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463635e+09
1706463635
1706463636 [114] Богословская М.В. Жилищные условия и медицинское обслуживание совет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элиты в 1920-30-е гг.
1706463637
1706463638 [115] Богословская М.В. Жилищные условия и медицинское обслуживание совет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элиты в 1920-30-е гг.
1706463639
1706463640 [116] 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致友人的二十封信》,第31~32页。
1706463641
1706463642 [117] Богословская М.В. Жилищные условия и медицинское обслуживание совет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элиты в 1920-30-е гг.
1706463643
1706463644 [118] Богословская М.В. Жилищные условия и медицинское обслуживание совет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элиты в 1920-30-е гг.
1706463645
1706463646 [119] РГАСПИ(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ф. 82,оп. 2,д. 1437,л. 123。转引自Богословская М.В. Жилищные условия и медицинское обслуживание совет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элиты в 1920-30-е гг。
1706463647
1706463648 [120] 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致友人的二十封信》,第37页。
1706463649
1706463650 [121] 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致友人的二十封信》,第139~141页。
1706463651
1706463652 [122] 高晓慧:《“住”在俄罗斯》,第50页。
1706463653
1706463654 [123] 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第181页。
1706463655
1706463656 [124] 1920~1930年代干群之间的经济差距主要表现在工资、住房、交通补贴、公费医疗和免费疗养等方面。在工资方面已有学者做出了结论。因此,如果再能补充对交通补贴、公费医疗和免费疗养方面的研究,可以最终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结论。参见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第174~175页。
1706463657
1706463658 [125] 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第182页。
1706463659
1706463660
1706463661
1706463662
1706463663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1706460250]
1706463664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由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
1706463665
1706463666 黑龙江大学 沈莉华
1706463667
1706463668 1917~1933年俄美关系(从十月革命到苏美建交)是俄美关系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国外,很多研究俄美关系的学者力图通过对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入研究,来阐释为什么俄美两个大国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在外交关系封冻多年以后,又是什么原因使两国关系峰回路转,走上缓和、合作的道路,以及两国这一时期的关系与冷战的传承关系。遗憾的是,由于长时间内没有外交关系,二战结束后,苏美又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双方学者难有机会广泛接触保存在对方国家的档案材料,加之意识形态领域的严重对抗,很多学者从本国政府的立场和国家利益出发来评述两国关系,其结论往往不够客观,甚至存在明显的偏见。冷战结束后,这种状况得到很大改观。最近几年,国外史学界特别是俄罗斯史学界出版了不少关于1917~1933年俄美关系的档案文献、著述[1],对涉及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重大问题重新进行研究。譬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近现代史》杂志主编谢瓦斯佳诺夫从1996年开始,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主持编纂并出版了有关1917~1933年俄美关系的档案文献4部,其中经贸关系文献2部,政治关系2部。[2]2004年底谢瓦斯佳诺夫还出版了俄美关系的专著——《莫斯科与华盛顿:通往承认之路》。[3]与冷战时期相比,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史学界对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研究都有了长足进展。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比较接近客观事实,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结论渐趋一致。尽管如此,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两国学者仍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难以得出公正、客观的结论。考虑到中国目前对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研究较为薄弱,作为对俄美关系很感兴趣的第三国学者,笔者希望利用手中掌握的最新档案资料特别是俄文资料,实事求是地对这一时期的俄美关系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研究这一问题对我们探讨冷战的起源,以及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我们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706463669
1706463670
1706463671
1706463672
1706463673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1706460251]
1706463674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十月革命后俄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1706463675
1706463676 1917年10月25日(俄历),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十月革命及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美国一开始就采取否认和敌视的态度。美国政府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对苏维埃政权进行了猛烈抨击,并断言苏维埃政权不过是昙花一现,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崩溃的结局。
1706463677
1706463678 美驻俄大使弗朗西斯认为布尔什维克是一伙追逐极端社会目的的激进革命分子。对于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可能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影响,他曾做过这样的论述:“布尔什维克正试图创造一场世界范围的社会革命,并坚决鼓吹以暴力来推进这场革命。现在看来,资产阶级(我、你和所有受过教育的白领人士被划为这一阶级)能否使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安全的社会都成了问题。”[4]国务卿兰辛是一名坚定的反共分子。苏维埃政府颁布《和平法令》后,兰辛称其是对“各国现存社会制度的直接威胁”,因此,“如果布尔什维克继续掌权,我们就毫无希望。”[5]威尔逊总统对苏维埃政权更是持否定态度。十月革命后,威尔逊总统在评价苏维埃俄国的社会制度时曾指出:“社会主义非常迷茫,或许,它不可能实现。”后来威尔逊又宣称,革命的“毒素”实际上已经渗透到美国这个自由国家人民的血液里。[6]
1706463679
1706463680 美国政府如此否定苏维埃政权,其主要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统治下的苏维埃俄国与美国的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存在本质区别。
1706463681
1706463682 首先,苏维埃俄国主张的公有制在美国就不能得到认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银行、铁路、矿山和大工业企业等国有化法令。由于该法令彻底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遭到了美国资产阶级的一片反对和斥责,他们将其视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神圣原则的公然侵犯。例如,众议院代表米勒把俄国没收地主土地和工业企业的措施称之为“盗窃”。[7]苏维埃政府的企业国有化条款,也给外国投资者包括美国投资者在俄国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严重损失。一战以前美国投入俄国工业的资本为6800万美元。[8]一战期间美国对俄投资逐渐加大,临时政府掌权后,美国进一步增加了对俄国的投资。然而,苏维埃政府企业国有化政策的出台使美国资本家在俄国的投资顷刻间化为乌有。
1706463683
1706463684 苏维埃俄国的政治制度与美国的政治制度也是根本对立的。美国实行的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种民主制度的主要支柱是三权分立的制衡制度、选举制度和两党制度,而苏维埃俄国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实行一党执政、立法和行政合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威尔逊总统在评价苏维埃俄国的社会制度时曾指出:“莫斯科政体在一切方面都是对美国的否定。”[9]
[ 上一页 ]  [ :1.7064636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