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463807
1706463808
美国是苏联机器和设备的主要提供者之一。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尤其是威斯康星州、伊利诺斯州、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据统计,1931年苏联所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65]
1706463809
1706463810
苏联不仅是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也是重要的原料供应地。锰、镍、铅、铬等是美国奇缺的矿物原料,国内几乎不能生产,主要依赖进口。1929年美国所需的锰矿有一半以上是从苏联进口的。[66]除矿物原料外,美国还需要进口苏联的锯材、羊毛、小麦等商品。与其他国家相比,苏联供应的商品不仅质量较好,而且价格大大低于国际市场。
1706463811
1706463812
尽管如此,由于没有外交关系,美苏两国的贸易关系极不稳定。首先,苏联很难得到美国提供的长期贷款和签订长期的贸易合同。由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苏联欠美国的债务问题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美国许多大银行都不愿意向苏联提供贷款。在银行严格限制提供贷款的条件下,美国公司很难接受苏联的订货。它们通常只接受苏联的现金支付方式,而避免接受苏联的汇票,因为银行对苏联的汇票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即使一些公司可以为苏联的订货提供贷款,但贷款条件十分苛刻,贷款利率很高。其次,美国国内反苏势力的宣传活动也给两国贸易关系带来不小的阻力。1930年3月24日美国保护宗教和少数民族权力委员会通过决议。决议声明,如果苏联不停止在国内破坏教堂和迫害信仰宗教的人士的行动,美国将不会承认苏联。1930年2月罗马教皇还公开号召对苏联进行“十字军”征讨。美国劳联负责人还指责苏联驻美机构——苏美贸易公司暗中支持美国的共产主义宣传活动,并为这种活动提供拨款。苏美贸易公司因为没有正式的法律地位而得不到司法保护,美国很多贸易公司和银行都避免与其直接进行联系。
1706463813
1706463814
在两国贸易关系处于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胡佛政府从顽固的反苏立场出发,对苏联的出口采取了许多歧视性措施,致使苏美贸易关系严重恶化。美国指责苏联按倾销价格抛售商品,并据此对从苏联进口的许多商品征收反倾销税。被课征反倾销税的商品包括火柴、石棉、木材、无烟煤、种子和其他商品,约占美国从苏联进口额的1/4,反倾销税平均提高到59%,给苏美贸易带来很大的困难。1930年美国还通过一项新的关税法,该法令307条规定,禁止使用囚犯劳动或强迫劳动的商品输入美国。美国的新关税法要求进口商必须证明,它们进口的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强制劳动。1930年5月美国以使用强制劳动和倾销为名禁止苏联产的火柴进入美国市场,随后,又宣布禁止苏联的木材和锰矿入境。1930年12月,美国农业部还出台了有关不承认苏联的兽医卫生许可证的决议。美国对苏联出口商品采取歧视性措施的同时,还极力怂恿一些欧洲国家也抵制苏联的商品。1930年8月,美国财政部长梅隆访问欧洲,其目的是呼吁欧洲国家也抵制苏联的商品。在他的鼓动下,法国在10月宣布对从苏联进口的商品实行许可证制度,随后,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比利时也对苏联商品采取了抵制措施,结果导致苏联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大大缩减,苏联政府不得不增加从德国和英国的订货。由于苏美贸易关系的恶化,到1933年,苏联对美国的出口额仅为1929年的32.25%,从美国的进口额还不到1930年的6.3%。[67]
1706463815
1706463816
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美国工商界和政界人士开始认识到,美国对苏贸易歧视政策最终损害的是美国自身利益,美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苏联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销售市场和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因此,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美国必须尽快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1706463817
1706463818
苏美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不仅有利于美国实业界,也有利于苏联的经济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2年),苏联从美国进口了大量的拖拉机、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电力设备、汽车等。美国的技术援助更是对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起到明显推进作用。1928~1929年苏联与美国共签署了132个技术援助合同。这些援助合同涉及由美国公司负责向苏联提供开采煤炭、制造汽车、拖拉机、建设第聂伯河水电站,以及生产收音机和各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对于美国技术援助对苏联工业化的重要作用,斯大林曾做过公正评价。他认为,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援助下建立起来的,尤其是福特先生帮助苏联建立了拖拉机和汽车制造工业。因此,为了加速苏联工业化建设,与美国建立正常的经济贸易关系已经成为苏联外交的迫切任务。
1706463819
1706463820
世界性经济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也使国际政治局势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成为日后苏美外交关系转变的前提条件和契机。
1706463821
1706463822
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局势的变化首先是与日本日益加深对中国的侵略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脆弱的日本受到严重冲击。面对日益加深的政治经济危机,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力图通过发动战争来实现其摆脱经济危机和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706463823
1706463824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给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构成一定威胁。可是美国一开始并没有积极采取外交行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霸权上美国和日本虽然互为竞争对手,但双方在激烈角逐的同时,又存在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上,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1930年美国对日贸易超过其对华贸易的3倍,占日本对外贸易的1/3。[68]政治上,日美都有反苏、反共的愿望和意图。此外,当时的美国政府正忙于解决经济危机,国内又存在反对战争的浓厚孤立主义情绪。鉴于日本的侵略尚未对美国在华经济利益构成严重威胁,美国首先力图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国务卿史汀生在会晤日本驻美大使时表示,希望日本和中国军队采取克制态度,避免使用武力。[69]
1706463825
1706463826
随着日本侵略行为的加深,特别是日军攻陷锦州后,华盛顿开始意识到,中日之间已经完全不存在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满洲问题的可能性。如果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再不加以遏制,美国和世界和平将面临严重威胁。1932年1月7日,史汀生分别向日本和中国政府发出照会,阐述了美国政府在日本侵略中国问题上的立场。照会声明:美国政府现在不承认、将来也不承认能够给美国及其公民在中国的既得权益带来损害的条约和形势,包括那些涉及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门户开放政策的条约。
1706463827
1706463828
1932年1月28日,肆无忌惮的日本军队对上海发起了进攻。日军进犯上海在西方列强中间掀起轩然大波。上海是中国南方的门户,也是西方列强对华经济渗透的中心。英国在华投资的近80%,法国在华投资的约90%,美国在华投资的65%都集中在上海。美国政府认为,日本侵占上海的最终目的是要征服全中国,把包括美国和其他大国排挤出中国,继而实现其独占东南亚和大洋洲的狂妄梦想。[70]事变发生后,美国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并在太平洋地区开展军事演习。
1706463829
1706463830
日本对中国侵略,不仅对美国在华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一个沉重打击,而且对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和远东地区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齐齐哈尔,开始进犯中东铁路线。鉴于东北的军事战略形势对苏联越来越不利,1931年末,苏联政府开始加强远东的军事部署,同时采取了一些外交措施。1931年12月31日,苏联向日本建议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对于这一建议,日本政府直到1932年12月中旬也未给予官方答复,这更加剧了莫斯科方面的不安。1932年初,日本未经中东铁路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占领火车站来运送日本军队,随后又正式向苏联政府提出利用中东铁路运送军队的要求。迫于日本的压力,苏联不得不在1932年2月末同意日本为了商业目的使用这条铁路。从1932年4月起,日本及其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在中东铁路制造事端,占领车站、抢夺贵重财物、逮捕并杀害苏联公民,此类事件以前从未发生过。日本的一些人士还多次发表演说,公然提出进攻苏联和夺取远东领土问题。
1706463831
1706463832
满洲局势的不断恶化促使苏联开始认真考虑应该与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加强合作,共同遏制日本在这一地区的侵略行为。[71]由于美国一直顽固地坚持不承认苏联的政策,因此,在联合抗击日本侵略问题上,苏联经历了对美国指责、猜疑到逐渐接近的转变过程。
1706463833
1706463834
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美国曾试图插手1929年中苏在中东铁路的冲突事件,这令苏联政府大为不满。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缺乏对美国的信任,当时的苏联报刊断然指责说,美国实业界和金融界都希望远东发生战争。1931年12月10日,《真理报》在一篇社论中写道:“美国现在和过去都企图使苏联卷入远东的战争、企图组织和发动美国资产阶级集团来反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华盛顿是挑起战争的危险策源地。”在苏联看来,对美国的上述指责虽无真凭实据,却不无道理,因为满洲事变前美国的报刊曾发表言论说:“消灭苏联是胡佛毕生的目标。”[72]
1706463835
1706463836
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和远东局势的进一步恶化,苏联对美国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苏联政府认为,虽然美国对日本的侵略并没有采取制裁措施和军事行动,但是华盛顿政府已经流露出对日本的反感。据苏联驻美非官方代表斯克维尔斯基回忆,华盛顿上层承认,日本人欺骗了他们。虽然日本再三保证无意侵略满洲,结果却占领了锦州。而且,日本很有可能将侵略范围扩大到中国内陆地区。因此华盛顿政府讨论过抵制日本甚至是与其作战的计划。1932年1月,有消息说美国军队将在太平洋沿岸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莫斯科认为,这一消息说明美国打算对日本采取遏制行动。[73]美国的反日行动在莫斯科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于是,苏联政府决定投石问路,试探美国在日本侵略远东问题上的反应。
1706463837
1706463838
1931年末,苏联驻立陶宛全权代表加林斯基在与美国外交官富尔顿会晤时表示,苏美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两国在远东地区的相互合作,然而美国在承认苏联问题上的某些做法令人失望。加林斯基还进一步指出,日本占领满洲后,下一个侵略目标就是菲律宾。如果美国不与苏联在远东建立联盟,在未来的美日战争中日本将成为胜利者,因为军事行动是在离美国主要军事基地较远的地方展开的。在两人后来的会晤中,加林斯基除重复上述观点外,还特别强调: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美苏在远东联合起来共同对日本施加压力。1932年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期间,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在对美国和平组织发表讲话时,李维诺夫声明,苏联与美国和中国相互疏远并缺少外交关系是造成远东现在局面的真正原因。否则,这种不利的局面是可以避免的。[74]
1706463839
1706463840
除了在远东地区联合遏制日本侵略扩张外,美苏在对抗德国法西斯的势力、维护欧洲的稳定和自身安全方面也存在着共同利益。
1706463841
1706463842
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将建立世界霸权,把美国排挤出德国和欧洲市场,继而排挤出世界市场作为其对外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希特勒曾扬言:“我们要在巴西建立新的德国,通过国社党的宣传,可以很容易地把阿根廷和玻利维亚这两个国家统一起来……墨西哥应当成为德国的墨西哥。美国在垂死挣扎,它永远也不能再干涉欧洲战事。”[75]
1706463843
1706463844
为了实现狂妄的扩张计划,希特勒对德国所有的驻外机构都进行了改组,大量的间谍充斥其中。德国间谍从1933年就开始在美国活动,当时美国有18个由德裔人建立的团体,这些团体在纳粹分子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破坏活动。法西斯分子上台后,他们就开始秘密策划对美国的战争。
1706463845
1706463846
令美国政府更为不安的是德日法西斯势力的联合动向。据美国驻德国武官向国务院报告,希特勒建立独裁统治的第一年,德日之间就开始频繁进行接触。欧洲的报刊还报道了德国和日本外交官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的秘密联系。法国的一些观察家甚至指出,德日之间存在某种共同行动的协议。[76]美国政府认为,一旦德国的扩张计划得以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将面临严重威胁。
1706463847
1706463848
希特勒上台后的头几个月,美国和德国矛盾进一步加深。为了扩军备战,德国开始缩减从国外首先是从美国进口粮食。德国还对美国公民进行挑衅,恐吓并逮捕在德国的美国人。
1706463849
1706463850
针对德国的反美行动,美国驻德大使多德多次向德国外交部提出抗议。德国虽然表示道歉,但依然我行我素。1933年希特勒政府采取措施,使外国持有者特别是美国持有者手中有价证券的价值大幅贬值。由于这一措施严重损害了购买德国有价证券的美国垄断组织的利益,德美关系趋于恶化。[77]
1706463851
1706463852
鉴于德国法西斯分子的猖狂活动和德美之间的紧张关系,美国希望通过苏美关系的正常化来稳定欧洲局势,巩固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关于这一点,美国历史学家白瑞德曾经写道:在直接参加苏美建交谈判的三人(菲利普、布利特和凯利)中有两人认为,希特勒德国的存在是美国同苏联建交的主要原因之一。[78]
1706463853
1706463854
德国法西斯分子执政,同样也威胁到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22年苏联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苏德保持着正常的经济、政治往来,德国还是苏联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自从法西斯分子上台后,两国关系开始不断恶化。1933年1~9月,德国多次对苏联公民进行非法搜查和逮捕。苏联政府曾屡次向德国提出抗议和警告,德国政府却置若罔闻。苏联政府还获悉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邀请英、法、德共同签署四国公约,承认德国在军备上与其他大国享有平等权力的消息。尽管公约最后没有被批准,但意大利绕过国联为希特勒扩军大开方便之门的做法使苏联政府认识到,在处理欧洲事务时几个大国有意孤立苏联,欧洲的局势对自己愈加不利。[79]面对日益复杂的欧洲局势,苏联外交把遏制德国扩张,维护自身的安全以及欧洲的和平与稳定当作一项重要任务。
1706463855
1706463856
综上所述,正是日德法西斯日益加深的侵略扩张行动才使苏美之间出现了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上一页 ]
[ :1.7064638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