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53326e+09
1706533260 卢梭确实猛烈抨击过高级文明的特征,但他并未呼吁回到野蛮的状态中去。他认为野蛮的状态有许多欠缺的地方,如缺少道德,不假思考只凭本能行动,在一个阶段甚至没有语言,而且缺吃少穿。当社会和财产的地位已经确定,才能的高下已经表明的时候,最好能按才行赏,以有益于社区。按卢梭的意见,这个阶段是人类历史中最为快乐也最为持久的阶段。但他并没有提出要回到这个阶段。他确实说过当财富和地位不再和德才相符的时候,就造成了不公平,会导致不稳定。他指出,稍作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推理正是启蒙运动的风尚。他这个论点不会起煽动暴民的作用。自然和野蛮人如同几何图形一样都是抽象概念。
1706533261
1706533262 卢梭这两篇早期文章是对现状的否定性批评。他后来提出的肯定性建议表明,理想的社会要以刚才介绍的中间阶段为基础,典范是独立的农夫,没有权贵的压制,自己管理自己。光这一点就足以引起启蒙思想家对他们这位以前的朋友的仇恨。卢梭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是他摒弃了文明生活的优雅和舒适。伏尔泰曾歌颂过“奢侈,这最有必要的东西”。卢梭要用中产的农民生活来取代资产阶级的高级生活。这是城乡的对立——这是个令人恼怒的主意。同样令人恼怒的是卢梭的每一本新著,无论是关于政治、戏剧教育、宗教题材的著作,还是关于爱情的小说都轰动一时。
1706533263
1706533264 他政治著作中最为著名的是《社会契约论》。该书开篇就出现了经常为后人引用的那句话,说人生而自由,但处处受锁链的束缚。新闻人看了这话后自然以为它的意思只能是号召“砸断锁链”。但卢梭下面的话却没有得到引用:“现在我要努力来说明它们(指锁链)为什么合理。”再往下看,书中又提到了野蛮人,说虽然他没有今人的一些缺点,但他并不是道德的生物——不是不道德,是非道德,所以他不是建设社会和管理政府的材料。由此可见,说他想要我们“四脚爬地”的指控是没有根据的。
1706533265
1706533266 至于被当时和现在的批评家讥为荒谬可笑的社会契约,洛克早在卢梭出生前四分之一世纪就提出来过,然而洛克却被赞扬为明智。契约是由来已久的想法,卢梭用它作为书的标题以点出主题。在书中,他说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契约并不重要。不需要用它来达到目的,即为自由和有道德的人确定最好的政府形式。每一个问题都要经公民投票的纯民主形式(新英格兰的镇选民大会)太不现实,因为人难免糊涂犯错;这种方法只有在很小的城邦国家才能实行。下一个首选是代议制政府,他非常精确地把它称为“选举产生的贵族”。
1706533267
1706533268 卢梭和洛克一样,认为主权在于人民;因此代表们必须为人民的最高利益而努力。但是人性固有的弱点——愚蠢和自私——经常使得“全体意志”,即多数人,无法执行“普遍意愿”,即共同的福利。大家都真心想实现这种福利,但由于见识短浅结果常常做不到。有些人说,这个理论再加上“公民宗教”开辟了通往独裁统治的道路。对这个指控不值得在这里引证卢梭的原话进行反驳。更重要的是一个为人忽视了的事实:波兰请卢梭为它推荐一部宪法,科西嘉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作答时不是像在《契约论》中那样泛泛而谈普遍的理论,而是本着具体的精神,坚持宪法要适应当地人民的传统、风俗和目前的需要。卢梭写的纯推理文章经常被用来同求实的政治家伯克比较,以显示卢梭不如伯克。很久以前,一位美国学者在她的《卢梭和伯克》一书中就指出了这种对比的错误,其实这两位理论家在关于政府的原则上是一致的。
1706533269
1706533270 学校是锤炼思想和感情的地方,所以卢梭清楚地说明了共和制国家的公民应该得到何种教育。《爱弥儿》(他学生的名字)一书讲述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其他冲动应如何用来发展他的智力,使他获取知识。这又是“事物,不是词语”(<181)的要义。学习书本应晚些开始,规则若想使人心悦诚服则必须从观察和思考中产生。简而言之,要旨是:学生是孩子,不是小大人;他或她在不断发展,训练应适应于发展的每个阶段。千万不能按某个既定的模子去塑造孩子。后来的每一个“进步教育法”学校,一直到约翰·杜威在20世纪(608>)初办的学校,实行的都是卢梭提出的观念。
1706533271
1706533272 “先生,我正是按照您在《爱弥儿》中提出的令人信服的原则培养我的儿子的。”卢梭严厉地看着他:“先生,那就太糟糕了,对您和您的儿子都太糟糕了。我不是要建议一种教育方法,我只想防止目前教育的弊病。”
1706533273
1706533274 ——与M·安加尔的一席对话(年月不详)
1706533275
1706533276 《爱弥儿》一书关于宗教的部分激怒了所有各方,无论是自然神论者、无神论者,还是天主教徒,但是它关于家庭各个题目的论述却得到许多人的赞许。卢梭认为,母亲应亲自哺育孩子,不应把他们交给生人照料;父亲也不应对孩子冷漠。爱弥儿之所以有家庭教师是因为这种教育计划需要给孩子以不断的注意。卢梭写的不是教育手册,他自己也是这样说的;他提出的是关于个人及其思想发展的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实行背景在乡村,以便孩子了解各种生物,四季的变化节奏,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多样。他的日常活动比在城里更简单,更健康,没有那些使人变得油头滑脑、耽于享乐、胸无大志的习俗和时尚。对爱弥儿的描写使人联想到菲尔丁笔下同样是心地善良、本质诚实的汤姆·琼斯。不幸的是,汤姆的家庭教师思韦坎姆和斯夸尔糟糕透顶,而这两个角色只是对18世纪有产阶级雇用的家庭教师稍有夸张而已。因此可以想象卢梭倡导的这种重兴蒙田很久以前提出的思想的教育学是多么受欢迎(<138)。汤姆因对苏菲的爱而得救。最后将成为爱弥儿配偶的女子也叫苏菲——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智慧,苏菲这位公民-农夫的伴侣是智慧的化身;杰斐逊依靠公民-农夫把美国建成一个伟大的国家,托克维尔访问美国时发现的就是这样的人。
1706533277
1706533278 一位学者说,18世纪惹人争议的卢梭信奉的座右铭不是倒退到自然,而是向前走进自然。明白了卢梭的目的,了解了他所处社会的情况之后,就可知这位学者所说不谬。卢梭有生之年看到了他的观点除鼓掌以外引起的其他反应:母亲亲自哺育孩子;贵夫人在自己的庄园装扮成挤奶女工——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宫廷中也作如此打扮;还有对乡村生活兴趣的提高,特别是在卢梭发表了关于自己在林中河边漫步的描述之后。人们日益相信这样消磨时间可以休整由于城市生活而疲惫不堪的身心。现在法律保证的带薪休假最早的起源是《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
1706533279
1706533280 在《爱弥儿》中,自然还有另一个作用。在乡间长大的少年开始提出一些哲理性的问题:我们是如何来到世界上的?谁造成了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关于生殖这个题目,卢梭认为,孩子一旦提出这方面的问题就应坦率回答;很快孩子就会产生性欲,这也是需要讨论的题目。至于更大的生命创造这个问题,不能用令人反感的神学道理予以解释,也不能用自然神论深奥的抽象概念。看得见的大自然,它无尽的美和巨大的力量就是上帝存在的活生生的证明。宗教是一种感情。它集谦卑和惊诧为一体,维持着印记在人的良知上的道德法规。
1706533281
1706533282 卢梭把宗教算作一种激情,而激情是推理和行动的力量来源。只要和正确的思想连在一起,所有的激情都是好的。这种联系源于良好的教养,不需要永恒的奖惩机制,也不需要尘世间的仪式和启悟。卢梭提醒读者,人类有三分之二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犹太教徒,也不是信奉穆罕默德教义的人。以此推断,神不可能为任何一个教派所专有;人关于神的要求和判决的所有想法都是臆想。神只要求我们爱他,向善。别的我们一概不知。人关于永远不可知的东西居然彼此争吵,流血作战,这是对神最恶劣的不敬。
1706533283
1706533284 《爱弥儿》遭到巴黎主教的谴责,不仅因为它教人们越过教会,而且还因为它表示了普遍得救的意思,否认原罪的存在。卢梭回答说,根据福音书,耶稣基督以自己的死赎了人类的罪,洗礼更巩固了这种救赎,在此之后,唯一阻碍人得救的就是他自己犯下的罪孽。在他最后的著作《忏悔录》中,卢梭坦白了自己的缺失和错误,现身说法来表明他对人的行为不存任何幻想。道德期望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是对意志永久的挑战。
1706533285
1706533286 《百科全书》中关于音乐的内容很多,足足有3卷,全部是卢梭所写。所以现在还不能把他抛开。卢梭在狄德罗的紧逼下,一边抱怨一边赶工写作,3个月就交了稿。这样的急就章造成了文中的一些错误,杰出的理论家和作曲家拉莫得意地把这些错误一一公布。他这样做是为了报复卢梭重意大利音乐,轻法国音乐的态度。卢梭这种态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意大利语容易歌唱,易于谱成音乐。拉莫把吕里为凡尔赛宫创造的大场面搞得更为宏大。最近演出的拉莫的《华丽的印第斯》可以使人对18世纪芭蕾和装潢的奢华铺张略见一斑,但仍无法得窥全貌。如今留下来的只有丰富的和声。可以把法国的风格称为巴洛克式,把意大利的风格称为新古典式。意大利人还创造了谐歌剧这种喜剧体裁,法国人却没有模仿。
1706533287
1706533288 试想有这么一个15英尺宽,长度比例与其相合的箱子。两边各有一幅屏幕,粗略地涂着些色彩以代表天上的裂缝或破洞。后面的一块帷幕总是破的。人在它后面走动时会造成一些悦目的飘动。四根木料和一块平板做成神的战车。它用一根绳索吊在一块充当云彩的破布前面。可是你无法想象的是女主角的那种吼叫,她全身抽搐,脸涨得通红,紧握双拳压在胸口上,从肺里挤压出呻吟的声音。而这却是唯一能得到观众掌声的东西。
1706533289
1706533290 ——卢梭论巴黎的歌剧(1760年)
1706533291
1706533292 巴黎经常看歌剧的人就这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不是只有卢梭不喜欢法国歌剧的浮华和复杂的音乐结构,偏好外国歌剧。卢梭嘲笑法国歌剧的结构,他为了表明歌剧可以做到简单明了,自己写作了《村里的预言家》。这部歌剧真的非常简单。情节是一个乡村的爱情故事,其中加以慈父式的智慧,曲调是民歌式的,没有男女众神在战车上尖声大叫这种为讨厌法国歌剧的人所诟病的东西。《村里的预言家》受欢迎达半个世纪,但它那种因幼稚的情感而产生的魅力现已消失了。
1706533293
1706533294 在法国音乐的巴洛克阶段之前以及与它同时,意大利音乐和日耳曼音乐平分秋色。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个乐派是由在伦敦的亨德尔和博农奇尼谱写的歌剧和清唱剧开始的(<327)。在德意志本土,巴洛克风格在下述这个人多方面的,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中达到了顶峰,他就是——
1706533295
1706533296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706533297
1706533298 有必要写出他的全名,因为他的家族300年来产生了53位音乐家,也因为他至少有一个儿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比他的名气更大,虽然并不比他更有天才。约翰·塞巴斯蒂安的生涯平凡无奇,他做过风琴家、唱诗领诵人和教师,死于18世纪中叶,然后就默默无闻,直到19世纪30年代。
1706533299
1706533300 自那以后,他充分得到了他应得的承认,虽然他的一些最热诚的崇拜者只把他认做特定的一类音乐家。因为他作了一些曲子来表现赋格曲的艺术和对同等调律(用这种调音制度易于从一种音调换到另一种音调)的运用,而且自己也写作了许多赋格曲,所以他被认为是所谓绝对音乐的最高大师。其实他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从未专作这类的音乐。此外,他作品的浩瀚广博,精品的众多,以及许多能充分发挥歌唱家精湛技艺的杰作,加之人们对长期以来冷落这位天才的自责,所有这些造成了一种其实对他并不公平的崇仰:推他为绝对音乐的不朽大师中的头一位,说他这种体裁的作品无懈可击。殊不知他的作品要广博深刻得多。
1706533301
1706533302 可幸的是,后来的一位崇拜者以渊博的知识、细腻的感觉来研究巴赫的作品,他的详细研究使人对被奉若神明的巴赫有了新的了解。这个人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文艺复兴人阿尔伯特·施韦策。他是音乐家、医生、哲学家、作家,还是慈善家。他详细的研究表明,巴赫不只是掌握复杂音乐形式的大师,还是声音戏剧的创造者。他谱写的大合唱、弥撒曲、三部耶稣受难曲,还有他的大部分小型作品是表现性的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如果绝对一词意指单纯注意格式的话。
1706533303
1706533304 它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巴赫思想的画式倾向,这必定导致不仅要重新考虑过去把巴赫看作主要是“绝对”音乐家的看法,而且要重新探讨音乐的审美这个一般性的问题。
1706533305
1706533306 ——欧内斯特·纽曼关于施韦策的《巴赫》(1911年)
1706533307
1706533308 施韦策把作曲家分为诗式和画式两类,把巴赫列入画式的一类。他选择的这两个词很不恰当,原因稍后会说明(495>)。但施韦策展示了巴赫的表现性意图,这个结论是无可指摘的。早就应该看到,像《马太福音书耶稣受难乐》或大合唱《弥撒曲》这样的杰出作品不是在格式上精雕细琢,而是把格式与戏剧性目的融合为一:有节目单,里面描述了一个场景,音乐则和歌词及动作相配合。巴赫具有用音乐达意的高度天才,哪怕是在没有说明或标题的作品中,意思都显而易见。我们在他的组曲、协奏曲、变奏曲,甚至在似乎无法表达意思的作品,如小提琴独奏的恰空舞曲中,都可以看到和听到音乐的意思。巴赫的戏剧性非诗非“画”,而是直叩心扉(639>)。
1706533309
[ 上一页 ]  [ :1.706533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