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35587
1706535588
作曲家在为词语配乐或表达剧情时,根据自己的本能知道应该怎样处理旋律、和声和节奏来打动听众。如果一首赋格曲和恰空舞曲尽管没有明显的内容,但仍然像有情节一样使人感动,这是因为作曲家在达到形式的要求的同时,遵循了自己内心的一套无词无象的格式。
1706535589
1706535590
说音乐的实质是含糊的可言传的表达,而不是具体的不可言传的印象,这完全是谬论;若使它成立,就必须只有机械的表达,去除任何印象。
1706535591
1706535592
——埃德蒙·格尼《瓦格纳与瓦格纳主义》(1883年)
1706535593
1706535594
古典音乐作曲家的普遍做法反驳了对绝对音乐的崇拜,但这不应该抹杀提出绝对音乐的理由。像其他艺术家一样,崇拜绝对音乐的艺术家希望为自己的主张扫清道路,具体来说,要扫除种种奢谈。对贝多芬伟大思想的颂扬,霍夫曼对莫扎特的崇拜,舒曼对柏辽兹的解释,李斯特和他的情妇对他的交响“诗”结构的安排,以及开幕前由歌词作者诵读歌词的做法——一切言辞都要扫除。另一个使他们气恼的是19世纪的交响乐作曲家同时也是文人,他们认为文学著作像过去教堂的礼拜词和《圣经》的故事一样,给音乐提供了启示。与莎士比亚、歌德、拜伦、司各特和维克多·雨果这些大文豪的作品相联系的音乐起了提醒的作用,使我们牢记过去留下的文化负担。而对绝对音乐和纯艺术的呼唤是为了清除这些负担。其实,关于纯音乐只是提出了理论,创作出的纯音乐作品寥寥无几。作曲家继续在作品的标题中表示他们从生活和文学中得到的灵感,也有不少人毫无顾忌地加进了“标题性”的评注,以便于听众欣赏。
1706535595
1706535596
如果要对这场把艺术与生活脱钩,为了形式而去欣赏音乐的架子的辩论作一个结论,那就是人的思维并不是纯粹的,它充满了根深蒂固的反应和后天联想,是无法排除或予以忽视的。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统觉。很久以前曾进行过一项研究,观察懂行的听众在不知道音乐的标题和作曲家的情况下,对一首曲子如何“接受”。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音乐家,他们的感受都受到各种各样所谓外在因素的影响。完全漠然被动的听众等于是精神不正常。
1706535597
1706535598
90年代出现纯粹主义的原因可以理解,在此再说一遍:它是退避的一种具体手段。但同时出现的另一种矛盾的现象是,在同一时代,而且经常是同一些人大用象征手法,欢迎神话的复兴。这两种现象都证明了人的思维对所观察的对象加上自己的看法。这样,思维在观察的对象中不仅看到了意义,而且看到多重的意义。不久之后,曾在巴黎师从精神病医生的弗洛伊德医生在维也纳发展了潜意识理论,这个理论指出了神话和梦境在思维的运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706535599
1706535601
立体主义十年
1706535602
1706535603
我简称为90年代的那两个十年中活跃丰沛的文化活动并未随着世纪的交替而停止。在那个阶段中投入的精力在继续进行创新,攻击着19世纪的高雅文化。不过,在1905~1908年间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因此战前那个时期恰好可以称为“立体主义十年”。立体主义这一新的画派与那时其他领域的艺术之间有相似之处,与其他文化事业的新开端也有相通的地方,故此以它来给那段时期命名算是恰当合理的。
1706535604
1706535605
那段时期与它之前时期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90年代期间疏远世界,否定世界方面的精力到了“立体主义十年”变成了肯定性的。参与者和旁观者都兴高采烈,而不是灰心丧气。虽然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仍然与过去一样杂乱无章、令人痛心,但不再有人论及衰落。这股新的活力来自19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期出生的那一代人,他们在那个忧郁的时期中成长起来,吸收了它反世俗的艺术和思想,但是他们觉得象征主义或颓废派的思想和手法已经用尽,或者认为还有别的办法来打击社会的邪恶,而不仅仅是予以抵制。
1706535606
1706535607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找到对现实的新的落脚点并放弃那个学派的理论。(我指的是由马拉美的追随者提出的理论,)根据那些理论,现实只是临时发生的不测事件,需要艺术的力量来逃脱现实的魔掌。
1706535608
1706535609
——安德烈·纪德(1918年)
1706535610
1706535611
我们不是反对过去的破坏性否定运动。我们要建设新的东西,我们是一群建设新社会的工人,新社会应该自由、理智、文明,追求真理和美好。这一切使人欣喜若狂。
1706535612
1706535613
——伦纳德·吴尔夫《播种》(1961年)
1706535614
1706535615
为理解这种态度的转变,应该回过头来看看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艺术家,看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如何转到了相反的方向去的。马奈、莫奈、毕沙罗、西斯莱、德加、雷诺阿和贝尔特·摩里索这七位画家曾在1874年被一年一度的巴黎画展拒之门外。他们自己举办的第一次画展震惊了观众,为他们带来的绰号后来成了他们的运动和风格的名字:一位批评家拒不承认他们的作品是严肃的油画;它们逃避现实,只是印象而已,这也是莫奈一幅作品的谦逊的标题。
1706535616
1706535617
马奈的《圣拉扎尔火车站》以它的题材——火车站——证明了这类画作是多么惊世骇俗。画中的人物和物体是一团团朦胧的颜色,构图简略,手法粗疏。然而有些人号称喜欢它,也有人把它视为一种新厌物,嘲笑地称之为马奈偏执狂。在马奈这幅蒸汽氤氲的作品完成3年后,莫奈以同一座圣拉扎尔火车站为题材连画了11幅画,反映出这座玻璃罩顶、烟雾腾腾的火车站内光线变化的景色。这七位遭到巴黎画展拒绝的艺术家(很快又加上了美国的玛丽·卡萨特)宣示的是绘画这种艺术从现实主义狭隘的限制中的解放。他们推到观众眼前的是一种新的真实,和任何其他真实一样,是“眼中所见的”。当这种新的真实最终得到承认之后,这一再教育的成就启发了王尔德后来的名言“自然模仿艺术”。
1706535618
1706535619
印象派画家的出发原则是:光线的作用才是真正的现实;物体不是我们以为的有确定轮廓和颜色的固体;阴影也并非千篇一律的黑暗,它们包含着与投下阴影的物体的颜色相补充的颜色。艺术家对视觉合并的现象加以利用,在这种现象中,两种纯净的颜色,比如黄和蓝,紧靠在一起会看起来像是调和成为绿色,而且比真正调和在一起的颜色还要明亮。这种技法造成了印象派作品特有的亮度。最后,光线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一幅画应当立即画成,像一幅快照或尽量近似快照。莫奈就是在这一前提下画出了卢昂教堂的一系列总计20幅的“镜头”——灰色的、蓝色的、粉色的,等等。[乔治·穆尔(George Moore)的《现代绘画》(Modern Painting)仍然值得一读,里面的一系列短文表达了一个当时的人对从科罗到莫奈的过渡的看法。]
1706535620
1706535621
这种新技巧有科学的基础。一代人以前,谢弗勒尔和亥姆霍兹就确定了有关颜色的科学事实,但那些印象派画家是不读科学书籍的;他们靠自己的眼睛和德拉克洛瓦的作品确认了他们技巧的合理。德拉克洛瓦画过有颜色的阴影,像他有一次对乔治·桑的儿子解释的,这种视觉效果是绘画的根本。
1706535622
1706535623
艺术的使命不是复制自然,而是表达自然。物体的形状是靠光的辐射显示出来的;所以我没有勾出外形;我在曲线内涂上了一层温暖而细腻的色彩,你看不出曲线是在哪个地方与背景融合的。近看起来模糊不清,但退后两步一切就都清晰起来,可以感到空气在包围着整个人体。
1706535624
1706535625
——巴尔扎克《无名的杰作》中的主人公(1832年)
1706535626
1706535627
早在15世纪时,在威尼斯画派不止一位画家的作品中,这种手法就初见端倪。离20世纪更近的透纳在他的晚期画作中使用了大片鲜艳夺目、互不协调的颜色。可以援引这些先例来证明这一新的手法师出有名,但德拉克洛瓦直接、公认的影响证实了先前所说到的联系,即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一样,是从浪漫主义衍生出来的又一种风格(<479)。
1706535628
1706535629
印象派用了大约8年的时间才得到了一定的承认。坚决捍卫他们的人有左拉和其他的自然主义派作家,他们认为印象派的作品与自己的作品有相通之处,都是要确切地重新创造“自然”并从日常生活中选材。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这些画家和象征主义者一样,也是通过模糊真实世界的严酷来逃避世界。既然不止一位印象派的大师到了20世纪仍然健在并作画不辍,在他们眼里,90年代的后期印象派手法一定像是一些不和谐的线条,是对历时60年仍然雄踞画坛的印象派风格的违逆。在这里要顺便说一下,1900年左右被称为新艺术(Art Nouveau)的并不是印象派或由它衍生而来,却是对它的反叛。新艺术是一种柔和的风格,弃现实主义而取弯曲的彩色线条和花朵图案,比如巴黎地铁站入口处的铁饰。巴黎的穆哈和美国的蒂法尼是最杰出的两家代表,但这种风格没有提出新的手法,很快即成为明日黄花。
1706535630
1706535631
可以在画中使用最强烈的颜色,只要能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方式表现出来,你的画就永远不会刺眼。自然的颜色难道是暗淡的吗?难道它不是充满了强烈的对比然而却丝毫无损于它的和谐吗?有些人想从他们的画中消除强烈的色彩,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画也随之被消除了。
1706535632
1706535633
——德拉克洛瓦《回忆》(年月不详)
1706535634
1706535635
有一位与印象主义同代的画家先是使用印象主义的手法,后又抛弃了这种手法,他叫保罗·塞尚。他当时被认为是个失败的画家,左拉甚至在一篇小说中把他描绘成一个可怜的角色。塞尚认为颜色和描绘是同一要素,所以若是忽视描绘,线条和轮廓就没有了形状。他说他的目标是“要使印象主义牢固持久,像在博物馆中看到的艺术一样”。他去掉了瞬间性的因素,使用成块颜色的对照和确定的体积之间的对比来恢复强调性构图。自塞尚以后,年轻的画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脱离了印象派的模糊。几乎像幽灵一样消散于无形的物体在塞尚的作品中重新出现了,但与在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画作中的样子不同——不是自从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透视画法以来一直奉行的对自然的逼真模仿,但又强烈地显示出物体的自然形状。
1706535636
[
上一页 ]
[ :1.7065355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