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448869
[39] KA,NFA 529,9 ID,8 Korps-Kdo,Grk,Sept. 18 and Raca Sept. 27,1914,GdI Frank.
1706448870
1706448871
[40] KA,NFA 475,Vienna,Sept.20,1914,Kriegsministerium Erlass;GB 42,6 Gebirgsbrigade-Kommando,Lipnica,Oct. 8,1914,GM Goisinger,“Bericht über die Kämpfe um Jagodna.”
1706448872
1706448873
[41] KA,B/1503:7,Vienna,Sept.20 and 26 and Oct. 8,1914,Bolfras to Potiorek,“Hier gibt es keinen Hofkriegsrat.”
1706448874
1706448875
[42] KA,NFA 2115,36 ID,Op.663/OK,“französischer Kriegsschauplatz.”
1706448876
1706448877
[43] Jerabek,Potiorek,155.
1706448878
1706448879
[44] HHSA,PA I,905,Sofia,Sept. 26,1914,Mittag to Berchtold;Athens,Sept. 25,1914,Szilassy to Berchtold;Jeniköj,Sept. 24,1914,Pallavicini to Berchtold.
1706448880
1706448881
[45] C.R.M.F.Cruttwell,A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1914-1918(Chicago:Academy,2007[1934]),53;Holger H.Herwig,The First World War:Germany and Austria-Hungary 1914-1918(London:Edw.Arnold,1997),89.
1706448882
1706448883
[46] KA,NFA 2115,Oct.1,1914,AOK to 13 Korps-Kommando,GdI Eh. Friedrich.
1706448884
1706448885
[47] Jerabek,Potiorek,156-158.
1706448886
1706448887
[48] KA,AOK,EVB 3506,96/B,108/B,112B,115/B,123/B,131B.Sept. 12,20,21,23,25 and Oct. 1,7,1914.NFA 2115,13 Korps-Kdo,Op.Nr.225/7,Sept. 25,1914,“Nachrichten über den Feind.”
1706448888
1706448889
1706448890
1706448891
1706448893
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 第十一章 华沙
1706448894
1706448895
奥匈帝国军队在加利西亚境内屡吃败仗,还仓皇后撤几乎退到喀尔巴阡山脉,令德国人惊得目瞪口呆。在西部战线的德军总司令部,奥地利军事联络官指出,康拉德迅速而无能的战败,终于引起德国注意:“他们始终认为对俄之战是‘我们的事’,但我们兵败伦贝格和撤离加利西亚,突然使东边的战争变得对他们和对我们一样重要。”这时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一样深切感受到俄罗斯蒸汽压路机令人战栗的逼近声。马恩河边遭击退之后,毛奇已被撤职,代以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将军。法尔肯海因指出了谁都看得出的一个道理:俄军若穿过喀尔巴阡山脉,将“使整个战局完蛋”,使西里西亚(德国重要的工业区)被俄军包围,使俄军直捣匈牙利心脏。[1]
1706448896
1706448897
战争才打了一个月,维也纳似乎就快垮掉。波蒂奥雷克两次兵败塞尔维亚,康拉德三次攻势(分别在克拉希尼克、科马鲁夫、伦贝格)全遭击溃,他的部队被一路逼退到克拉科夫。康拉德的四个集团军,战死者多到掩埋队应付不了,不得不把尸体堆成像柴堆一般,任其肿胀、腐烂、爆开。[2]光是在加利西亚,哈布斯堡军队就死十万人,伤二十二万人,十二万人被俘,还失去两百一十六门炮和数千个火车车厢、火车头。[3]加上波蒂奥雷克部的八万一千人伤亡,全军少掉一半兵力,离垮掉已是一线之隔。奥匈帝国已开始征召四十多岁男子,送去填补惊人伤亡所造成的兵力减损。[4]八月战事的幸存者,挤在东部火车站,想免费搭上载运伤病者的列车返乡,而新来的兵走下火车,许多人穿着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俗艳的剩余军服,没有步枪、铲子、毯子或医疗用品,许多人连枪都没射击过,更别提打过仗。在战前奥地利军队最强盛的时代,法国人就说该军队“落后西方两或三代”,这时看来落后更多。[5]
1706448898
1706448899
根据施里芬计划,德国承诺于开战六个星期后调派大军增援东部战线,但目前看来无此迹象。德国总司令部因九月兵败马恩河边感到难堪,打定主意对康拉德尽量不提这场败仗,甚至未告之参谋总长毛奇已遭撤职,代之以法尔肯海因之事。法尔肯海因获任命一个星期后,康拉德仍在写信、发电报给毛奇。[6]
1706448900
1706448901
毛奇、法尔肯海因……谁当德国参谋总长,对康拉德来说没差别。他把奥地利大败怪在他们两人头上。他把德军未能和他协力攻进波兰,归咎于德皇威廉二世想保护他在东普鲁士的“种马场和猎屋”,而没有归咎于德军在法国、比利时投入庞大兵力作战。康拉德于八月上旬就知道,德国人在法国投入七个集团军,在东线不会也采取攻势,但仍装出遭出卖的样子。要替自己的出师不利脱罪,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他愈来愈把自己视为无辜的代罪羔羊。明明与有夫之妇爱得如胶似漆,但他仍哭诉自己的寂寞:“我没有家,没有女人,往后的日子谁来陪我?”驻新桑德茨奥匈帝国总司令部的德国武官报告,康拉德已“对他的军队完全失去信心”。[7]他甚至提议甩开盟国单独媾和。康拉德致函外长贝希托尔德:“奥匈帝国为何要流没必要的血?”[8]
1706448902
1706448903
九月十四日接替毛奇之位的五十三岁埃里希·冯·法尔肯海因将军,听到康拉德的抱怨大为惊奇。开战后六个月,德国死伤将近两百万。自负的普鲁士-德意志军队愈来愈像支驳杂的人民军队,因为已把后备部队和第三级部队(译按:Landsturm,由四十至六十一岁男子组成的部队)叫到前线,替补剧增的人员伤亡。职业军官和士官已全数阵亡。德军步兵连由下士指挥。退休将军,包括保罗·冯·兴登堡和莱姆斯·冯·沃伊尔施(Remus von Woyrsch),被叫回军中,应付新挑战。[9]法国在马恩河边顶住德军攻势,意味着西线的战事到了十月还不会结束。德国人将无法如毛奇于一九一四年五月在卡尔斯巴德向康拉德所承诺的,抽调“压倒性兵力”到东部战线;塞纳-马恩省河畔的胜利将无法开启布格河边的胜利。反倒正如奥地利某外交官所写的:“俄国在兵力上的庞大优势,已成为决定这场战争走向的最大因素。”[10]
1706448904
1706448905
鉴于哈布斯堡军队垮掉,德国将不得不派兵前往东部战线。德、奥同盟关系,禁不住柏林、维也纳在首要目标上的冲突拉扯,已开始崩解。奥匈帝国新任驻柏林大使戈特弗里德·冯·霍伦赫亲王,对此一矛盾冲突有简单扼要的说明:“贝特曼·霍尔维格如今说德国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德国的未来’;对我们来说,‘安稳的未来’这原则同样适用,但只有透过击败俄国才能达成,而德国的未来主要取决于击败法国和英国。”[11]奥地利人担心德国人被“歇斯底里的仇英心理”所蒙蔽,可能在东边的要命“权力失衡”得到矫正之前,就急着欲与俄国个别媾和。
1706448906
1706448907
维也纳认为柏林可能拿奥地利领土换取德国人在比利时、法国想取得的领土。因此,霍伦赫把他的外交任务称作在柏林“营造某种思想倾向”,让德国人认为可“借由在东边的彻底胜利,借由彻底消灭俄国,保障德国的未来”。[12]那不是柏林的思想倾向,但德国人的确认识到,除了攻入波兰、恢复奥地利信心、击退俄国大军,几乎无别的路可走。如果坚守克拉科夫与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狭长地带的奥军被赶到山脉另一边,俄军乘胜追击进入匈牙利,那么德国的西里西亚将受到侧翼包抄,很可能会不保。德国也将失去其唯一的欧洲盟邦,使柏林没有奥军,乃至没有“同盟”这个遮羞布来掩饰其庞然野心。九月中旬,德皇和其将领同意,“直接援助奥地利,乃是现今政治上所必需”。[13]
1706448908
1706448909
德国人打算借由入侵俄国来救奥时,俄国人正打算入侵德国来救法。法国大使莫里斯·帕莱奥洛格(Maurice Paléologue)在沙皇、苏霍姆利诺夫和尼古拉大公之间奔走,哀叹俄国把重心放在奥匈帝国,提醒俄国人“击败奥地利的最稳妥办法乃是击败德国”。苏霍姆利诺夫表示,他的军队在坦嫩贝格试图击败德国时损失十一万人,帕莱奥洛格反驳道,得再接再厉且得尽快。法国已在与德国的头几场仗中损失五十万人,快撑不下去。[14]
1706448910
1706448911
经过九月底几场气氛火爆的商谈,尼古拉大公终于同意只要解决掉奥地利人,就立即发兵攻打柏林,但沙皇尼古拉二世推翻他堂叔的意见,坚持立即攻德。对奥地利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对德国人来说则是噩耗。尼古拉大公从加利西亚调走十二个军,增援八个满编的集团军(三个在中间,两侧各有两个,还有一个在东普鲁士)。他要击退德军的任何进攻,执行英法自八月就一直要求的救援行动:俄国两百万大军取道西里西亚攻向柏林。大公的参谋长尼古拉·亚努什克维奇(Nikolai Yanushkevich)下令“准备进攻,最大兵力的进攻,以深入德国为目标,从维斯瓦河中游进到奥得河上游”。这当然是说来容易做来难;战前俄国一直奉行不在华沙以西建造坚实公路和铁路的政策,以放慢德国入侵俄国的脚步。从未想到俄若要入侵德,这政策会有何影响。[15]
1706448912
1706448913
虽然鉴于德国只有七个军来对付变得日益庞大的俄国大军,但德国人未呆呆等待尼古拉大公攻打柏林。德国的道路质量好,最起码远至波兰都很好。兴登堡和其参谋长鲁登道夫打算发动一场晚秋战役,横越纳雷夫(Narew)河,攻向华沙,打乱、击退俄军。先前靠着坦嫩贝格之役,德国保住东普鲁士,此刻,兴登堡则想在波兰炮制类似的决定性战果。这一战果将为德国战略的调整——采取东边部署,而非法尔肯海因仍在执行且看来无效的西边部署——提供有力理由。法尔肯海因延续毛奇(与施里芬)的法国优先策略,兴登堡则想走俄国优先路线,想利用沙俄帝国无可救药的无能来解决这心腹大患。但由于俄国已完成动员且康拉德败退而非进逼,兴登堡的华沙作战行动并非万无一失。没有奥军在南边配合夹攻,德军将得独力打破俄国已完整动员的军力。
1706448914
1706448915
德军东线指挥官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执行自认为对的构想,展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作风(此后直至战争结束,他们一直维持这作风)。法尔肯海因正准备在法兰德斯攻打英军,希望一举将其击倒;对于东线战事,他希望兴登堡只要将德军移往克拉科夫以增强康拉德战斗力,并采取守势稳住东部战线即可,但兴登堡选择进攻。他和鲁登道夫主张,攻势作战将威胁俄军侧翼和后方,比起在西里西亚或加利西亚四平八稳的部署,这样能为康拉德卸除更多的压力。
1706448916
1706448917
1706448918
[
上一页 ]
[ :1.7064488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