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36340
1706536341
由安德烈·布勒东领导确立的超现实主义成为这种权利的公认基础。达达主义者宣称,他们完全跟着感觉走的宗旨使他们成为超现实主义的首创者,而超现实主义者的优势在于他们的“科学根据”。他们熟悉自然和潜意识的活动,依靠梦境和众所周知的自书动作这一现象,把它们作为诗歌和小说的正当基础。这一流派是新近大肆流行的心理分析的衍生物,似乎它可以解释为何应放弃文学中理性、连贯、易懂的表现手法。这些不正是日常生活、商业活动、政府运作基本上所不具备的品质吗?应该表现的是普遍存在的偶然性。
1706536342
1706536343
这种态度显示出个人主义主题的又一个转折。每一个艺术家从心理意义上说都在种自己的园地,读者或观者则运用自己储存的心灵形象去理解面前的艺术作品。19世纪90年代的批评理论说,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一个自立的世界”,这为上述做法提供了确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作品也是“纯艺术”,因为它们发自潜意识深处,对世界上的一切固有意义都置之不顾。在精神和心理的领域中,交流处于低潮,无甚价值,因为交流毕竟要依靠常规,而常规已经过时了。无意义统治着世界。
1706536344
1706536345
使用这种艺术手法进行创造,结果充满着矛盾,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艺术家不仅描绘社会的愚蠢,也描绘它的疯狂,并以此来谴责社会。他是借可笑的傻话向国王直言王国弊病的小丑。20世纪的作家没有义务一定要行文清楚——达达派的语言,正如《为芬尼根守灵》的语焉不详和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结结巴巴,在本质上是反社会的。像马拉美,他鄙视读者,却又作为唯一实事求是地刻划世界的人而引起读者的注意。此外,艺术品纯粹、自立,不受任何规则的管理,因而申明了艺术家无条件的解放。
1706536346
1706536347
超现实主义是纯粹的心理自动,思想的真正运作即借此表现——这里指的是不为理智或道德或审美的考虑所控制的思想。
1706536348
1706536349
——安德烈·布勒东(1934年)
1706536350
1706536351
达达之歌
1706536352
1706536353
一座电梯的歌
1706536354
1706536355
心中有达达
1706536356
1706536357
不胜负荷的马达
1706536358
1706536359
心中有达达
1706536360
1706536361
那部电梯
1706536362
1706536363
载着一个国王
1706536364
1706536365
沉重易碎独立
1706536366
1706536367
他切下右边的粗胳膊
1706536368
1706536369
送给罗马的教皇
1706536370
1706536371
所以
1706536372
1706536373
那电梯
1706536374
1706536375
心中不再有达达
1706536376
1706536377
吃点儿巧克力吧
1706536378
1706536379
洗洗你的脑筋
1706536380
1706536381
达达
1706536382
1706536383
达达
1706536384
1706536385
喝点儿水
1706536386
1706536387
达达派、超现实主义以及它们之后的各个流派共同产生了一个副产品——艺术和艺术家这两个词语的大众化。依靠潜意识使事情简单了许多。按照定义,潜意识人人皆有,既非后天学到也非经思考产生;以自由联想或自写的方式来表达潜意识无需修改,否则就失去了真实性。因此,一个不对任何人负责的艺术家其实是无从批评的。这是对古希腊“天才”概念的回归——如苏格拉底所说的半神,他是人体内的精灵,不受人的控制,反而指导着人的行为。
1706536388
1706536389
当然,超现实主义派最出色的艺术家不仅仅是简单地发掘受本能驱使的联想这种潜意识,他们对素材的表现有一种趋势,使超现实主义一词获得了一种狭义,也是现在常用的意义,即任何违反惯常的经验而使人惊愕的东西。既然下意识里似乎装满了恐怖和震惊,于是对它进行探索就使得残酷、变态、淫秽的那些“令人作呕的”东西越来越被作为自然和正常的东西接受下来。报纸报道不幸事件时常冠以“超现实主义”的称呼,这更促使作家争相创作骇人听闻的场面。科幻作品和电影同小说一样不断描绘触目惊心的场景来刺激受众的头脑,这可能对老老少少的人起了怂恿的作用,唆使他们把那些可怕的行为重现于实际生活。自从18世纪晚期的哥特式恐怖以来,这方面的进步真是显而易见(<410)。
[
上一页 ]
[ :1.706536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