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471757e+09
1706471757
1706471758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产、社会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政治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和进行管理,社会文化是社会文明和社会精神的体现。这三大部分虽互有联系、互相影响,但各有分工,不能相互代替。社会文化既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会影响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发展与变化,而且往往是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与变化的先导。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尤其具有自己的特殊作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标志是人的解放和社会的文明。人的解放是社会文明的基础,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话说,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73]高尔基有一经典名言:“文学就是人学”。文学的主要效应就在于促进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文学遵循的是美的思维,宣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从而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文学家以不同的视角解剖社会,剖析人的不同追求、不同性格、各种感情纠葛以及人的生、长、婚、嫁、病、死等生命的进程,而且分析和表现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历史的关系,促使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地位。文学是社会的解剖刀,是社会的警世钟,是社会的名医良药。文学通过提高人的自觉性来协调人们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不断走向文明。文学对人的解放和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1706471759
1706471760 苏联共产党重要的历史教训就是混淆了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三者的关系,把社会政治置于其他两者之上,从而也曲解了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艺术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特殊作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抓住了马克思“暴力革命”的理论,把夺取政权作为“革命的根本问题”,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政权”。但是,布尔什维克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经验,把暴力、政权绝对化,把维护政权的政治看作最高原则,处处从政治着眼。在生产和经济建设问题上从政治出发,违反经济生活的客观法则,而且动不动就使用暴力,伤害了劳动人民的基本利益,造成许多严重而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对待文学问题上,忽视了它的独立存在的特性,把文学作为政权的“齿轮和螺丝钉”,忽视了文学的历史继承性,曲解了文学对人和社会的特殊作用。到了斯大林时期,把文学完全作为政治的附属品,“罢黜百家”,自我独尊,为作家规定统一的审美思想和写作方法,对作家实行政治高压政策,甚至不惜用暴力镇压作家,不仅使文学在坎坷曲折的道路上蹒跚前进,而且也延误了人的解放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斯大林之后,文学家掀起了文学的“解冻”运动,斯大林的继承者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斯大林的思想理论。这是苏联没有经过改革走出困境的原因之一,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沉痛教训!
1706471761
1706471762 [1] 恩格斯:《致康·施密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04页。
1706471763
1706471764 [2] 符·阿格诺索夫主编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近年俄罗斯出版的比较好的文学史,其中评介了从白银时代到苏联时代的主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中译本由凌建侯等翻译,白春仁教授校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处高尔基等的话引自这本书。本文对一些作家及作品的评论也参考了此书。
1706471765
1706471766 [3] B.科瓦廖夫:《苏联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第101页。
1706471767
1706471768 [4] 符·阿格诺索夫主编《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25页。
1706471769
1706471770 [5]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第554页。
1706471771
1706471772 [6] 列宁:《党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13页。虽然这一版把原来的“党的文学”改成现在的译法更精确了,但是,列宁所说的“党的出版物”显然也包括党的文学著作。在斯大林时代一直把本文在文中所引的话作为党对文学进行政治监控的依据。
1706471773
1706471774 [7]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第104页。
1706471775
1706471776 [8]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299页。
1706471777
1706471778 [9]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列宁全集》第39卷,第330页。
1706471779
1706471780 [10]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第203页。
1706471781
1706471782 [11] 转引自马·斯洛宁《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第49页。
1706471783
1706471784 [12] 十月革命以后,托洛茨基曾是党内仅次于列宁的领导人。在1922~1923年,他写了一系列探讨党的文艺政策的文章,提出了“同路人”的概念。《文学与革命》就是这些论文的结集。这本书中还收了1924年他在党的领导层讨论文艺政策时的讲话,上面的引语就出自那篇讲话稿。托洛茨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跨入革命时代的旧作家对恢复文学培养新作家的作用,但他只是把他们看作“同路人”,并非发展苏维埃文学的主体,而且还明确地说,以后还会在两大派文学家中发生一次内战,那时才会有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文学。
1706471785
1706471786 [13] 美国学者马可·斯洛宁是一位长期从事苏联文学研究的专家。他的《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于80年代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位作者坚持20年代文学复兴的观点,对苏联各个时期的文学家及其作品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独到的评论。以上引语出自该书第52页。
1706471787
1706471788 [14] 转引自符·阿格诺索夫主编《20世纪俄罗斯文学》,第144页。
1706471789
1706471790 [15] 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2页。
1706471791
1706471792 [16]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定》,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3页。作协主席团的决定附录在政治局决定的后面。
1706471793
1706471794 [17] 引自《苏联文学艺术问题》,人民出版社,1959,第21页。
1706471795
1706471796 [18]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12、14页。
1706471797
1706471798 [19]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18页。
1706471799
1706471800 [20] 《安加罗夫、基尔波京关于作协理事会党组会议情况致联共(布)中央的报告》,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17~23页。
1706471801
1706471802 [21] 这里的数字是根据一本文学史上的估计,据索尔仁尼琴在1967年的一封信里说,在苏联时期共有600多名作家遭镇压。
1706471803
1706471804 [22]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43页。
1706471805
1706471806 [23] 关于《暴风雪》一剧的报告与处理决定,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60~66页。
[ 上一页 ]  [ :1.7064717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