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451559
Copyright©1987 by Kindler Verlag GmbH,München
1706451560
1706451561
Published by permission of Rowohlt Verlag GmbH,Reinbek bei Hamburg,Germany
1706451562
1706451563
Simplifed Chinese language edition arranged through Beijing Star Media Co. Ltd.,China Simplif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2015 by Yilin Press,Ltd
1706451564
1706451565
All rights reserved.
1706451566
1706451567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4-317号
1706451568
1706451569
书 名: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1706451570
1706451571
作 者:【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1706451572
1706451573
译 者:周 全
1706451574
1706451575
责任编辑:陈 锐
1706451576
1706451577
出版发行:译林出版社
1706451578
1706451579
ISBN 9787544758765
1706451580
1706451581
关注我们的微博:@译林出版社
1706451582
1706451583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1706451584
1706451585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1706451586
1706451587
1706451588
1706451589
1706451591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导言
1706451592
1706451593
假设我们通过望远镜来回顾德意志国的历史,马上可以发现三个奇特之处。
1706451594
1706451595
首先是这个国家的短暂寿命。它只在前后共计七十四年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具有行为能力的整体:从1871年到1945年。即便有人宽宏大量,将其前身的“北德意志邦联”1一并列入,同时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四大战胜国还愿意将德国视为一个整体来管辖的短暂时期,所得出的总和也只有八十或八十一年(1867年至1948年),仅仅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岁数。就一个国家存在的期限而言,这个时间未免短得可怕。我几乎不晓得还有任何别的国家会如此国祚短促。
1706451596
1706451597
其次引人注目的是,德意志国在此非常短暂的生命期限内,至少有两度(1918年和1933年)——但实际上是三次(还包括更早的1890年)——彻底更改了自己的内在性格与外交政策路线。这八十年的时间内于是出现过四个泾渭分明的阶段,而且我们甚至可以如此表示:德国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变成了另外一个德国。
1706451598
1706451599
第三个奇特之处则在于,这段如此短暂的历史是以三场战争作为序幕,然后以两场骇人听闻的世界大战收尾,而其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或多或少脱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看来,德意志国的历史简直就像是一部战争史,而且难免会有人设法把德意志国称作“战争之国”。
1706451600
1706451601
人们自然会想问个明白,那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莫非德国人天生就比其他民族更加好战吗?我倒并不这么认为。若将德国人的历史看成一个整体,亦即着眼于一千年出头的时光,便可发现德国人在俾斯麦的时代以前很少发动战争,而且几乎没有发动过侵略战争。德国自从近代初期以来就位于欧洲的中央,成为一个巨大而呈现出多元面貌的缓冲地带,不但时而有外力介入干预,德境内部也爆发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诸如“施马尔卡尔登战争”“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2等等。但是这些内部纷扰并未演变成对外侵略的行动,不像德意志国在20世纪的时候有两次那么做了,并且随之走上末路。
1706451602
1706451603
德意志国究竟为何覆亡?它为什么会偏离其创建者俾斯麦的初衷,变成了一个向外扩张、侵略成性的国家?对此出现过各种不同的理论,但我认为它们都不怎么具有说服力。
1706451604
1706451605
其中有一种论点把全部责任都推给普鲁士——德意志国毕竟是通过普鲁士才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国完全被看成是某种形式的“大普鲁士国”(至少其建国者如此认为),普鲁士在德境享有主导地位。在此过程中同时出现了德国的第一次分裂:奥地利被排除在德国之外。这么说来,一切都该归咎于普鲁士了?假如当初法兰克福“保罗教堂”内召开的国民议会,在1848年革命时就能够将德国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一切岂不可以发展得比较理想?
1706451606
1706451607
但说来奇怪的是,情况并非如此。即便有许多人这么认为,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外交政策可一点也不和平。“保罗教堂”事实上甚至将许多场战争一并纳入考虑——“左派”的国民议会成员巴不得跟俄国大打一仗来解放波兰;中间派及“右派”的议员则为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3的缘故,不惜与丹麦开战,而且普鲁士果真在1848年把那场“代理战争”进行了好一阵子,然后才半途收兵。除此之外,“保罗教堂”内许多身为自由民主派人士的政界显要还大咧咧地公开宣示: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为德国争取权力。“德意志民族已对原则与教条、字面上的‘伟大’和理论上的‘存在’深感厌烦。它所要求的,就是权力、权力、权力!能够给它权力的人,就可以从它那边得到荣耀,而且所能得到的荣耀将超出其人自己的想象。”以上是尤利乌斯·福禄贝尔的用语;此人今日早已遭到遗忘,然而当时他是“保罗教堂”大德意志派政治人物中的翘楚。
1706451608
[
上一页 ]
[ :1.7064515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