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506105e+09
1706506105
1706506106
1706506107 图15 德意志地峡的道路
1706506108
1706506109 这幅由冯·劳尔斯绘制的地图尽管用太小的比例尺翻印出来,却清楚地表明,16世纪德意志的道路网和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大路十分稠密。往西,即在法国,地图只标明几条干线,必须想象到那里的道路网同样稠密。大黑点表示搬运工人和车夫的村庄。在阿尔卑斯山各条道路沿线,这些黑点相当显眼,突出了干线的重要地位,本图还着重显示布拉格和林茨的联系。这一点本书没有讲到,但约塞夫·雅纳塞克发表在《林茨市历史年鉴》(1960年)的文章“16世纪布拉格和林茨之间的贸易关系”对此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1706506110
1706506111 总的说来,这块地域形状奇特。它在南面局促于意大利的北部,过了阿尔卑斯山,就变得宽大起来,形成一片辽阔的大陆。波兰国王于1522年7月25日向安特卫普寄发的一封信,经过近50天的旅行,才于9月12日到达目的地。157 他派驻查理五世处的大使丹蒂斯库斯在安特卫普焦急地等待这封信。马尔科·奥托蓬在1590年冬天走了整整39天(包括停留)才从威尼斯来到但泽。158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地区的广阔。把皮埃蒙特、伦巴第和威尼斯地区连成一片的平原(那里离出海口不远),是无法同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大片陆地相比的。在南方,道路之间相距很近,而北方的路却像扇面一样分岔。阿尔卑斯山就这样用一条“又粗又长”的线把中欧切割成两块。159 两个部分面积相差甚大,在不同的时代,重要性也不相等。
1706506112
1706506113
1706506114
1706506115
1706506116 图16 阿尔卑斯山脉的天然屏障
1706506117
1706506118 本略图表明,同阿尔卑斯山脉另侧的土地相比,意大利北部是多么狭小。意大利北部在西、北、东三面都被封堵(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的大路(塞尼山、辛普朗、圣哥达、布伦纳、塔尔维西奥等)冲破这种障碍。图上所示的主要河流均从可通航的地点画起。
1706506119
1706506120 因此,“德意志地峡”依次包括意大利——主要是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脉,然后是位于默兹河或莱茵河与奥德河和维斯杜拉河之间的中欧的辽阔平原和高原。意大利不需要介绍。本书将有很多机会再谈到它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城市和乡村。但是,关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情形,还必须说几句。在这个神奇的山脉,似乎一切都合乎自然。阿尔卑斯山脉像墙一样阻隔着中欧。但在很早以前,这垛墙已被打通。这里交通不便,但困难自动得到了解决。民居和村庄的存在似乎正是为了安排人们“翻山越岭”,为了便于这种交通分别朝南北方向延伸的。
1706506121
1706506122 阿尔卑斯山脉
1706506123
1706506124 阿尔卑斯山脉是个由几种社会和经济成分组合而成的多层次几何立体,其中包括:位于作物生长线上限的村落;深谷中的乡镇;河口上的小城,那里有时能见到“伦巴第商人”开设的小店铺和一些手工业者的作坊;最后,在与平原接触的边缘地带,在可通航运、交通繁忙的江河湖泊附近,有一些“山麓城市”,如日内瓦、巴塞尔、苏黎世、萨尔茨堡、菲拉赫、克拉根福、休兹、韦塞伊、阿斯蒂、科莫、贝加莫、布雷西亚、维罗纳等。这些城市往往举办交易会(泽扎奇、霍尔、林茨、波尔萨诺等),那里的大运输公司(奎尔公司、希阿韦那公司、普吕尔公司)生意兴隆,沟通南北交往,山区居民去那里购买日用必需品:“缝衣的布料,做工具的金属特别是对畜牧业至关重要的食盐。”160
1706506125
1706506126 人员、牲口、畜群和商品的川流不息形成了阿尔卑斯山区特有的流通形式。在日常的往来中,还增加了使用同样的人、同样的交通工具并且横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另一种流动。沿途的村庄对大路带来的好处十分眼红,如果没有从事驮载车运的这些村民,穿越山区是不可能的。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布伦塔谷地旁,维琴察的普里莫拉诺在1598年还是一座不足50户人家的“村庄”。村内“所有居民几乎都靠他们用大车运货得来的报酬维持生活”。161 其他这样的村庄,还可以举出几百个。沿大路的村子的居民,不管大路已经竣工或正在修筑,照例要共同合作,进行分工,确定旅站,保障旅客和货物的运输和安全。有时为了多挣些钱,村子里的居民不分昼夜把旅客和货物一直运到目的地,塞普蒂梅大路162 可能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但不是唯一的例子……
1706506127
1706506128 从那时起,这些运输活动便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即使冬季也从不间断,因为冬天为雪橇提供了方便。163 1537年12月16日,韦塞伊的一个运输承包人在日内瓦承运132包商品。他答应把其中42包在第二年的1月4日运到伊夫雷亚,以便“赶在时间前面”。马尔科·丹多洛代表威尼斯市政会议前往法国,于1540年12月坐轿子越过了蒙瑟尼。164 他确实对这次旅行留下一个相当糟的记忆,正像吉罗拉莫·利波马诺1577年4月跨越蒙瑟尼时情景一样:“马和驴陷在齐肚的积雪中,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拔出腿来。”但是,吉罗拉莫·利波马诺补充说:“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旅客经过那里,去意大利、法国或英格兰,到西班牙去的人也很多。”诺瓦勒萨村既没有粮食也没有葡萄酒,村里只提供一些蹩脚的向导,他们并不缺活干。吉罗拉莫·利波马诺心想,这个可怜的萨瓦高地是个多么奇怪的地方啊!那里“每年只见到3个月的太阳,小麦地种一收二”。这种情况直到朗斯勒堡(从那里下山可坐雪橇),甚至直到圣-让-德-莫里埃纳,还没有改变。165
1706506129
1706506130 从上述大家熟悉的叙述中,从大量其他情况中,以及从过去阿洛伊·舒尔特专心致志地、耐心地收集的有关中世纪的材料中,166 可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结论是:阿尔卑斯山脉所有的21个通道都可以利用。只要环境许可就行。我们了解到许多成功的、半成功的、试验性的事例。也有半途而废的事例。整整一部比较历史和大量文献资料引起我们的好奇,吸引我们去探究。当然,城市和商人起了他们的作用。正是米兰的商人在13世纪修建了当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圣哥达大路。后来,为了到达莱茵河上游山谷,他们利用斯普卢根、马洛依亚和塞普蒂梅的通道。17世纪政治史使这些通道在瓦尔特利纳被占领期间出了名。随着政治形势和贸易形势发生变化,甚至由于远离阿尔卑斯山脉的道路上出现运输事故,这些过分邻近的大路互相竞争,互挖墙脚。1464年,167 里昂从国王那里获得准许,可以直接收购胡椒和香料。从此,埃格莫特以及罗讷河流经的这条路线丧失了有利地位,而被蒙热内夫尔山口、蒙瑟尼山口和大小圣贝尔纳所取代。对大大小小的争执,必须仔细观察研究。1603年,威尼斯和格里宾登人结成政治同盟,从莫尔贝尼奥到基亚文纳的大路当时业已竣工,并为贝加莫争取到朝米兰方向的货运业务。这个细节再次显示出威尼斯对阿尔卑斯山地区运输活动的密切注意。168
1706506131
1706506132 显然,所有这些变化并不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地理条件造成一些难以避免的永久性障碍和方便。因此,必须把江河湖泊的水路连接起来,其中有:伊泽尔河,布尔歇湖,日内瓦湖,康斯坦茨湖,罗讷河,莱茵河,因河;或者在南方,意大利的江河湖泊都对运输提供方便,即使像阿迪杰河那样的大江,沿途虽有一系列关卡阻拦,木排和船只仍可通行。但是,这些恒永的便利也会互相冲突。据统计,在从安特卫普到意大利的运输中,圣哥达山口利用它的中间位置,同时可通往热那亚和威尼斯,在1534年至1545年间169 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条横向大道从东部的布伦纳通过。布伦纳是阿尔卑斯山地势最低的一个山口(1374米),有两条分岔水道(因河和阿迪杰河)可资利用,陆路则直通威尼斯。此外,陆路可供德意志的大型马车——阿尔卑斯山脉一带的人称之为双轮马车——行驶。在葡萄收获后,这些马车便开往威尼斯地区和伊斯特拉,装运新酿的葡萄酒。这是一笔大宗买卖,每年都要进行,除非威尼斯加以禁止。例如,1597年就禁止过。170 但是,这类事件很少发生。在一般情况下,威尼斯采取放任态度,它更喜爱马尔凯或群岛生产的醇厚的葡萄酒。葡萄酒的买卖促使布伦纳从16世纪初起,特别在16世纪末,成为阿尔卑斯山区最热闹的大路之一,但并不占绝对的领先地位。1530年,萨尔茨堡大主教171 把当时还是一条只通骡驮的羊肠小道——托埃尔纳山区——扩建为一条行驶车辆的大道。蒂罗尔省三级会议理所当然地维护布伦纳的利益,反对这种竞争。它们争取把罗马王费迪南一世也拉入旗帜鲜明的反对派行列中,但未成功。这个例子足以说明,阿尔卑斯山区的道路灵活易变。人们修筑、养护这些道路,但在需要时,也可以改变这些道路。
1706506133
1706506134 第三个人物:有多种面貌的德意志
1706506135
1706506136 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另外一侧,欧洲一片郁郁葱葱。森林和大江纵横交错,河上泛舟,陆地行车。冬季来临,天气十分寒冷。1491年,大雪纷飞,纽伦堡的商人可以乘坐雪橇直达日内瓦。172
1706506137
1706506138 我们可以顺着经线从南到北,或者沿着纬线从东到西接近德意志。这样,我们将以不同的方式来观察具有多种面貌的德意志。
1706506139
1706506140 顺着经线,从意大利出发,重点将考察上德意志。至少在我们看来,这个地区一直延伸到科隆、法兰克福和纽伦堡。掺杂着意大利色彩的上德意志,是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生产的葡萄酒的买主。几个世纪以来,它与意大利半岛的各个城市保持联系,以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为主,此外还有罗马、那不勒斯、藏红花的收购地阿奎拉,以及沿途必须经过的所有城市。这条德意志商路朝东南方面一直通到威尼斯的“德意志商馆”173 ——这座矗立在大运河边的大型建筑面对里亚托广场,是既受到控制又享有特权的德意志的缩影。1505年被一场大火焚毁后,商馆重修,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德意志商人在商馆各有自己的包间,174 供存放商品之用。那里存放的绒布有时一直堆到屋顶(这种开一代风气之先的织物是用亚麻作经纱、用棉纱作纬纱织成的)。商馆还出售铜器、锡器、银器和五金用品。香料、胡椒、药材、棉花和南方水果都从那里转销北方。175
1706506141
1706506142 威尼斯也到处都是德意志旅客,其中既有名人,也有不知名的人;有转道前往圣地的朝圣者;有像雅哥布·富格那样的初出茅庐的商人;有像阿尔贝特·丢勒那样的艺术家;有去帕多瓦大学求学的学生或者他们的跟班,例如迪林根的贝尔纳德·米勒。他身背火枪,威尼斯警察因而认为有理由逮捕他。176 威尼斯也常见到德意志军人,虽然在缔结了卡托—康布雷锡和约(1559年)以后,瑞士雇佣军和符腾堡德意志步兵(在阿尔卑斯山脉南侧)的美好岁月已经结束。此外还可见到社会地位更加低下的人:面包师傅、仆役、毛纺工匠、酒铺和客店的伙计。在酒铺和客店行业中,德意志人往往与佛罗伦萨人或弗拉拉人竞争。177 德意志人自然在威尼斯开设旅馆,例如“白狮”旅社、“黑鹰”旅社等。178 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也同样有德意志旅馆。1583年,在弗拉拉有“猎鹰”旅社;在米兰有“三王”旅社。179 因此,南德意志在意大利北部势力的保护下,同时也经常利用意大利北部的缺陷,成长壮大起来。在共同的生产活动中,南德意志担任次要的工作,例如加工棉花(这是16世纪新出现的纺织原料),生产廉价纺织品,制造铁器、铜器,加工皮革等。如果没有南德意志的经常支持,热那亚和威尼斯的商业以及米兰的繁荣,都是难以想象的。吉罗拉莫·普留利在1509年写道:“由于我们之间有着历史悠久的贸易往来,我们德意志人和威尼斯人是一个整体。”180 当然,他本应说德意志人和意大利人是一个整体。
1706506143
1706506144 共同的生活使意大利文明在北方得到迅速的传播,这在今天还可以从房屋的外观上辨认出来。181 南北交流显然有利于南方。但是,意大利的危机有时也有利于上德意志。逃离本土的意大利新教徒把锦缎和丝绒制造技艺带到纽伦堡。182 14世纪期间,佛罗伦萨商人纷纷破产,德意志商人在此得益不浅。德意志文明也向南方传播,很早就抵达阿迪杰河的上游河谷,并远届主教驻地特伦托以南。1492年,一个威尼斯人在特伦托受到主教接待,他不会弄错,摆在那里的三张饭桌“呈四方形”,“按照德意志的习惯”。吃饭时,根据德意志风俗,以吃色拉开始,肉和鱼同时上桌,还有黑面包。这是巴伐利亚的方式。183
1706506145
1706506146 如果顺着纬线的方向进入德意志,就应该从莱茵河出发。越往东去,德意志就越显得是个尚待开发的新兴地区。在15世纪和16世纪最初的几十年内,采矿业在德意志迅速发展,创建了一系列崭新的城市。这些一哄而起的城市寿命不长,1530年后,更确切地说1550年后,由于美洲白银的竞争,便告衰落(16世纪中叶的经济衰退也许并不是城市衰落的唯一原因)。由于随之而来并一直延续到16世纪末甚至更晚一些时候的经济复苏,多种多样的工业在德意志,以及更广泛地在整个中欧,又日趋上升。波希米亚、萨克森和西里西亚的亚麻布是这些工业的最大的生产项目,但不是唯一的项目。所以,硬说德意志(及其周围地区)在马丁·路德死后(1546年)便一蹶不振,这是不对的。184 奥格斯堡和约(1555年)确保了长期的和平,带来了明显的好处。即使在往东很远的地方,城市的欣欣向荣也是有目共睹的事。1574年,皮埃尔·莱斯卡洛皮埃对特兰西瓦尼亚的各个德意志城市赞叹不已。布拉索夫——“萨克森人称之为科罗内斯塔”——是他抵达的第一个城市,但见“城市美轮美奂,房屋外墙油漆一新”,竟使他误以为“到了曼图亚城”。185
1706506147
1706506148 我们走了两条路线,见到了两个德意志。在同荷兰接壤的地方,北海沿岸的埃姆登、不来梅、汉堡等地还显现出另一个德意志。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既濒临大西洋,又靠近尼德兰(首先是安特卫普,然后是阿姆斯特丹),尼德兰的经济高涨和政治动荡都对这些城市带来好处。汉堡一马当先,奋力发展,即使三十年战争也没有打断这一进程。186 汉堡商人利用尼德兰的叛乱。他们保持中立,或者用一位同维格利乌斯法院院长通信的人的话来说,他们“野心勃勃,大发横财”。187 此外,一场大规模的劫掠行动正在酝酿中,该行动从尼德兰和北海沿岸的德意志出发,一直深入到德意志内地。在波罗的海沿岸,带有殖民统治性质的旧秩序仍然保持着表面的强大。
1706506149
1706506150 这些先后出现的历史事实,在历史学家约翰·米勒所提出的(1908年)已经相当古老的图像中概括得相当好。188 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时德意志的中心已从莱茵河畔的科隆,向东转移到西德意志和东德意志之间的纽伦堡。作为德意志中心地带之心脏的纽伦堡位于已经意大利化的南德意志和从大西洋刮来的现代化之风已经到达的北方之间。断言德意志的中心在纽伦堡,而不在富格家族的城市奥格斯堡,这确实是一种诱人的说法。让·弗朗索瓦·贝尔热在他新近出版的一本书里也抵挡不住这种诱惑。他写道:“在近代的初期,南德意志成了西方世界的真正重心,它比意大利北部、尼德兰、里昂或者法国的马赛、比帝国的维也纳更当之无愧。”189 这种说法显然有点夸大。但是,在跨进现代的门槛时,不能仅仅看到商业资本主义在里斯本、塞维利亚、安特卫普以及在得天独厚的地中海沿岸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和带来的种种革新。16世纪的经济高涨对整个欧洲都有影响,直到欧洲大陆的深处。
1706506151
1706506152 从热那亚到安特卫普,从威尼斯到汉堡:交通条件
1706506153
1706506154 地中海的生活就这样通过陆上交通逐渐向北方延伸,并被北方所吸收和接受。鉴于当时的运输条件,陆上交通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位于里昂和维也纳之间的这个地区并不是一切都走在时代的前面。但是,那里流动的“血液”,可能比法国更加富有活力。如果把阿尔卑斯山区的里昂城和罗讷河谷也归入这个地区进行考察,情况更是如此。这的确是个具有众多现代特点的地区。许多公司在这里发展起来,并在意大利、尼德兰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城市立足生根。一些独家开设的、对外封闭的家族大公司——真正的庞然大物(例如富格、霍希施泰特尔、韦尔塞、阿法伊塔蒂)——在那里被数量更多、规模较小的企业所取代。这些企业比通史所叙述的还要活跃,特别是:尼德兰的法伊莱公司(最近出版了一本关于这家企业的书190 ),纽伦堡和布雷斯劳的托里季阿尼、巴托罗缪·维亚蒂斯(和合伙人富尔斯特),维也纳的佩斯塔洛齐和巴托罗缪·卡斯泰洛,克拉科夫的蒙泰卢比。191 这里我们只列举了16世纪末设在国外的几家意大利公司。我们还可以举出几十家其他公司的名字。192
[ 上一页 ]  [ :1.7065061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