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653448e+09
1706534480
1706534481 孔德的教派在各地的教众为数寥寥,但他平实易懂的思想体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长期以来一直是在阿根廷最受欢迎的哲学。虽然对他的名字鲜有提及,但是他对科学的简明看法在世界各地深入人心。
1706534482
1706534483 1830年有一个人与世长辞。他的去世并未引起巴黎人的注意,在英国也几乎没人理会。但是,他的死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着这一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和政治评论家的消失,这个人是——
1706534484
1706534485 黑兹利特
1706534486
1706534487 他也许可以算作“被遗忘的大军”(<436)中的一员,因为他的名字并非家喻户晓。不过,与其说他是被人遗忘,还不如说他的知名度不高。他的思维方式不合时宜,他的涉猎面太广,结果无法将他归类。他与他的朋友查尔斯·兰姆不同,别人不会去奉承他,为他建立一个“某某之友”的学会,出版半学术性的业务通讯。
1706534488
1706534489 黑兹利特开始是画家和玄学家,然后成为戏剧批评家、政治评论家、自传作家和人们所熟悉的散文大师。他在所有这些领域中都成就过人。他写的每一行文字都体现了批评理论,而且,他还是英国最出色的文体家之一。史蒂文森在回顾半个世纪的文坛时说过:“我们大家都是聪明人,但是我们的写作无法与黑兹利特相比。”黑兹利特作为文学评论家没能得到柯勒律治、德昆西和兰多尔那样的名声,因为他是他们的政敌,被他们所痛恨,并遭到他们出版的刊物的谩骂。《季刊》说,他的文章中用的是伦敦东区的土话,并说他“满脸疙瘩”,其实他皮肤干净平滑。他的罪过是没有对法国大革命做出像柯勒律治那伙人一样的评判,也没有同国人一道将拿破仑视为面目可憎的怪人。他跟司各特一样写了一部四卷的传记,介绍这位皇帝的生平,但他的立场是站在拿破仑一边。
1706534490
1706534491 介绍黑兹利特所写的评论文章的内容比描述它们给人造成的印象要容易得多。也许人们读了他的文章后最强烈的感觉是,他的思想不是“在宁静中思考得出的”结论,而似乎就是在读者面前临时想出来的。他文章中长长的、含义广泛的句子就像是边想边说,娓娓道来。在《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中,在《关于英国诗人的演讲》中,在《论天才与常识》这篇文章中,可以说在黑兹利特注意的任何问题中,他都能找到问题的深刻根源,追溯其含义和影响。他纵观事件、冲动或思想的形成过程,将它们与同一作品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与其他人的作品联系起来,同作者的生活、普遍的生活以及他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他不是分析,而是进行全面的评判,整体的诠释。
1706534492
1706534493 如果我们对某一种风格或方式有特别的喜好,可以自我保持这种喜好,让别人享有他们自己的喜好。如果我们的思想更为开明,欢迎一切卓越优美的东西,就会发现,它们载于各类书籍之中广为流传。对任何作品求全责备的人并非品位比他人高,亦非智力比他人强,而是要破坏,要“限制和禁锢”与他们自己品位不同的一切享受和意见。
1706534494
1706534495 ——黑兹利特《论批评》(1821年)
1706534496
1706534497 如前所述,这种批评风格今天已不受欢迎,因为它没有系统,不用术语,读来有趣。这样的批评怎么可能“严格”呢?它是“主观的,仅凭印象做出的”。这些和其他的非难其实是艺术与科学之间竞争的一部分。现今,要跟上潮流,被人接受,任何思想活动都必须使用专门的抽象术语来表达,并形成一种体系(730>)。在黑兹利特的评论文章中,除了从作品中得出的印象之外,作品的其他含义并没有明说。不过,只要不带成见地阅读黑兹利特的著作,不坚持认为他必须怎么写,就不难发现实际上他的批评既严谨又详尽。他的做法是:先描述,再下定义,然后再描述。这里加一行,那里加一笔,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像是画家在作画。他努力让所有读者以他的方式看待事物,不是力图说服别人接受他的主张,仅仅是要使人成为像他一样的好读者。这样的好读者不仅能比漫不经心、无人指导的一般读者从书中了解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能比他们获得更大的享受。
1706534498
1706534499 黑兹利特为人们所熟悉的散文如同蒙田的文章一样,给人带来愉悦和智慧。他也同样把自己说成是目击者,而且几乎与蒙田一样经常地引经据典,所不同的是他用的是英文,且更紧密地围绕他所宣布的主题:《论有一个主张的人》《论印度杂耍人》《论为己而活》《遥远的物体为何赏心悦目?》《论青年的不朽感》《演员应否坐在包厢里》。他的题目可分为两种:难以预料的和根据平常经验形成的。[宜先阅读由他的孙子W·C·黑兹利特(W.C.Hazlitt)编辑的《漫长的冬天》(Winterslow)一书中收集的一小批短文。]
1706534500
1706534501 读上了瘾的读者可以朝着两个方向继续读下去:《爱情之书》和《时代之精神》。后一本书载有关于当时主要政治人物的生平介绍兼评论的文章,其中对人物的刻画笔触尖锐,但从无嘲讽。例如,黑兹利特在描写上议院议长埃尔登勋爵时是这么说的:“他性格细腻而油滑,可随时将掀起的激情狂涛一一抚平。”更精彩的是关于伯克的文章。伯克的主张加强了英国反革命思想的力量,他是英国保守主义的象征。没有他,英国保守党对改革只能顽固抵抗,却说不出任何道理。简言之,伯克是黑兹利特的头号敌人。可是,黑兹利特的文章对他的评价褒贬适度,持论平衡,成为一篇最佳的颂词。他在文中明确无误地指出了(他所认为的)伯克对自由、政府、宗教、英国议会等种种主张的错误,同时又高度赞扬并细致描绘了伯克作为思想家和作家的过人天赋和正直品质。这篇佳作最完美地表现了黑兹利特作为批评家的才华。
1706534502
1706534503 我最喜爱的阅读指南是威廉·黑兹利特、塞缪尔·约翰逊和爱默生的批评文章,在用英语写作的批评家中,他们对我影响最大。黑兹利特的《莎剧人物》至今无有出其右者。
1706534504
1706534505 ——哈罗德·布洛姆(1998年)
1706534506
1706534507 《爱情之书》讲述的是黑兹利特所爱的一位年轻姑娘的古怪行为,以及他自己手足无措的反应。同样,讲述的方式既直接,又超脱,介乎于案例研究和小说之间,就像本杰明·贡斯当的《阿道尔夫》一书中的叙述者向热尔曼娜·德·斯塔尔剖析他的爱情与屈从一样(<450)。黑兹利特的另一部著作《与诺思科特的谈话》描述了他与一位画家的交谈和探讨,这是因为他早年习画,终生爱画的缘故。[欲了解黑兹利特其人的各个方面,应读约翰·金奈尔德(John Kinnaird)所著《威廉·黑兹利特》(William Hazlitt)。]
1706534508
1706534509 我们也许会想:假如黑兹利特的思想不是浪漫主义的中心的话,他能否这么出色地发挥(调解人的)这个作用呢?他的思想与浪漫主义创造风暴的中心一起前进。它的各个大问题相会,相交,相互渗透,朝着解决抑或冲突的方向汇合。
1706534510
1706534511 ——约翰·金奈尔德(1978年)
1706534512
1706534513 作为哲学家,黑兹利特也有其独到新颖之处,稍后在谈到德国唯心主义及其他有关流派在19世纪末失去影响时,会简短地提到他(688>)。至于一般意义上的“富有哲理的通达”,黑兹利特是名副其实的。在遭受了多年的折磨和失意之后,他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时,大概是想到了自己与艺术和文学的紧密联系,因为他与世长辞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啊,我的一生是幸福的。”
1706534514
1706534515 诺思科特属于较老的一代,没有迹象表明黑兹利特注意过自己同时代的艺术家。在黑兹利特的时代,特纳和德拉克洛瓦这两位艺术家是伟大的先驱,为后来的几十年指明了道路。可是,1830年时他们的地位却并不明朗,因为他们虽有奇才但不符合当时的品味。只是在罗斯金写了一本热情赞美的书后,特纳才赢得了他理应获得的地位;而德拉克洛瓦的成名则要归功于其他画家,一直到毕加索,而不是大多数艺术批评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位画家做了许多重大的创新。实景在特纳笔下变成了光芒四射的斑斓色彩,他大胆使用光和色彩的结合,使看惯了实在轮廓和人体的观众大吃一惊。强烈的反差是他运用的手法之一。有一次,罗斯金发现他在正创作中的作品的一个地方贴上一张黑纸,因为“别的都不够黑”。无独有偶,从未见过这些作品的巴尔扎克写了一篇名为《无名的杰作》的中篇小说,里面有一位神秘的画家仅靠光和色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作品(644>)。
1706534516
1706534517 浪漫主义画派的特点就是光和色,色和光。1834年,德拉克洛瓦被政府派往摩洛哥出差,深感当地的阳光和巴黎所谓的阳光之间的不同。此前,博宁顿已经启发德拉克洛瓦修改了用色,而北非的黄沙、蓝天、动物、白色的包头巾外套和人们古铜色的肤色又再次改变了他的风格,使他得以在画布上表现出戏剧性的效果,而这也是特纳努力要达到的目的。那个时代的这一特点也激发了维克多·雨果作品中的幻想和“抽象”的色彩。
1706534518
1706534519 谁使衣饰发出如此灿烂的光华?不是凡人,是德拉克洛瓦。
1706534520
1706534521 ——叶芝,《最后的诗篇》中的《耶稣诞生》(1936~1939年)
1706534522
1706534523 特纳和德拉克洛瓦都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作品,包括油画、蚀刻画、素描、水彩画。此外,德拉克洛瓦还为法国众议院和参议院的两座会议大厅装饰了四壁。这一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作的散文、诗歌、随笔、小说、历史、传记、教堂音乐、舞台音乐、音乐会作品的数量之多,令人瞠目。虽然有不少失败之作,但也有大量的杰作,可说是硕果累累。也许有人会说,在这个天才辈出的时代,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但遗憾的是,其中许多人都英年早逝。促成这大批杰作产生的因素就是浪漫主义可以称为“文化勇气”的精神。创作者不怕失败,也不怕出丑。他们没有小心翼翼地去达到合时、尊严、“成熟”或“现实”的要求。
1706534524
1706534525 浪漫主义在两个领域没能创造出流芳百世的杰作,只有一大堆荒诞的尝试和失败。这两个领域就是建筑和戏剧。18世纪中叶,“浪漫”倾向尚属一种情绪的时候,倡导者决定向哥特式的废墟寻求灵感,从此即深陷其中。哥特式风格的力量在中世纪经人研究而获得加强,变得实在太强大了。英国多才多艺的普金提取了哥特式风格的一些要素并加以修改以适应实际需要,创造了哥特复兴风格。1834年英国议会大厦被大火烧毁之后,他也参加了新议会大厦的设计工作。但是,除了他之外,哥特复兴思想带来的只是抄袭模仿。法国的维奥莱-勒-迪克对哥特式风格十分着迷,花了毕生的精力与才华为修复哥特式建筑大声疾呼,并亲自参加了许多修复项目,这种做法今天遭到了否定,然而哥特式风格也因此而得到保存。当时,大批美丽的教堂已年久失修或被革命者所毁。柏林的申克尔也按哥特复兴风格从事建造,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新古典主义。勒杜的事业没有后人来继承,实为一大遗憾(<459)。
1706534526
1706534527 那个时代有一项创造毫无疑问对建筑起到了限制作用,那就是希腊的新形象。18世纪主要是通过罗马的作品来看希腊,维吉尔比荷马更被看重。而在19世纪20年代,由于对奋起反抗土耳其的希腊人的支持,使西方在感情上更接近古希腊。这种同情心不仅使拜伦前往希腊参战(<486),而且还唤起了整个欧洲的精神。泛希腊学社在欧洲各地纷纷成立,诗人写诗歌颂希腊(柏辽兹为其中一首配了乐),学者把古罗马和古希腊这两种文明严加区分,特别是在埃尔金勋爵把土耳其人用来储存火药的帕提农神殿的浮雕拯救下来并运到英国之后。“新希腊”成了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完美艺术之家,雅典城的居民个个是艺术家;希腊悲剧被认为蕴涵了人生的最高智慧;苏格拉底被视为有史以来最睿智的人。尽管他是被那些出类拔萃的艺术家通过表决处死的,但这无关紧要,只要读了柏拉图的著作,就能宽恕他们。19世纪对希腊的崇拜、现在市中心大街上银行的希腊庙宇风格和教室里的帕台农神殿图片,都可追溯到那个充满热情的时期。
1706534528
1706534529 德国的诗人和思想家常常把对自己祖国传统的依恋同对南方胜地的向往结合在一起。曾访问过意大利,并以自己渴望看见柠檬花盛开的心情为题材作过一首名诗的歌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在几部作品中力图重现温克尔曼首先讴歌的古典式平衡(<417)。1832年,歌德刚刚与世长辞,《浮士德》第二部终获出版。这部诗剧的第一部已经把浪漫主义精神写为世界的一个特点,而续集在一个象征性的场景中再次唤起了这种精神。这个场景中表现了歌德把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相结合的意愿:浮士德同特洛伊的海伦结婚,生下的孩子名叫欧福里恩(Euphorion),即“有福的人”的意思。大诗人歌德要让全世界知道,他在缅怀拜伦。浮士德历尽世事艰辛的长途跋涉当中的这一段很重要,因为歌德在早期曾一度对古典主义充满狂热,说浪漫主义是病态的,而古典主义则是健康的。对19世纪整个文化持敌对态度的批评家喜欢引述歌德这句对比鲜明的话作为他的最终态度,虽然歌德在《浮士德》第二部问世之前就收回了这句话,而《浮士德》第二部才是他的最终表态。这部剧结束时浮士德本应死去,因为他恳求多给他点儿时间,认为眼下的时刻太美好了。他同魔鬼谈成的交易规定,他一提这个愿望,撒旦就会夺走他的灵魂。但是,浮士德却因他想获得更多时间的理由而得救。他想得到更多时间不是为了自我享受,而是因为他尚未完成一项公益工程的监督工作。
[ 上一页 ]  [ :1.706534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