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462843
表4 1929年10月1日苏联最高管理机关全体成员社会成分(%)
1706462844
1706462845
1706462846
1706462847
1706462848
在企业中,1924~1929年,工人出身的厂长几乎增加了2倍,从39%增加到71.1%。有些部门,工人出身的厂长的比例更高:该项数字在纺织企业是77.3%,皮革业81.3%,森林纸业73.1%,印刷业93.3%。[67]
1706462849
1706462850
领导干部教育水平的变化
1706462851
1706462852
根据中央的精神,提拔领导干部时既要注意政治社会成分,也要注意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要求:“地方组织一般应当按照每个共产党员的专长或职业分配他们担任党的工作”,为了胜利地完成上述任务,“所有组织必须把党员登记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统一的党证制度应当作为登记工作的基础。在进行党员登记工作的时候,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都应当特别注意党员的职业,注意他从事经济组织工作的工龄,以及每个党员在恢复国家经济工作中所起的作用”。[68]组织部门根据这个精神制定了相应的考察标准。[69]但是在挑选任命领导干部的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候选人的政治、社会成分,而其教育水平、职业素养等几乎不在考察内容之列。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工农出身的党员大批补充进领导干部队伍的同时,干部群体的文化水平大幅度地降低。
1706462853
1706462854
1924年4~5月,在56个托拉斯主席中,有12个受过高等教育,12个受过中等教育,多数——32个受过初等教育。[70]在党员企业厂长中教育水平更低,同期,在200个共产党和无党派厂长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党员只有5个,80个只受过初等教育(见表5)。[71]
1706462855
1706462856
表5 1924年200个厂长受教育的水平
1706462857
1706462858
1706462859
1706462860
1706462861
参加历届俄共代表大会的代表,可以反映不同时期从地方至中央各个级别,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领导干部的教育水平。从表6的数据看到,从党的八大到十五大,受过高等教育者从23.9%下降到4.4%,下降5.43倍,受过中等教育者从24.9%下降到12.9%,下降1.93倍;从八大到十四大,受过初等教育者从37.0%上升至66.1%,上升了1.79倍。[72]
1706462862
1706462863
表6 俄共/联共(布)代表大会代表教育水平百分比
1706462864
1706462865
1706462866
1706462867
1706462868
可以佐证1920年代末文化水平滑坡的是,1929年苏联全体最高管理者中,完成高等教育者仅有3.7%,未完成高等教育者1.7%,受过中等教育者16.4%,初等教育和不识字者占了全体最高管理者的大多数——78.2%。[73]
1706462869
1706462870
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是要求专业水平很高的部门,但是由于这一部门对国家经济安全很重要,所以特别重视提拔工农干部。其结果是,1923~1929年,受过高等教育者比例从60.3%下降到31.4%,下降了近1倍,受过初等教育者从10.3%上升到29.1%,增加了2.82倍。该部门领导干部中文盲和少识字者比例变化,尤其能够说明文化水平下降的幅度,1923年,这一比例为0.1%,而1929年增加到7.2%,增加了72倍(见表7)。[74]
1706462871
1706462872
表7 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领导干部教育水平(%)
1706462873
1706462874
1706462875
1706462876
1706462877
1706462878
1706462879
1706462880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
:1706460244]
1706462881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三 领导干部的腐败、惩治与腐败回潮
1706462882
1706462883
1921年以后,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终结,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领导干部,尤其经济管理干部的行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706462884
1706462885
在1918~1920年反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的国内战争期间,为了集中分配有限的资源保卫年轻的革命政权,同时受到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思想的影响,苏维埃国家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包括:在农村实行强制性的余粮征集制;取消一切消费品的自由贸易;1920年1月以后撤销了银行,取消了货币结算——出现了经济的实物化;加快工业国有化步伐,实行高度集中的总管理局制:按经济部门设立总局,由总局实行指令性的直接领导,统收、统支。1921年在喀琅施塔得要塞发生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政治危机。为了遏制政治危机和迅速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列宁毅然转向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农民完税以后的粮食可以到市场上自由贸易;允许国内私人资本租赁企业和向国外资本租让企业;将已经国有化的小企业归还业主以及重建国家银行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经济管理体制亦从高度集中的总管理局制向分散管理的托拉斯制转化:大规模地推行工业托拉斯化,在经济管理中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使托拉斯代替总管理局,成为工业管理的基本环节和基本核算单位。在托拉斯制下,托拉斯有权独立组织企业的生产,通过市场实行供销活动。新经济政策时期还实施了其他配套的经济措施:为了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成分的经营积极性,生产、供销和消费合作社也获得很大的发展。总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托拉斯管理者、各种合作社的管理者开始拥有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市场机制,就有了交易经济资源的条件。部分干部开始滥用权力,权钱交易,出现了腐败行为。
1706462886
1706462887
1992年苏联历史档案大规模解密以后,这一时期领导干部腐败的情况浮出水面。
1706462888
1706462889
根据契卡—国家政治保卫总局(ВЧК-ОГПУ)档案披露的绝密资料,1921年共判处贪污贿赂罪69641件,职务犯罪32177件;1922年判处贪污贿赂32587件,职务犯罪14887件。[75]过去有苏联学者认为,苏共二十大以后,党内的腐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贪污贿赂的额度、波及的范围上都明显扩大。因此,赫鲁晓夫时期被说成是出现“贪污贿赂的真正转折点”。[76]但是,据研究者列举的统计数字,1957年因贪污腐败被定罪者只有1800人。[77]显然,如果拿1957年被定罪的1800人与1921年的69641个贪污贿赂案件相比,那么结论应该是:早在新经济政策初期,苏联就已经出现了腐败蔓延的现象。
1706462890
1706462891
新经济政策时期干部腐败的原因
1706462892
[
上一页 ]
[ :1.7064628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