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456058
1834年关税同盟刚形成的时候,就有德意志中北部合计18个邦参加。
1706456059
1706456060
1835年,联盟又吸引了巴登、拿骚和法兰克福加入,关税同盟的领土面积超过2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不算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全境的2/3,在同盟境内生活着2500万人。
1706456061
1706456062
1842年,布伦瑞克加入关税同盟。
1706456063
1706456064
到1851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已经包括了454109平方公里和2900多万人口,初步形成了排除奥地利在外的小德意志经济区。
1706456065
1706456066
按照同盟的协定,各邦国从1834年元旦起,废除彼此之间的全部关税,对联盟以外的部分商品,比如从英国进口的棉纺制品和呢绒等,则征收保护性关税。从1837年到1844年间,同盟先后和荷兰、希腊、土耳其、英国以及比利时签署了商业协定。从1838年同盟开始统一货币,到1860年前后,普鲁士银行发行的马克基本上成为了除奥地利以外全德意志的通行货币。1847年,同盟又统一了商业票据。从1857年到1861年,同盟制定了统一的商业章程,并在1869年正式生效。1868年,同盟又约定从1872年元旦起,全同盟各成员邦共同采用国际公制来统一度量衡。
1706456067
1706456068
关税同盟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德意志来说是划时代的:
1706456069
1706456070
首先,关税同盟消除了德意志境内的封建贸易壁垒,极大地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经济的发展:
1706456071
1706456072
举个例子,1800年时,从汉堡经水路运送货物到马格里堡要交14次过境税;从班贝格到美因茨,走水路的话更离谱——要交33次过境税。关税同盟建立以后,所有的过境税都取消了。
1706456073
1706456074
同时,由于鼓励引进新技术,尽管导致了一些传统手工业的破产,但是也迅速地带动了德意志的产业升级,全德意志开始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
1706456075
1706456076
从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之初,德意志地区的煤铁产量平均每不到10年就翻一番;从1850年到1865年,同盟的工业产值也翻了一番;到了1860年前后,同盟境内的人均产值达到了354美元,超过了意大利、奥地利和俄国,与法国不相上下,同盟的工业总产值则超过了法国;到了1870年初,德意志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老牌强国英国。
1706456077
1706456078
第二,关税同盟促成了德意志地区交通状况的巨大改进:
1706456079
1706456080
由于参加同盟的各邦都担心商业机会被同盟里的其它成员抢走,大家就都把改善交通当成了增强自己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706456081
1706456082
在铁路方面,1835年7月7日从纽伦堡到菲尔特的铁路通车。作为德意志境内的第一条铁路,它还是靠马匹牵引的。可是,随着各邦对铁路投资的飞速增加,到1839年德意志的铁路长度就超过了法国,1850年达到5856公里,1870年达到18876公里,1872年达到了22426公里,超过了首创铁路的英国。
1706456083
1706456084
作为德国铁路系统的倡议者和建立者之一,李斯特说,“铁路系统和关税同盟是连体双胞胎,具有一个思想和一个感官,相互支持,追求一个共同的伟大目标:把德意志的各个部分统一成一个伟大、文明、富足、强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
1706456085
1706456086
此外,德意志的内河运输也借机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1706456087
1706456088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关税同盟加强了德意志各邦的经济联系,为日后建立起以普鲁士为主导的统一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06456089
1706456090
普鲁士作为德意志的第二大邦,也是关税同盟里的第一大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德意志的三大矿区:鲁尔、萨尔和上西里西亚都在它的境内。同盟建立之后,各邦同普鲁士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比如说,到了1857年,同盟境内95%的生铁产量都来自普鲁士,连萨克森这样的工业相对发达的邦都要向普鲁士订购原料;同时,各邦的大批农产品和工业品也在普鲁士找到了广阔的市场。比如1852年这一年,普鲁士消化了黑森—达姆施塔特皮革产量的40%,烟草产量的43%和葡萄酒产量的50%。
1706456091
1706456092
尽管萨克森和普鲁士的工业品存在竞争,但是由于同盟为所有的成员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萨克森和普鲁士的工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1860年前后,萨克森2/3的农产品来自普鲁士,萨克森则专攻工业生产。类似的劳动分工在同盟的其它区域里也得到了发展。很多新的合作企业建立起来了,比如萨克森企业家在巴伐利亚的霍夫地区投资设厂,从事纺织业生产,而巴伐利亚的织工同样也在毗邻的萨克森染坊中工作。
1706456093
1706456094
从1850年代以后,同盟各邦的金融合作也越来越多:普鲁士银行家梅维森、奥本海姆等先后在邻邦建立新的商业银行,而1853年达姆斯塔特的工商银行则是科隆的金融家们建立的。这些银行为关税同盟区内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保险和抵押行业和金融信贷业一样,也在邦国间加强流动。
1706456095
1706456096
跟积极推动德意志经济联合的普鲁士相反,奥地利对关税同盟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
1706456097
1706456098
由于奥地利长期以来奉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外贸能力相对匮乏,同时,奥地利境内的匈牙利等非德语地区的工业品缺少竞争力,导致奥地利为了保护关税收入而放弃了参与同盟的机会。
1706456099
1706456100
无论是对于奥地利还是对于整个德意志来说,奥地利放弃参与同盟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1706456101
1706456102
长久以来,在德意志地区就存在着“统一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大德意志”和“统一不包括奥地利的小德意志”的观点争论。说句良心话,关税同盟初期的普鲁士,并没想过一定要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建立“小德意志”,而正是奥地利的选择,导致它与德意志其它地区的经济联络越来越疏远。
1706456103
1706456104
1849年10月,奥地利看到自己越来越孤立,就提出了“中欧关税统一”的计划,想以维也纳为中心,建立一个拥有7000万人口的大关税同盟,借以对抗日益强大的普鲁士。但是,经过15年的发展,德意志各邦对普鲁士的经济依赖越来越深,不管奥地利的新方案有什么样的诱惑力,也已经无力接受了。
1706456105
1706456106
从此以后,奥地利的经济实力与普鲁士越差越远:到了1865年,普鲁士的城市化达到了55%,奥地利只有30%;普鲁士境内的铁路有11000公里,奥地利只有6600公里;普鲁士年产生铁85万吨,奥地利只有46万吨;普鲁士拥有蒸汽机15000台,总计80万马力,奥地利只有3400台,总计10万马力。尽管后来到了1865年,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了贸易条约,但整个德意志关税同盟已经把奥地利当作外国来对待了。
1706456107
[
上一页 ]
[ :1.70645605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