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457374e+09
1706457374 《辛丑条约》要求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合计大约9.8亿两。按这个条约,只出了一点兵,但是死了一个公使的德国大约能分到9000万两以上的白银。(后来中国十几年紧还慢还,大约给了德国一两千万两,然后就赶上一战了,中国也就不再还了。)
1706457375
1706457376 除此之外,清朝还给被打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立了个牌坊,其规格大致不低于守寡满30年的中国妇女。
1706457377
1706457378 中国闹义和团的时候,美国和西班牙正在打美西战争。趁着西班牙节节败退的机会,德国又找到这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做生意,半是买半是抢,把西班牙在太平洋上的几块殖民地,像什么关岛、加洛林群岛,还有帕劳什么的都捞到了自己手里。
1706457379
1706457380 在中国和远东大肆扩张之后,德国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中近东。
1706457381
1706457382 1903年,德国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3B计划,就是要把铁路从柏林(Berlin)经过拜占庭(Byzantion,就是伊斯坦布尔的旧称)一直修到巴格达(Bagdad)去,让德国的势力一直渗透到中东。
1706457383
1706457384 可是,英国此前就有了一个连通欧亚非的3C计划(从开普敦Cape Town经开罗Cairo一直连到加尔各答Calcutta)。找张世界地图把这两个计划标出来就能发现,德国的3B计划,就是要把英国的3C计划拦腰斩断。
1706457385
1706457386 到了这个时候,英德两国就彻底没有了和好的可能。
1706457387
1706457388 威廉二世还嫌闹腾得不够。接下来到了1905年3月31日,他又坐着军舰去访问北非摩洛哥的丹吉尔港。
1706457389
1706457390 摩洛哥当时名义上是个独立国家,可实际上是法国的势力范围。威廉二世不请自来,而且还是坐着德国军舰来的,这就严重影响了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1706457391
1706457392 威廉二世呢,对这事满不在乎,还公开表示支持摩洛哥独立,这就引发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706457393
1706457394 威廉二世挑起的这次德法冲突,很快演变成剑拔弩张的态势:到了年底,德国开始调动后备军队,准备打仗;1906年初,法国更是把军队派到了德法边境。
1706457395
1706457396 1906年1月,欧洲各国和美国在西班牙开会,讨论摩洛哥危机的解决。列强们纷纷站队——只有奥匈帝国支持德国,像什么英国啊,美国啊,俄国啊,西班牙,甚至还有已经跟德奥结盟的意大利,都表态支持法国。威廉二世没办法,只好在5月底同意了关于摩洛哥问题的协定:法国撤出在摩洛哥的一部分军队,但是仍然控制着摩洛哥的军事要地。
1706457397
1706457398 德国尽管窝火,但是也不敢公开对抗那么多的列强,只好暂时忍气吞声,再找机会。
1706457399
1706457400 按倒葫芦起来瓢,摩洛哥的事情刚暂时平息,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半岛,就又出事了。
1706457401
1706457402 十九世纪末,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奥斯曼土耳其手里。这个奥斯曼土耳其自从15世纪初崛起之后,靠着励精图治逐渐控制了整个近东和大部分中东,曾几何时也算是个厉害角色。
1706457403
1706457404 可是,经过差不多五百年的风吹雨打,当年强大无比的奥斯曼巨人早就变成了一个弱不禁风的烂人,被列强称为“欧洲病夫”,跟远东的另一个病夫交相辉映。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南部斯拉夫各民族,更是蠢蠢欲动,都想找机会独立。
1706457405
1706457406 1908年,驻扎在马其顿的土耳其军队发生兵变,把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大人(相当于皇帝)阿卜杜勒·哈米德轰下了台。可兵变的军人又控制不住全国,土耳其的政局就开始动荡不安。
1706457407
1706457408 德国在巴尔干没有直接利益,但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有,而德国的对手俄国也一直把斯拉夫民族占主体的巴尔干半岛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奥匈和俄国就都坐不住了。
1706457409
1706457410 奥匈帝国主动来找俄国商量。俄国虽然野心很大,可是因为刚在日俄战争里吃了败仗,有那个心没那个力,就只好同意奥匈帝国的主张,任由奥匈把原属奥斯曼土耳其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给吞并了。这整件事情后来被叫做“波斯尼亚危机”。
1706457411
1706457412 尽管这次波斯尼亚危机的事情没有闹大,但是影响还是很深远的:巴尔干地区最强大的独立国家——塞尔维亚本来也想吞并波黑,从而获得出海口,可惜自己的俄国老大哥不争气,塞尔维亚从此只好掉头南下另谋出路,继续给巴尔干这个火药桶加温;至于奥匈帝国呢,地球人都知道奥匈单靠自己是没法在巴尔干呼风唤雨的,背后给它撑腰的是德国。这也就是说,德国已经半公开地插手巴尔干半岛的事务,进一步地火上浇油。
1706457413
1706457414 后面会说到,6年后爆发的一次大战的导火索,也跟这次巴尔干危机有很大的关系。
1706457415
1706457416 同样是在1908年,威廉二世的大嘴巴又给自己惹了个祸:
1706457417
1706457418 这一年,英国的《每日电讯报》采访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本来想对英国说几句好话,可是这人表达能力实在有问题。一句讨好英国的好话被他给说成“我知道,大多数德国人都不喜欢英国,可是我本人是个例外。”
1706457419
1706457420 说完这些话之后,威廉二世让当时的德国宰相冯·比洛审核讲话稿。冯·比洛一时疏忽,威廉二世这话就原封不动地公之于众了。消息传到英国,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威廉二世觉得很没面子,就把气都撒到冯·比洛身上,这个马大哈赖了几个月以后只好辞职了事。
1706457421
1706457422 到了1911年,自觉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机期间吃了亏的威廉二世,再次派出军舰访问摩洛哥的港口城市阿加迪尔,由此又引发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706457423
[ 上一页 ]  [ :1.7064573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