场上,伤兵整夜哭喊、求助,那经验是我们大部分人永远忘不了的,”奥地利第八十三团团长写道。[61]获欣喜的德皇威廉二世颁予铁十字勋章的康拉德,下令让丹克尔与已得到布鲁德曼部三个师增援的奥芬贝格部会合,接着下令这支集结的大军(丹克尔部、奥芬贝格部、约瑟夫·斐迪南大公的第十四军)攻向卢布林。丹克尔的左翼仍然没有掩护,但德国人承诺派一个军的地方防卫军增援。此刻,谁动作快,谁就占上风,但丹克尔却把不少时间浪费在二十五日与弗里茨尔某位副官的对应俗套上:弗里德里希大公从普热梅希尔派这位副官前来祝贺克拉希尼克大捷,丹克尔因此得精心准备他的响应。
1706447918
1706447919 丹克尔已得不到后勤支持(他的九个师已把补给品用光而且正往至少十八个俄国师的里面钻),但他似乎浑然不觉。八月二十五日丹克尔写道,他和奥芬贝格接下来能“把俄国人赶回到卢布林和更后面”。他评估了自己的几场胜仗之后吹嘘道,“俄国人正丢掉所有东西(战俘、炮、旗),逃离这区域”。但有份飞机侦察报告证实,数支俄国大军继续沿着维斯瓦河往丹克尔部的左侧翼和后方奔来。拿破仑时代有句老话,“包抄人者反被包抄”,在此就应验:丹克尔愈往前,出现在他身后的俄罗斯人就愈多。康拉德已把丹克尔部的第十军改调去保护奥芬贝格第二军的右侧翼,使丹克尔更难抵御俄军的攻击。由于没有多余兵力可抽调,康拉德此刻在玩骗人的把戏,把各军调来调去补洞,但每次移动都露出新洞。[62]丹克尔和萨尔扎此时都望着南方苦盼援兵:奥军盼着奥芬贝格第四集团军的四个军,俄军盼着普列韦第五集团军的四个军。一如在一张垫子上互相兜圈子的摔跤选手,奥军和俄军愈靠愈近,双方都准备鼓起最大力气扑向对方。[63]
1706447920
1706447921 [1] Haus-,Hof- und Staatsarchiv,Vienna(HHSA),Politisches Archiv(PA)I,837,Munich,Aug. 14,1914,Vélics to Berchtold.
1706447922
1706447923 [2] Hew Strachan,The First World War,vol. 1,To Ar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290.
1706447924
1706447925 [3] R. G. D. Laffan,The Serbs(New York:Dorset Press,1989 [1917]),195-196.
1706447926
1706447927 [4] HHSA,PA I,842,Berlin,Aug. 25,1914,Prince Gottfried Hohenlohe to Berchtold.
1706447928
1706447929 [5] HHSA,PA I,842,Berlin,Aug. 25,1914,Prince Gottfried Hohenlohe to Berchtold;Holger H,Herwig,The First World War:Germany and Austria-Hungary 1914-1918(London:Edw. Arnold,1997),92-93.
1706447930
1706447931 [6] Österreichischen Bundesministerium für Heereswesen und vom Kriegsarchiv,Österreich-Ungarns Letzter Krieg 1914-18,ed. Edmund Glaise von Horstenau(Vienna:Verlag Militätwissenschaftlichen Mitteilungen,1931-1938),1:12.
[ 上一页 ]  [ :1.7064478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