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545011
下面我来讲中世纪对欧洲的第二大贡献——基督教文明。
1706545012
1706545013
我们应该将基督教当作一种文明来对待。马克斯·韦伯写过一本书,叫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里的新教当然是宗教革命之后的新教了)。说明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巨大。例如,撒切尔夫人经常说“我们基督教文明如何如何……”然后下面完全是讲其保守党主张。基督教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能说明西方人真相信上帝吗?我看未必,因为在许多西方影视中经常可看到嘲笑上帝的镜头。但是基督教文明为什么就有这么大的作用呢?因为作为一种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历史上曾经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归于个人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么,基督教文明何以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魅力呢?我想是在中世纪期间,基督教表现出的两个方面使得它成为中世纪的支柱。即基督教的政治化和基督教的理论化。
1706545014
1706545015
第一,基督教的政治化。
1706545016
1706545017
其产生的恶果是非常之多的,一个恶果就是基督教会的机构、组织、人员设置等完全按照罗马帝国模式而设。教皇好像是皇帝,其下又设主教,并且教会有自己的财产,从而使得教会既是一个宣传教义机构又是一个镇压权力机构。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常讲的教会里黑暗的一幕。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所著的《十日谈》中就主要揭露了教会的黑暗。稍后一点的还有,如伊拉斯谟的《愚人颂》,现在已有了中译本,对教会是嬉笑怒骂。但是伊拉斯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什么事都不能够非黑即白,所以他要求改革基督教会而不是基督教义。他和马丁·路德是殊途同归。马丁·路德是主张用激烈的手法,发动群众;而伊拉斯谟是认为根据理性就可以改造教会。他们都是宗教改革的提倡者,但是走的路子不一样。伊拉斯谟更具人文主义色彩,建议大家看看他写的那本《愚人颂》,很好玩的,也有翻成《愚神颂》的,我看都可以,大概来说还是“愚神颂”更好一点,因为出面说话的是一位神,然后就把基督教里面各种各样的神讽刺一通,以及教会中那些黑暗,腐败的东西,这时已经接近近代了。
1706545018
1706545019
总之,教会成为了一种政治组织,后来又有了“宗教裁判所”那就更厉害了,布鲁诺就是死在它手中。教会成了镇压异己者和非基督教徒的这么一个组织。但是同时,基督教会又宣传基督教义,所有的基督教徒都是它的成员,教会的力量又非常之大。
1706545020
1706545021
另外,基督教在政治上的第二个恶果则表现在它的分裂上,第一次宗教分裂是东西教派的分裂,即西方基督教,东方东正教。上一次有一个同学给我递了一个条子问“基督教和东正教都有哪些区别?”区别呢,礼仪上是一种,礼节啊,仪式等等是有区别的。但是根本的区别是东方的东正教,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其意图是要和西罗马帝国分庭抗礼,这是政治上的。所以,东正教之所以要叫做正教就是这个道理,即“我是‘The Orthodox’”以明确自己的正宗地位。第二次宗教分裂是宗教革命的时候新旧教的分裂,这里暂时不讲。
1706545022
1706545023
基督教里和东正教里分成好多“派别”,我们都不去细讲了。过去我们常常忽视了东正教的影响,比如,我们一提起欧洲,一般来讲是西欧,也确实是现在的西欧代表了欧洲的发展方向,且越到近代越明显。但是在中世纪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当时的拜占庭帝国要比西欧繁荣的多,文化也发达得多。东正教同西方分庭抗礼的表现之一是当时西方的基督教的官方语是拉丁语,而东正教的官方语则是希腊语。这个希腊语影响力量不可忽视。《圣经》中的许多词汇都来自希腊文,是从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的,我想是它的方便之处,都在东边,从希伯来语翻成希腊语比较容易的。所以《圣经》老本是希腊文,当时东正教是使用希腊语传教,讲教的。而且东正教在土耳其征服了东欧之前,就散布在各地。拥有十五个分会,如俄罗斯教会、罗马尼亚教会、阿尔巴尼亚教会等等,以及中东的叙利亚教会、马耳他教会均属东正教,影响力巨大。后来,俄罗斯成气候之后,就想要在希腊的东正教内夺权,并想把俄罗斯教会作为东正教的中心。
1706545024
1706545025
政治化的教会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发展教育,在修道院中整理古籍、古代的经书,慢慢后来又加上了天文学、逻辑学等等,发展成后来的大学,这是教会做的一件好事。但从整体上来说,教会确实是一个政治性的,甚至于是镇压性质的组织。
1706545026
1706545027
但是我们讲基督教文明,不能只看这个。基督教文明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对基督教教义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基督教的根本大法是《圣经》,分《旧约》,《新约》。那么,如何去解释它,里面有很多问题如“三位一体”啦,上帝是不是存在啦等等,怎么去解释它便成为基督神学的任务,基督文明不能脱离开基督教神学。这个基督神学可分为两段讲,一段是“教父派”。“教父派”的主要代表便是圣奥古斯丁,北非人。他原来是一个异教徒,后来皈依天主教,成为“教父派”的头头。他解释了上帝创造万物的教义,他的一本著作就叫《上帝之城》,这本书相当重要。他之所以要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回答非基督教徒的一个问题,即罗马帝国为什么衰亡?因为在当时有一种意见说,罗马帝国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皈依了天主教,当时的基督教还立足未稳啊。圣奥古斯丁认为罗马帝国的灭亡恰恰因为没有坚定的信仰。因此,圣奥古斯丁就设计了一个理想国,“上帝之城”。其中,他就设想这么一个上帝的国家,一切都非常理想,美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把上帝尊奉为惟一的真神,大家都信仰这个真神。他还写有另外一本书,《忏悔录》,即向神的“告白”(这与卢梭的《忏悔录》不同)。现在已有了商务印书馆的中译本,大家不妨翻翻看看。
1706545028
1706545029
第二,基督教的理论化。
1706545030
1706545031
以上便是历经三四百年的教父派神学,后来教会有了学校,有了寺院,学院,逐渐地教父派就发展为正式的经院哲学或经院神学。神学理论进入了第二段。经院哲学继承了圣奥古斯丁的理论,但更加深究。它不仅仅相信上帝存在,相信上帝是惟一的真神,而且涉及到了很多古希腊时候就已经提出的,到了近代哲学里还在提的一些有关经验和理性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到了近代哲学,甚至于到了中国哲学都有讨论。冯友兰先生在30年代建立他的“新理学”时,他就讲一个众相一个殊相,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一般和个别。在这些问题上,经院哲学派对此争论不休。一种认为众相,一般是真正实在的东西,个别只是众相下面的具体问题。另一种则认为只有个别才是实存的,所谓一般只是一个概念问题,而非实在的。这其实就是来源于把个别看成是实存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经验主义的来源,相信感官,经验。而另外一派就发展成为后来的理性主义。本来,经验和理性这个问题在柏拉图时期就提到过,但只是一提而过。而经院哲学的知识分子就把它深入了下去。
1706545032
1706545033
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现在还弄不太懂,我想把它弄懂。即经验派(感觉派)大多来自英国的神学家,大陆的神学家也有,但不大明确,出现时已经就到了经院哲学的后期了,大约十二三世纪。如西欧大陆的圣托马斯·阿奎纳(13世纪),他被认为是自圣奥古斯丁以来基督教神学集大成者,他是意大利人,当时的意大利正处在分裂期,使得阿奎纳对政治也很有兴趣,他著有几本有代表性的书,如《神学大全》是完全在讲神学,讲上帝的存在……但是他有了一些创造,他把神学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启示神学”,一切均是上帝的启示;另一类是“自然神学”。但是,他认为无论是启示神学还是自然神学,都要听命于万物之主的上帝,这条线是不能突破的。但是阿奎纳提出的这个启示神学和自然神学的分类对于以后的哲学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体在这个时期,在英国连续出现了好几位神学家都是在认识论上强调感官、感觉、经验的作用,为什么都出在英国?这些神学家也都到西欧大陆来过,比如这里面有Roger Bacon,不是后来的培根。还有一个是斯考特主义。还有一个是John of Salsbury,索尔斯伯里的约翰。他们都到过大陆,都在巴黎大学学习过。这就是神学里面的经验派,到近代之后英国就产生了实验哲学的鼻祖,弗朗西斯·培根。以后英国的哲学思想家都是沿着这个路子发展的。而大陆的都是理性主义。这个现象挺奇怪的,是英国的思想比较自由?还是怎么样?英国和大陆的哲学家从一开始就走的不是一条路。经验主义的哲学家大多出在英国。
1706545034
1706545035
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是混在一块的,到了近代,哲学才从神学里面发展出来。因此,我说这是基督教文明对后世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1706545036
1706545037
中世纪对欧洲的第三大贡献是“东西交流”。
1706545038
1706545039
西欧的文化在欧洲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实际上是近代欧洲文明(自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明的形成过程中,东方文明功不可没,具体来说,是阿拉伯人的功劳。十二三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将希腊哲学的原本从两河流域经过叙利亚,一直传到西班牙,使得西班牙成为第一个转运希腊哲学的基地。在这之前,罗马帝国时期以及中世纪的早期,欧洲人也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希腊哲学、文艺、美术、建筑等方面的思想,但是比较间接,零碎,而更多的是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之后的新柏拉图、新斯多葛的理论,对于古希腊的思想则知道的较为零散。直到十二三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成批、成套地将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全集和柏拉图的著作,以及当时阿拉伯先进的文明,比如数学、天文学、医学(不仅仅是阿拉伯医学,还有古希腊的医学)以及希腊的自然科学的东西等等都经由西班牙传到整个西欧,起到了东西文化交流的作用。这是在中世纪末期,在这以后就没有这么多了。原因我想就是西方超过了东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国家的,不知算不算是“荣耀”,成吉思汗打到了欧洲。其实也没什么光彩的,因为成吉思汗打到欧洲后,由于内讧,就七零八落地跑回来了。所以俄国诗人普希金有一句话:“阿拉伯人给我们带来了数学,几何,天文……,蒙古人来了什么没给我们带。”那个一二百年中,蒙古人没有给欧洲带来什么。这是题外话了,总之,当时,中世纪的时候,有一段东西方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件事,即基督教文明(诞生于耶路撒冷,扎根于西欧)和希腊文明都是由东向西传入欧洲。之后,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后,欧洲出现了一系列的“天文革命”。大家都知道是哥白尼开始的,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然后是伽利略,最后是布鲁诺。那已经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
1706545040
1706545041
所以,综上所述,欧洲的中世纪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板着面孔的,非常严肃的,阴森森的一千年(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但实际上却是孕育了西方近代文化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中世纪后期(十二三世纪以后)。
1706545042
1706545043
今天就讲到这里,总的题目就是“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讲讲期末考试问题,我把我的问题提给你们,你们去写,题目是“欧洲为什么是欧洲,中国为什么是中国?”随便怎么写,也可以设小标题,要求只有一条,就是言之有物,合乎逻辑,不要说或者少说空话。不要讲那些从概念到概念的话。说点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个题目是我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我写的书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我还在思考,所以我把它提给你们,将来你们写出来的东西会对我有帮助。
1706545044
1706545045
1706545046
1706545047
1706545049
欧洲文明十五讲 第六讲 走向近代——文艺复兴
1706545050
1706545051
讲到现在,我所要讲的欧洲文明——准备在这课堂上讲的欧洲文明,差不多已讲过一半了。欧洲文明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覆盖的面非常广。好像文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那么现在我所讲的“欧洲文明”,它的含义就是与社会进步相联系的或者是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文明;不是什么一般性的:这个也叫文明,那个也叫文明。咱们中国对“文明”的理解是“文明礼貌”,我讲的当然不是“文明礼貌”,是涵盖比较宽泛的一个概念。所以我讲了一半以后反思,我觉得实在是时间非常紧张,难免挂一漏万,现在恐怕距离期末还有六七次。我想我所能给的大体上是一个轮廓,是几条,同学们有兴趣的话,拿它来作参考,进一步读书,进一步思考,这样对于欧洲文明能够有所了解,并且能对了解我们自己的文明有所帮助,就是有所参照。讲比较是没法比较的,两种历史,两种历史轨迹,两种思想方法,两种精神状态,所以我不想拿这个欧洲的什么东西来比附中国的什么东西。这个比较我放在最后,放在最后的意思就是说从历史从文明史的发展上看中国和欧洲的根本不同,以及预示着中国的前途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以前所讲到的和今天准备讲的,可以说是一课的上下两部,上下两编:以前讲的是上编上半部,就是上古和中古——中古就是中世纪,下半部是近代一直到当代。在上半部和下半部当中有块大界石大界碑,这个大界碑就是“文艺复兴”。我以前讲过,这种分期,或者是中世纪和近代分期的界限都是模糊的,都是渐进的,只不过大体上要找出一个期限出来,不然的话历史没法研究。
1706545052
1706545053
1706545054
1706545055
1706545056
图八 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作家,《唐·吉诃德》的作者
1706545057
1706545058
这个时期,为什么叫“文艺复兴”是个大界碑。从文字意义上讲,Renaissance是个法文,英国人也照这个念,中国把它翻成“文艺复兴”,加了“文艺”两个字,使得“文艺复兴”的意义大大地被压缩了,变小了。我不晓得这是出自谁的手叫做“文艺复兴”,但是好像我们中国就已经这样叫起来,是不是根据日文这样翻译的,我没有作详细的考察,但是确实英国在谈到Renaissance时候,是加了一个字,叫做Renaissance of arts。Arts不单单是艺术的意思,也包括文学在内。在欧洲古代,arts代表文学的意思。实际上,现在我们姑且叫它“文艺”复兴,约定俗成。实际上“文艺复兴”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外延非常宽。它是一种包括文化的各个方面——这个文化也是宽泛意思的,就是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一个复兴。它带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这个时代的精神同以前大大不同。譬如说上古时候,主要是讲希腊这一段,希腊和古罗马的前一半,这是上古时候,有文学、有艺术、有哲学、有科学、有医学。所有的苗子都在那时候成长,有了播种的种子或是有了萌芽,但是带有很大的想象性,好像人类在刚刚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脑子里充满了很多很神奇很美妙的想象,所以那个时候你可以叫它神话时代:从荷马时代开始到希腊神话,到希腊哲学,到希腊文学,到希腊美学等等。古罗马前一半也继承了这个东西。这么一段,是带有相当丰富想象力的一段,好像是一个新出生的小孩刚刚到这个世界上来,有很多奇妙的、美丽的想法,在这些想法当中包含很多将来要发展下去的欧洲文明的种子。再往下就是古罗马的后期一直到中世纪,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特点呢?看到基督教文明占统治地位的特点,这就是日耳曼罗马文化。这一段应该到14世纪左右,甚至在13世纪开始看到它的没落——封建制度开始没落,需要有一个新世纪新时代来代替它。也就是今天所要讲的“文艺复兴”这一段。上古时代就是希腊古罗马时代,概括一下可以叫做是美学时代;古罗马和中世纪我叫它法学时代。希腊的精神是活泼的,是美的,古罗马精神是严肃的、凝重的,政治上是专制的,或者是王权专制或者是教皇专制。到了13世纪后期,在整个欧洲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使得欧洲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件事就是西欧的地位相比东欧来说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成熟起来了。当时还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的形态;nation和state还没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东西。但是在十三四世纪的时候,从nation变成state的趋势已经成为欧洲特别是西欧的普遍愿望。在这期间发生了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你们读历史都读过的。英国和法国在法国领土上打了100年左右。战争的起源相当滑稽,在我们看来有点不合常情。英国在法国占领了相当一大部分的“领地”,它是属于法国的,但是却是英国的“领地”,因为法国有一位公主嫁给英国的国王,把法王封给她的一块封地也带到了英国,就成为英国的“财产”了。当时英国国王是爱德华第三,生了3位子女,后来法国菲利普国王逝世以后,没有继承人,于是这位公主的孙子辈,实际上就是法国那位国王的外孙子,就要继承法国的王位,想要争得这个王位,这是一种家族王朝之间的争位。争端由此开始,要我说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借口。谁应该继承王位,实际上涉及经济问题,所以也是经济上的争端。原来属于法国的佛兰德尔地区,现在属于比利时,这个地方纺织业在14世纪比较发达。英国盛产羊毛,所以英国同佛兰德尔地区的贸易关系比较密切,苏格兰商人同佛兰德尔纺织业关系比较密切。现在法国要把佛兰德尔收回来,减少英国的影响,同时借这个机会把英国在法国所占有的领地一股脑儿都收回来,这就发生了战争。战争断断续续打了100年。大家都知道,在打到最后的时候,法国的局势有点不大妙,英国把巴黎奥尔良这些腹地都占了。在这个时候法国有一位女英雄出现,她的名字叫Jeanne d,Arc,是非常有名的,我们把她的名字译为“贞德”。了解法国的历史得了解这位英雄。她是奥尔良附近的一位牧羊女,只有十几岁。她就是在法国士气低落的时候挺身而出,号召法国的军队而且带领法国的军队一鼓作气连续收回了英国占领的好几个重镇,把战局扭转过来了。从此以后,法国就节节胜利,一直到把英国打出去。这就是英法“百年战争”,跨十四五世纪这么一场战争。这个女孩子后来被法国内奸出卖,说她是,用现在的语言讲是“邪教”、巫婆,把她出卖给英国。英国就协同天主教会宗教裁判所,把这位少女烧死在卢昂广场。这件事情激起法国非常强烈的民族情绪,以后法国老打胜仗和这件事情有关系。这位少女很了不起,把英国打退以后,就把法国的国王,已经是不成样子的国王查理第七,扶上了王位。过了一二十年以后,这位国王给贞德“恢复名誉”。这件事情在欧洲传颂非常广,在美国也传颂非常之广,成为法国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文艺作品里边很多都反映这位“烈女贞德”。莎士比亚写过,伏尔泰写过一首很长的诗,名字就叫《贞德》(Jeanne d’Arc)。后来在1840、1841年左右,法国的历史学家们把当时在宗教裁判所对贞德的审判以及后来给贞德平反的那些证词,那时候都是拉丁文,翻译成法文,由此在19世纪以后,在欧洲和美国又掀起一阵“贞德热”。法国名作家法朗士为她写了传记。美国的那个很有名的作家,马克·吐温把她的事迹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贞德》。同时教皇加封这位贞德为圣女(Saint),从此,Jeanne d’Arc就有一个“天主教圣女”的称号,叫她“Saint Jeanne d’Arc”。她的档案都出来了,因此写她的作品非常之多,甚至于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知不知道萧伯纳(Bernard Shaw),爱尔兰的一位“左”倾作家,到中国来过,同蔡元培、宋庆龄、鲁迅关系都很好。他写了一个喜剧,用喜剧的方式写这个贞德的悲剧,剧本名字叫《圣女贞德》,在欧洲、美国演了200多场,风行西方。到上个世纪末,1998、1999年,美国和法国合拍了这个烈女贞德的电影,我们这里没有演。我讲这段故事是说明百年战争对于欧洲政局特别是英法两国政局、政治制度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百年战争”以后,英国打败了。以后,英国国会势力大增,国王和站在国王一边的贵族势力减弱。接下去不到两年,英国就打了一场内战,这个内战是两个贵族家族之间争夺王位的内战,一个是约克家族,一个是兰加斯特家族。这个战争你们也可能听过,叫做“玫瑰花战争”。约克家族士兵身上都戴着家徽,是一朵白色的玫瑰;兰开斯特家族戴着红色的玫瑰。两个家族陆陆续续地打了30年之久,这都是15世纪的事情了。打完以后两家和好,把两个玫瑰捆在一起,由此出现了英国第一个王朝,就是都铎王朝(Tudor),君主的名字叫亨利(Henry Tudor)。可以说从这个王朝起实行君主立宪制。当然,英国的立宪思想较早就出现了,大家也都知道13世纪时就有所谓“大宪章”,贵族和王权争夺统治权,最后几乎是平分天下,但后来作为一种君主立宪制度,从15世纪开始。这样英国从此走上一条相对于大陆来说比较民主的自由的政治制度,甚至于在解决宗教冲突的问题上(宗教冲突以后还要讲),解决得也比大陆要好,使整个英国社会气氛比大陆前进一步。法国在打完百年战争以后,百年战争它是大获全胜,因此王权进一步巩固,形成法国的非常有代表性的、有民族特点的君主专制制度。虽然那个时候欧洲的一些国家都实行三级会议的制度。三级就是教士、贵族、平民。平民也有代表,但实际上也只是形式,基本上是王权专制。这也就决定了法国以后的政治走向。但是英国的王权,虽然我说是立宪制,有点民主、自由的萌芽,但它还是王权。像其他别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在这个时期都差不多实行了王权的制度,或者仿照英国的样子,或者仿照法国的样子。像日耳曼和意大利还形不成国家:日耳曼里边分成许多小国家,但是每个小国家都是王朝专制的国家;意大利境内有各种各样的邦国,实行各种各样的体制,有的是君主专制,有的是贵族共和制,有的就是共和制。总之,西欧在往民族国家这条路上大踏步向前迈进。这是中古时期和近代之间的一段时期,黑格尔叫做从封建制到王权制这么一个过渡的时期。这是一件事情。
1706545059
1706545060
在中古时期以后,也就是十三四世纪以后,拜占庭帝国曾经非常辉煌的,在文明鼎盛时期超过西罗马帝国,这过去已讲过。但是到十三四世纪的时候,它的光辉渐渐减弱了,国力也越来越衰弱,终于在15世纪被奥斯曼帝国灭亡了。统治奥斯曼帝国的是个非常野蛮的民族,这样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优越性没有了,让西欧赶上去了。怎么赶上的,这底下就有“文艺复兴”的问题。再有,也是在这个时期,回族,阿拉伯对西欧的影响已经告一段落,应该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阿拉伯国家我也说过,在古代曾经是文明鼎盛,很多哲学科学文学都是由阿拉伯传到西欧去的,希腊哲学的原原本本的东西,也是由阿拉伯传过去的,通过西班牙传到西欧去。到了十三四世纪,回族、阿拉伯族这个作用已经告一段落,当然还有商业上的联系。这就是说,在中古以后,西方中世纪以后,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来生根在东方的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包括本来在西方就有的日耳曼和罗马本身的文明,全都扎根在西欧了。
[
上一页 ]
[ :1.706545011e+09 ]
[
下一页 ]