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458441
1706458442
希特勒决定先发制人。
1706458443
1706458444
也就是在这时候,《凡尔赛和约》开始执行。1923年1月,法国占领了德国最重要的煤铁产地鲁尔,巨大的恐慌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当天,马克兑美元的比例跌到了1.8万比1;7月1日跌到16万比1;8月1日跌到100万比1;11月跌到40亿比1;然后就跌到了不用指数计数法就算不清楚了的地步。
1706458445
1706458446
恶性通胀对政府和有产者是有好处的:根据《凡尔赛和约》签字之后的若干补充协议,政府可以不再用黄金,而是用马克来偿还战争赔款,马克贬值越多,政府赔款就越少;至于有产者呢,可以趁机乱涨价。可是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一辈子的积蓄就此化成了废纸,德国的金融秩序就这样崩溃了。
1706458447
1706458448
1923年2月,希特勒组织了有包括纳粹党在内的5个右翼团体组成的“祖国战斗团体工作联盟”,开始策划武装政变。9月份,这个联盟被进一步扩大成“德国人战斗联盟”。
1706458449
1706458450
11月8日,希特勒利用巴伐利亚州的三巨头:行政长官卡尔、巴伐利亚国防军驻军司令奥托·冯·洛索夫和巴伐利亚邦警察局长汉斯·冯·塞萨尔在慕尼黑贝登勃劳凯勒啤酒馆发表演讲的机会,武力扣押了他们三个人,宣布发动起义。
1706458451
1706458452
希特勒要求被扣押的三个人重组政府,可惜这老三位都不听他的。希特勒也真有能耐,居然请来了早就赋闲在家的鲁登道夫。有鲁登道夫出面做工作,三个人只好在表面上答应了希特勒。
1706458453
1706458454
希特勒这年34岁,在政治上还嫩得很。看到三个人答应了,他就放心地把他们托付给鲁登道夫,然后自己跑到陆军营房去解决右翼团体和正规军之间的冲突去了。
1706458455
1706458456
趁着希特勒不在,三个老油条就骗鲁登道夫说,要回到各自的地盘去发布命令,然后就先后连夜溜走了。
1706458457
1706458458
三个人各回各家之后,立刻调动各自的力量来对付希特勒。这下子,只有冲锋队这支半职业武装力量的纳粹党就倒了霉,还没轮到军队出面,地方政府光靠武装警察就把冲锋队给扫荡了。鲁登道夫当场被捕,罗姆随后投降,赫斯和戈林逃到了国外,肩膀脱臼的希特勒本人在两天后被捕。
1706458459
1706458460
大名鼎鼎的啤酒馆政变就在不到24小时之内泡了汤。
1706458461
1706458462
针对纳粹党政变的审判,从1924年2月26日开始在慕尼黑举行。在24天的公审当中,希特勒完全把法庭变成了他阐述纳粹纲领、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由于他在发言里巧妙地利用了“刀刺在背传说”和德国人普遍的反犹、反《凡尔赛和约》的情绪,站在被告席上的希特勒完全从一个被指控犯了叛国罪的被告,变成了爱国志士,甚至是民族英雄。
1706458463
1706458464
公审结束以后,希特勒被判了5年徒刑,实际上,他只蹲了不到9个月的监狱,就被提前释放了。
1706458465
1706458466
蹲监狱期间,希特勒也没闲着。他口授,再由关在同一牢房的赫斯打字并整理,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我的奋斗》的第一卷。
1706458467
1706458468
这本书的原名叫《四年半以来同谎言、愚蠢和胆怯所进行的斗争》,后来出版商嫌这个名字太长,不拉风,就自作主张给它改成了《我的奋斗》。
1706458469
1706458470
《我的奋斗》除了希特勒的自传部分以外,汇集了纳粹的绝大部分思想:日耳曼至上的民族主义;以武装侵略为主要手段的拓展生存空间的理论;反对民主的集权主义思想;反共和反犹的思想等等,大多是沿着费希特和尼采的路数演绎出来的。这本书现在早已解禁,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
1706458471
1706458472
它被人称为纳粹主义的圣经,是德国历史上除了《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书。有人曾经做过统计,说这本书每一页导致了多少人死于第三帝国和二战,每个字导致了多少人死亡等等。一本小册子搞死了这么多人,让人不得不惊讶于它强大的破坏力。
1706458473
1706458474
1924年年底,希特勒出狱,等待他的是魏玛共和国的虚假繁荣和纳粹党内部的一副烂摊子。
1706458475
1706458476
经济上,德国借了大约70亿美元的外债。热钱的涌入,带动了德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928年的工业产值比1923年翻了番,各种投资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失业人口下降到100万人以下。
1706458477
1706458478
政治上,跟纳粹党针锋相对的左翼的社会民主党在1928年的大选里得到了900多万张选票,以153个议席一举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706458479
1706458480
纳粹党内呢,趁着希特勒蹲监狱的机会,一个叫格列高尔·施特拉塞的年轻人成为了纳粹党事实上的领导人。施特拉塞的宣传能力和组织能力都不在希特勒之下,政治见解又跟希特勒不一样,所以在党内的影响力就特别大。直到希特勒出狱以后,也没法直接搬倒施特拉塞,而是不得不把他派到德国北方去独立地发展纳粹运动。
1706458481
1706458482
关键时刻,希特勒顽强的意志力又让他站了出来:在他出狱后在贝登勃劳凯勒啤酒馆发表的第一次演讲里,希特勒说,“我单独领导纳粹运动,只要我负责一天,就没有人能对我强加条件……我再次负起纳粹运动期间所发生的一切的全部责任。”
1706458483
1706458484
攘外必先安内,希特勒夺回主动权的第一步,就是要重新成为党内独一无二的领袖。
1706458485
1706458486
1926年2月14日,希特勒在南德召开了一次党代会,由于开会是在工作日,而纳粹党还没有强大到有很多专职干部的地步,很多忠于施特拉塞的北方纳粹领袖就还忙着上班,没法来参加。这样一来,希特勒就取得了组织优势,迫使施特拉塞他们放弃了左倾的纲领。
1706458487
1706458488
还没完,记得有位高人曾经说过,所谓的“政治斗争”,什么“主义斗争”、“路线斗争”都是扯淡,政治斗争说穿了就是权力斗争。权力斗争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孤立尽量少的一部分人,团结尽可能多的大部分人,尤其是尽量团结能人。
1706458489
1706458490
希特勒想到的能人,就是施特拉塞的左膀右臂,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博士。戈培尔博士是纳粹高层里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由于小儿麻痹留下了后遗症,他没参过军,别人扛枪上前线的时候,他就在读大学。别人打了4年半的仗,他一口气读了8个大学,最后得到了博士学位。戈培尔的组织能力不是很出色,但是论宣传,估计整个纳粹党里除了希特勒本人之外,第二好手就是他了。
[
上一页 ]
[ :1.7064584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